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许攸分明是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人物,为什么曹操要杀了他?

许攸分明是官渡之战取胜的关键人物,为什么曹操要杀了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述 访问量:3158 更新时间:2024/1/22 22:24:34

许攸,原来是袁绍帐下的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非常不满,因此背弃袁绍投了曹操,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来,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从许攸个人来说,他抛弃袁绍而投奔曹操,这本身也没有什么错。过去有一句话: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贤,子奔他乡。

但是站在一个集团的主公袁绍(或者曹操)的角度看,许攸的做法,无疑就是叛逆。叛逆者,自古就没有什么好下场。

假如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看,许攸其人的人品显然不正。家人犯法,不管你是生活在什么时代,哪个阵营,被抓捕处理,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然而,许攸因此便不满袁绍。很显然,许攸无论是在性格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是有致命缺陷的。

至少可以说,他自私自利,大大高估了自己的地位,认为凭他的身份、地位,就应该当个法外之人,不管家人做了什么,袁绍当局也不应该抓捕他的家人。这种人,如果说他是个好人,我们的确抬高了他的身价。当然,这只是许攸在曹操阵营最终被杀的众多原因之一。

果然,官渡之战以后,许攸自以为有功于曹操,便在曹营中非常张狂,谁都看不上,经常出言不逊。因为是曹操的发小,曹操表面上也没和他计较。至于心里是否在意,这就无从知晓了。

当然,对于许攸被杀的经过,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出自于小说,一种说法出自于历史。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许攸是被曹操手下大将许褚所杀。

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饮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主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说“许攸如此无礼,某杀之矣。”操曰:“子远与吾旧交,故相戏耳,何故杀之!”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

许褚一时不高兴杀了许攸,这显然不可能是真的。我们知道,许攸是曹操的儿时伙伴,又是官渡之战能够取胜的关键人物。官渡之战以后,许攸的身价在曹操阵营那是相当高的。曹操对许攸也是相当客气。

许褚只是曹操手下的一个大将,假如没有曹操默许,或者没有曹操私下暗示,借许褚十个胆子,他也不敢杀许攸。

在正史上,许攸并不是被许褚所杀,而是让曹操杀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许攸不管有多少人在场,也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总是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占领冀州,曹操非常高兴。许攸说:“阿瞒,没有我,你根本就得不到冀州。”

曹操内心非常生气,但表面上仍然装作很不在乎的样子,嘻嘻哈哈地说:“你说得对啊。”

又有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听到这话以后,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多。

一个员工对公司贡献很大,大家其实心里都清楚。假如这个员工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他会得到大家的普遍敬重,也会赢得领导的肯定和重视。

如果一个员工居功自傲,经常把自己的功劳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自然会招来别人的嫉妒和领导的不高兴,他的功劳慢慢就会被抹杀了。功劳既然被抹杀了,那你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普通人,只要领导稍不高兴,就得首先处理你。

这在我们的思维中叫:“胜不骄,败不馁。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

许攸就是犯了这样的错。本来他对曹操扫灭袁绍集团立下了不世大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在袁绍没有完全灭掉的时候,曹操还得让他继续效力,但袁绍集团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你许攸也就失去了原有价值。

再说,曹操是个聪明人,也是个喜欢猜忌的人,事后,曹操会反复琢磨:你许攸原先在袁绍处,袁绍对你不错,但因为你家人犯罪,被处罚,袁绍对你一时不好,你马上就背叛了。那么,是不是将来我曹操的某些说法和做法让你稍有一点不如意,你也得背叛我?只要细想一下,曹操就会感觉很害怕。加上许攸口无遮拦,狂妄自大,什么都敢说,任由你胡为,我曹操以后还能控制得了你许攸吗?

我曹操是什么人?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汉丞相,岂容你许攸每天在众人面前诋毁我的清誉?

因此,我个人认为,许攸之死,谁都不怨,他就是自己找死。他死于自己的性格和人品缺陷上。

综合以上因素,许攸被杀的原因就很明了了:

一是反复无常。

二是做人没有定性。

三是无情无义。

四是自私自利。

五是恃宠而骄、狂妄自大。

从许攸被杀,我们也可以得到下面几点示:

一,做人要无愧于心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事情不济,许攸逃亡到袁绍处,袁绍给他的职务是谋士,把他当做谋主,可见袁绍并没有亏待他。但许攸只因为家人犯法,便毅然背叛袁绍,这显然不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应该做的事。

另外,许攸一怒之下投了曹操,那他的那些家人怎么办呢?我没找到这方面的史料,不过想必也不会有好结果。由此可以想见,许攸是多么自私、无情无义。

二,做事要讲良心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及袁绍开始交战。作为袁绍的谋主,许攸给袁绍出谋:“曹操兵少,而集中全力来抵抗我军,许都由剩下的人守卫,防备一定空虚,如果派一支队伍轻装前进,连夜奔袭,可以攻陷许都。占领许都后,就奉迎天子以讨伐曹操,必能捉住曹操。假如他未立刻溃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一定可将他击败。”

袁绍本就是一个好谋无断之人,听了许攸的主意,不同意。许攸因此很不高兴。也就在这时,许攸家里有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将他们逮捕,许攸一怒之下,就背弃了相处十六年的袁绍,转投曹操。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这种人很多。这是一种非常自私自利的性格,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要稍不满意,就会走极端。这种人无论在哪里,都不可能长久。

三,说话要顾及场合

我们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活动中,都要讲究说话艺术。什么话该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不该在什么场合说,这是每个人最起码的常识,也是做人的基本。在丧葬场合,你不应该开玩笑;在欢乐气氛中,不应该说丧气话,几乎每个人都明白。

然而,许攸作为三国时期一个高素质人才,却根本不管这些。我们至少可以说,这个人有点狂妄自大,违背了公序良俗。

四,摆正自己的位置

我们知道,在袁绍集团内部,有两个派别。一个是以许攸等人组成的河南颍川派,一个是以审配为代表的河北派。这两个派别一直在明争暗斗。对于许攸家人犯法,我们不排除是审配河北派为了打击许攸颍川派的做法。但这显然并不能成为许攸背叛袁绍的理由。如果每个人心里的信仰这么容易就可以改变,这个社会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一个人活着还有什么价值?

曹操的战略谋士荀彧对许攸的评价是“贪而不治”,可谓一语中的。许攸贪财、贪心、贪名利,但是真正要了他命的根本原因,或许可以追溯到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那件事。许攸伙同王芬等人谋废汉灵帝。结果事情败露,才不得已投奔了袁绍。袁绍在你许攸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收留了你,你许攸却可以一不如意就背叛。对你许攸的为人,曹操会怎么想?这不是很明白的事吗?

也就是说,许攸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一点都怨不得旁人。这世界上很多事,大多都是有因果的。纯粹偶然的事是不多的。按照荀彧给许攸的评价来看,许攸的贪心非常大,只要有人给他一个梯子,他就想上房;只要没有人能够控制他的贪欲,许攸是什么事都可能做出来,当然也包括“贪天下”,这或许才是许攸被杀的最直接原因。

标签: 许攸

更多文章

  • 曹操生性多疑,为何许攸一投靠就信了,难道他不怕其中有诈吗?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许攸

    曹操生性多疑不假,但曹操久经战阵,无论在官场还是在社会,都积累了丰富的识人用人术。之所以能相信许攸来投,应该在他自己合理辨识判断的基础上才如此的。 荀彧早有预言许攸会来投降。早在官渡之战前,面对拥有四州的强大袁绍集团,围绕抗袁问题,曹操内部进行了一场辩论,不少人认为袁绍地广兵强,将勇士能,很难战胜。

  • 如果许攸没有投靠曹操,袁绍能否在官渡打败曹操,从而取代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上品电视君标签:许攸

    说到三国,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英雄层出不穷,大小不一的战争和无良心计让人眼花缭乱,一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指挥官的能力,有时一些小人物也能左右战局。官渡之战,许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献计献策。这让曹操焚烧乌巢赢得了先机,最终以少胜多负击败了袁绍。可见许攸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如果没有许攸的倒戈

  • 官渡之战的时候,如果许攸没有叛变袁绍,曹操能不能获胜?

    历史人物编辑:金色说历史标签:许攸

    不会!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许攸背景介绍:公元199年,袁绍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进攻许昌,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在战争初期,袁绍的优势强于曹操。但是后来,袁绍麾下谋士许攸背袁投曹,并且向曹操建议直接攻取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这样既可以补充自己所需的粮草,也可以断绝袁绍的粮草。曹操欣然采纳,于是率军奇袭乌巢

  • 曹操为何要杀许攸?仅仅因为后者过于放肆?不,最根本的理由有三

    历史人物编辑:忆三线标签:许攸

    读过《三国演义》的网友都知道,许攸是被许褚杀的,但是读过历史的网友都知道,许攸不是许褚杀的,而是曹操杀的,没有曹操的授意,许褚敢杀许攸吗?许攸是有功之臣,他给曹操提出的两条计策,在官渡之战中,起着扭转局势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第一条计策是奇袭乌巢,动摇了袁绍的军心。第二条是决漳河之水,水淹袁

  • 为何许攸会被好友曹操处死?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保持距离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许攸

    人与人之间,关系再好,也要学会保持距离,三国时期的许攸与好友曹操之间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许攸年轻时与袁绍、曹操关系都不错,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公元184年,冀州刺史王芬与许攸、周旌、陈逸、襄楷等人谋废汉灵帝,立合肥侯,结果,王芬自杀,许攸逃亡,以失败告终。

  • 官渡之战背后的真相,许攸叛逃,张郃反水,连刘备也开溜了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许攸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三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最大的意义就是奠定了曹操霸主的地位,而接下来,卧龙出山,孙权占领江东,曹操建立曹魏政权,这样一来,精彩的三国争霸才真正的拉开序幕,所以说,官渡之战在历史上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很多人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曹操和袁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曹操偷袭了袁

  • 曹操早有意杀许攸?是能力重要还是人品重要?历史来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许攸

    曹操早就有了杀掉许攸的心思,这件事正合他意。但是,一贯奸雄的他自然要掩饰自己,于是假装责备地说:“人家子远是我朋友,关系铁,所以才跟我开玩笑的!你怎么 能这么办事!”于是,他下令厚葬许攸。颇具才华的许攸最终死于非命,这是很可惜的。但是,他的结局和那些悲壮而死的袁绍谋士还是很不同的。田丰死在袁绍的刀下

  • 孔融、许攸、娄圭,都是三国名士,曹操为何非要杀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许攸

    文/元哥说历史前言【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三国最著名的人物,也是三国最难以捉摸的人物。因为曹操的性格是十分复杂的,他有时残酷无情,有时真诚善良,有时宽容大度,有时心胸狭隘,有时虚怀若谷,有时狂妄自大,等等。但是经过《三国演义》以及相关影视剧、戏剧的塑造,曹操早已被带上了“奸臣”、“汉贼”、“奸雄”的帽子

  • 许攸等人计划谋逆汉灵帝,邀请曹操参加,为何后者却断然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慢步史书标签:许攸

    每逢乱世之际,总有一些谋士,想通过“从龙之功”,来达到自己的政治需求。正如东汉末年的董卓,他残杀少帝,推举刘协为汉献帝,自己则权倾朝野。又如袁绍与韩馥,曾打算将幽州牧刘虞拥戴为皇帝,也是抱有相同心思。但鲜为人知的是,曹操也曾受邀参加过这样的谋逆之举,但他却断然拒绝了。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顷之

  • 他是三国最坏的谋士,挑拨张郃,陷害许攸,让袁绍一败涂地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许攸

    三国有很多很好的谋士,曹魏前期的二荀、郭嘉、程昱、贾诩都是顶级的水平,他们的能力也是个顶个的强。曹操能够重用他们,所以打赢了官渡之战,进而一统北方,袁绍帐下同样谋士云集,其中沮授、田丰、许攸等人都是顶级的水平,可惜袁绍不能用,若袁绍能用,焉有官渡之败呢?袁绍色厉内敛,没有主见,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