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朗,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三国演义》里,在两军阵前被诸葛亮劈头盖脸一顿臭骂,然后摔下战马吐血身亡的窝囊形象。
王朗这一人物在演义中的一略而过貌似只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巧言善辩,成就了孔明骂死王司徒这一经典桥段。
在当今的网络世界,俨然成为了鬼畜视频的常驻嘉宾,但历史上的王朗真的如诸葛亮口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趋炎附势、助曹为虐的厚颜无耻之人吗?
初举孝廉入仕
王朗早年的时候,跟随太尉杨赐学习,后来杨赐病逝,身为学生的王朗感激老师杨赐的教导,特意放弃了官职去为杨赐服丧。
王朗这一知恩图报为老师尽孝的举动,感动了当时的徐州刺史陶谦,陶谦推举他成为茂才,举孝廉入仕,在徐州任职,年轻的王朗便这样开始了仕途生涯。王朗任职期间兢兢业业,体恤百姓,凭借着自身的才能,不久又升迁为会稽太守。
王朗到任会稽时,强行取缔秦始皇和夏禹同庙祭祀的习俗,认为秦始皇做皇帝时,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是无德之君,不应和夏禹同供。
王朗在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积极发展当地的生产生活,取得了显著的政绩,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坚决镇守会稽
王朗担任会稽太守四年后,正逢孙策横扫江东,孙策大军将会稽围了个水泄不通。王朗认为自己是汉朝臣子,应当与会稽城共存亡,极力否定了虞翻避其锋芒的策略,调兵与孙策奋然交战。
但一个小小的会稽郡,自然是不敌有着“江东小霸王”之名的孙策,王朗兵败逃亡到交州附近,遭到孙策追击生擒,只好投降。
孙策也知道王朗是一个举孝廉入仕、体恤百姓的贤才,不仅没有加害于他,还派遣张昭来劝说王朗,希望王朗能够为自己效力。可王朗大义凛然,怎能屈服于践踏汉朝江山的军阀,于是被孙策流放,生活穷困。
在流放期间,王朗自己生活已经难以为继,却还收容体恤同被流放的亲友旧属,王朗宽厚博爱的美名远扬,使他在乱世之中颇具一定的名声,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
投明主辅社稷
当时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破袁绍,担任丞相,基本结束了北方动荡的局面。听说有贤才王朗,乐善好施,宽厚仁义,曹操多次上书征召王朗入朝做官,而王朗也久闻曹操盛名,十分欣赏曹操的才能,直接同意了曹操的盛情邀请。
但南方久经战乱,道路阻塞不通,王朗就这样辗转多年才终于到达许都任职。曹操得知王朗到达许都,急忙迎接,将王朗任命为谏议大夫。
王朗在曹魏任职期间,深受曹操器重,仕途步步升迁,成为曹魏时期著名的法学大家,兴修律法,与钟繇都因治狱而闻名。同时,王朗潜心研读经学,又和王肃同为三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家,编写了《周易传》等典籍,对后世经学的研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
王朗兢兢业业的辅佐皇帝,没有丝毫的忤逆之心,期间又大力推行政策恢复北方因连年战火而毁坏的农业生产,休养生息,积极实行屯田制,使得国力很快恢复,百姓安居乐业,更使曹魏政权成为三国鼎立时期,国力最为强盛的一方。
曹操死后,继承大统的曹丕,加升王朗为御史大夫,王朗的一系列新举措均被曹丕所采纳,在王朗不遗余力地辅佐之下,曹魏的实力在曹丕手里达到顶峰。
乐于敢于进谏
王朗作为曹魏重臣,多次向曹丕直言进谏。当时,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矛盾因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杀死关羽而激化,双方交伐多年。面对这种局势,曹魏很多大臣认为,应该帮助吴国一举灭掉蜀汉。
但王朗表示,应该等到双方陷入僵持局面后再决定出兵支持东吴,到时候同时派兵攻打蜀汉重镇,这样一来,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吴蜀双方的实力都将被大大削弱,假使东吴取胜,也会因旷日持久的战争导致国力颓废,不会对曹魏政权构成威胁。
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这也为后来统一三国积攒了雄厚的国立基础。
曹丕从小随父亲曹操外出征战,在曹魏处于和平时期没有战事的时候,曹丕依然保留着外出打猎的爱好,时常半夜才回宫。
王朗向曹丕上书进谏,用孙策外出打猎遭到刺客重伤的事例来做比喻,警醒曹丕外出打猎要注意时辰,不可半夜三更才回宫。曹丕听后,十分感激并听从了王朗的劝告。
曹丕死后,其子曹叡继位。曹叡做皇帝后,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宫室。王朗对此又上书曹叡要体恤百姓,不要挥霍国力步了秦二世的后尘。
曹叡听后深感惭愧,感叹王朗是曹魏的社稷重臣,于是停止了为自己修建宫殿的事宜。正是王朗的敢于进谏,才使得曹魏政权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能够雄踞一方。
品行严谨慷慨
王朗才智过人,性格严谨,屡次提出影响深远的建议,是当之无愧的社稷栋梁。虽身居高位,却丝毫没有士大夫之流的傲慢,王朗经常将自己家里的财物拿去接济穷苦百姓,解他人之急,无论在何处任职,都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曹魏正是有了这样为国为民的忠臣,才能发展得日益壮大。
在正史中,并未记载王朗出征蜀汉的相关信息,而其生平也从未与诸葛亮谋面,同时,王朗也并非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口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一生未力寸功、只会苟图衣食的谄谀之臣。
因此,《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凭借三寸不烂之舌骂死王朗的故事虽然精彩,却绝非史实,相反,王朗却是一个有利于江山社稷的忠义之臣。
#头条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