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演义:鲁肃的人物形象及为人哲学,其人客观上促成了天下三分

三国演义:鲁肃的人物形象及为人哲学,其人客观上促成了天下三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久史微鉴 访问量:722 更新时间:2024/3/28 15:33:29

三国时代,群雄逐鹿,英雄辈出。

在东吴,有一位很特殊的人物,他既没有关羽降龙伏虎的武艺,也没有诸葛亮提兵布阵的计谋,在大多数读者眼中,他只是一个忠厚平庸的老实人。

然而,他却于东汉群雄四起的乱世中,散财结贤,收获了周瑜这样的挚友。

他在早于诸葛亮七年之时,便提出了可与《隆中对》相媲美的战略构想(榻上策)。

他在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力排众议,使吴蜀缔造钢铁联盟。

一:《三国演义》吴国鲁肃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鲁肃这一形象近年来研究者关注日多。

鲁肃一直被认为是孙吴集团的主要人物,以前多定位为“忠厚长者”,而如今翻案渐兴,又有了夸大的倾向。

其实没有必要刻意挖掘文中机窍,鲁肃也是一个人,是个政治家,他具备战略家的品质,他有聪慧也有不足。

鲁肃即将出场时作者借周瑜之口简单介绍:“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也。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侍母至孝。其家极富,尝散财以济贫乏……”(《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

“孝”是其文化背景中有德者的标志,诸葛瑾也“侍母至孝”,徐庶更为一“孝”终生不展其才。

仗义疏财也是富人的一个德行,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资助刘、关、张征黄巾军的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和资助曹操讨董卓的孝廉卫弘。

这两点只能说明鲁肃有德,所以关键在于“胸怀韬略,腹隐机谋”八字,尤其一个“隐”直接暗示了他大智若愚的特点。

鲁肃“愚”于小事,全局上则是一流战略家。

他为孙权分析天下大势:“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无法“为桓、文之事”。

又“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鲁肃说了两点:一是曹氏强大,刘氏衰微,孙权不可中兴汉室,只能自称帝王。

二是如今形势俨然鼎足三分,即曹操、孙权、刘表,其余皆不足虑,且三家中刘表较弱,所以孙权应该趁此时曹操无暇南顾吞并刘表,与之南北对峙,建号称孤,再图天下。

这使孙吴战略第一个目标便锁定了荆州。

荆州位当冲要,乃用武之地,其主刘表却是一庸才。

再看江左,东濒大海,南接荒蛮,北邻先为袁术后是曹操,皆兵多粮足而不可争锋,惟有西取荆襄,否则只能蜗居一角不得展足。

于是经过两年准备,于建安七年孙权打败黄祖,至建安八年再次出兵,消灭黄祖,一度占领江夏。

二:吴国鲁肃的为人哲学

鲁肃大智若愚,是孙吴集团战略方针的制定者,有人把他与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并列为四大战略家,这是比较客观的。

与另外三人相比,鲁肃又有明显不足。

首先他缺少军事指挥才能,江东的诸多具体战斗他几乎都未亲身参加,即便是赤壁一战也只是与阚泽等文人守寨而已,“伏路把关饶子敬”不过是诸葛亮的一句戏言。

政治上他更是具战略眼光,疏于战术,以致其方针在执行中往往因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陷入窘境。

另外,他忠厚木讷,不比诸葛亮等人灵活机变、俐齿灵牙,外交上吃尽苦头。

但是,鲁肃出色的完成了江东集团所赋予他的任务。这就涉及到了鲁肃的文本意义,主要有三点。

第一,鲁肃形象使得曹、刘、孙三家在人才实力上保持平衡,这是三分的关键。

曹操自不必说,堪称前后数十个军阀人才最盛者。刘备兼有“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卧龙、凤雏,关、张、赵、马、黄、魏皆乃世之名将。

孙权集团周瑜、吕蒙堪当统帅,甘宁太史慈可充勇士,但若与曹、刘争雄上尚需一个目光长远的战略家,那就是鲁肃。

惟有如此,才不致为曹、刘所吞,又为适时称帝奠定了基础。

第二,缔造和维护孙刘联盟。

鲁肃不但是江东唯一能与诸葛亮主持联盟的人,还要应对孙权、周瑜、诸葛亮、关羽等人的种种有损联盟的行为,并独自解决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第三,鲁肃的活动客观上促成了天下三分。

三分的关键在于荆州,刘备无家可归时他把荆州“借”刘备,维护孙刘之间的和平,给刘备提供了积蓄力量的机会。

鲁肃死后孙权才袭下荆州,但刘备已经稳坐东西二川。孙权也因适时得到荆州,保证了自己的实力。

此时,三家实力接近均衡。也就是说,鲁肃去世的时间对三分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然而,随着鲁肃的去世,孙刘联盟也正式结束。即便蜀建兴元年后孙刘第二次结盟,双方也只是停留在邻里和睦的限度上。

在伐魏问题上,司马懿就曾一针见血指出:“孔明尝思报长亭之仇,非不欲吞吴也,只恐中原乘虚击彼,故暂与东吴结盟。陆逊亦知其意,故假作兴兵之势以应之,实是坐观成败耳。(《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

陆逊也说:“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

而诸葛亮北伐,即“檄李严等守川口,以拒东吴”(《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军阀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作者: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第一中学王佳卉。

标签: 鲁肃

更多文章

  • 周瑜死时陆逊已27岁,完全可以挑大梁,周瑜为何偏偏指定鲁肃接班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鲁肃

    三国时代,魏蜀吴连年征战,都想一统河山成为天下之主。三国争霸战,看似是武力比拼与地盘之争,实则从深层次分析,人才竞争才是三国大乱战的核心所在。得人才者得天下,已成为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雄主的共识。论及三国人才储备的厚度与广度,曹操一方毫无疑问力拔头筹。无论谋士与武将,曹操手下都汇聚了当时稳居人才第一

  • 孙权是如何评论鲁肃的?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构想?如何联刘抗曹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家伦标签:鲁肃

    孙权与鲁肃秘密商议建立帝业的大事,他说:“如今汉朝政权衰微,四方混战,我继承父兄余业,很想像春秋战国时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建立霸业,君既惠顾,该怎样辅佐我呢?” 鲁肃回答说:“从前汉高祖刘邦本想拥立义帝,但没有实现,原因是项羽反对。现在的曹操,就像从前的项羽。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效法齐桓公晋文公成为

  • 幼年丧父的鲁肃,却是东汉末年战略家,外交家,去世时让人感慨

    历史人物编辑:飞碟历史说标签:鲁肃

    除了在如今有一些人的出生不是很好以外,在历史当中也有一些人的出身不是特别好,比如在东汉末年时期的鲁肃,因为那个年代战争特别多,还有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立场,其中鲁肃他就是一个在孙权手下做事的人,曾经的他也做出了很多的事情,只是在4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让很多的人都为之感慨,甚至也

  • 百科词条中鲁肃为什么被称为战略家?三国中他是最被低估的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鲁肃

    三国中英雄辈出、谋臣似海,堪称超一流谋士的就有郭嘉、贾诩、法正、庞统等,但为何独说鲁肃是超谋士一等的“战略家”?而且还是“最被低估”的,没有之一?且听小编细细道来!鲁肃其人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事母至孝。据记载鲁肃体貌魁伟,面如冠玉、目若朗星、兼之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

  • 东吴四任大都督能力排行,鲁肃只能屈居第二,第一名毫无疑问

    历史人物编辑:电工与机械维修标签:鲁肃

    在三国这样的乱世,群雄争霸,出现了很多的能人志士,在最后各位诸侯都被消灭,之后孙权的吴国,曹操的魏国,刘备的蜀国平分天下,达到三足鼎立的局面。而现在我们纵观吴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吴国有四位大都督一直以来被大家熟知。第一个就是火烧赤壁的周瑜,第二个是促使孙刘合作的鲁肃,第三位是夺取荆州的吕蒙,最后一

  • 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放火箭?鲁肃:幸好没放,诸葛还留了一计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鲁肃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三国演义》东汉末年出现了诸侯割据的情况,各诸侯交战期间,最受影响的就是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曹操也是“挟天子令诸侯”,用了10多年的时间拿到了半壁江山。就当曹操准备统一天下的时候,诸葛亮草船借箭,最终在赤壁联合东吴大

  • 草船借箭时曹操为啥没放火箭?鲁肃:幸好没放,孔明还有一计未用

    历史人物编辑:张杰谈历史标签:鲁肃

    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谈论起三国时期,中国人就没有几个不知道的。一部《三国演义》将东汉末年推向了我国的文学领域。到了现代,甚至流传到了外国去了。虽然,外国人将我们的四大名著翻译得让我们都有点无语。如:《水浒传》被翻成了《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在山上的故事》。

  • 根据三国正史,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谁最厉害?答案出乎意料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鲁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乱世纷争从七国争霸到三足鼎立,无数人才踊跃而出,就三国而言我们已经熟读百遍。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们从小就要接触的读物,看着里面的英雄为了皇图霸业,不惜丧失生命。有的为了兄弟义气,即便身在曹营,心却想着曾经的桃园结义。但是正因为我们熟读历史,才知道《三

  • 三国最早的“隆中对”,比诸葛亮都早了十几年,鲁肃都是抄他

    历史人物编辑:鉴史文学社标签:鲁肃

    说起隆中对,一般都知道这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和刘备谈论天下大势,并为刘备设定的一条争霸天下的路线。而易中天为了吸引眼球,提出了一个所谓的东吴版“隆中对”,也就是鲁肃和孙权的榻上策,即鲁肃给孙权提出的一种战略规划。其实三国时期有各种各样臣属给君主提出的战略规划和争霸方向,而所谓的鲁肃版“隆中对”

  • 三国东吴最没存在感?战略不输曹魏蜀汉,周瑜鲁肃曾设计争霸路线!

    历史人物编辑:怪兽看电影标签:鲁肃

    文:刀与笔(作者原创授权)孙吴在三国中的角色很微妙,与曹魏和蜀汉不同,曹魏曾“奉天子以令不臣”,蜀汉则积极践行“隆中对”的方略,而孙吴的发展似乎没有非常明确的路线指引,这也容易让人感觉孙吴逐鹿天下的雄心和进取心不足。事实上,孙吴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路线的谋划,且这些谋划并不亚于曹魏和蜀汉。张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