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解读舜的家事,也许我们可以有其他的解释。
《史记》上有:“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这里着重说明舜的群众威信比较高,得到了各方的普遍认可。
然而,舜之所以受到各方的认可,并能够经受住尧的二女九男等多重考验,不仅在于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舜与尧派来的九名男丁 “皆益笃”,也就是内务处理得非常得当,更在于舜在私人生活空间中所展现的超级人格魅力,让尧在考验之前已经对舜有了肯定的初步判断,创造了舜充分展现个人品格和能力的机会。
看看舜对社会的贡献:“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所作所为完美无缺,难怪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舜眼睛失明的父亲不仅没有因为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后代而骄傲,反而与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舜的弟弟象一起多次企图谋害他:“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幸好,舜的运气足够好,躲过了一次次危险的攻击,安然无恙。
让人更加疑惑的是,瞽叟与象图谋的目的是象夺取尧帝的两个女儿,也就是舜的妻子,瞽叟和他的妻子占有舜的“牛羊仓廪”,这就太扯了,不管是说,谋夺最高统治者尧帝的女儿和赏赐都是大罪,即使暂时成功也绝对逃脱不了最严厉的惩罚。瞽叟与象的失败正是他们的幸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如此一来,高大伟岸的舜就更加高大了,他后来对瞽叟与象依然尊敬关爱如旧,于是尧帝放心让舜管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依然不负众望。舜在即位之后仍然非常尊重父亲瞽叟,象也被封为诸侯,这彻底成就了舜的孝名。
《史记》的记载距离事件过去已经太久了,当时的文字记载也许没有后世这样严谨,我们不能以现代的标准来挑刺,却可以用现代的思维去解读。如果我们记得舜从血缘上符合继承人的资格,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其自幼就被视为家族骄傲的象征和荣耀的希望,就不难看出舜的家人为了塑造他的完美形象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后来的实战化训练和仿真团建也许就脱胎于此。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舜的经历也许属于中国式继承人正常的培养方式,只有干最累的活,做最难的事,吃最难吃的苦才能保证他在日后的持家治国过程中能够稳妥应对外界和内部的风险及挑战。舜父亲并非因为不爱他,甚至恨他才做出一系列难为他的行为,恰恰相反,正是出于家国的责任,正是因为太爱他才不得不做出如此的选择,如此一来,我们才可以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极端抗拒这样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