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东吴为了让自己不沦为三国中实力最弱一方,违背了与蜀汉的盟约,在背后给了蜀汉致命的一击。吕蒙白衣渡江夺取了荆州三郡,将关羽生擒,杀害。
使得蜀汉政权,失去了和曹魏抗衡的基地—荆襄地区。刘备一怒之下,公元221年7月,举全国之力讨伐吴国,结果公元222年8月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刘备兵败白帝城。
刘备悲愤交加,急火攻心,得了重病,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了一段我们耳熟能详的遗言,刘备病重找来了丞相诸葛亮,将儿子阿斗托付给他,还说了如果阿斗能力不行,丞相可以取而代之,让诸葛丞相深感责任重大。
当时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位托孤大臣尚书李严。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刘备的托孤就是一正一副,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
这位李严并不是刘备托孤的主要对象,那么他的作用是什么呢,难道是制衡诸葛亮的吗?
李严其人
李严,字正方,出身荆襄,刘表手下,年少有为,刘表对他期望很高。
曹操南下赤壁大战之前,荆襄阵营分裂为投降派,主战派,李严却没有站队,他是一个异类,选择去了西川投奔刘璋。
刘璋对于这个外来的才俊很重视,任命他为成都令,一个很重要的职位。
刘备攻打西川时,李严再一次选择投降,又到得到重用,封为辅汉将军。
刘备对于李严十分信任,派他和诸葛亮一起去平定益州,为蜀汉开疆扩土。平定益州之后,发现当地律法混乱,百姓怨声载道,于是诸葛亮、李严、法正等人将情况上报刘备,然后修订了当地的律法,为益州百姓做了件大好事。
夷陵之战后,刘备病重,没有回成都,留在了永安。
他出人意料的,在222年封李严为尚书令,下诏让李严赶到永安。尚书令这个职位权力很大,又得有资历,能力也要突出,让李严担任出乎诸葛亮的意料。
李严属于东州派,性情孤僻,傲慢,与同事的关系并不好。其实这个人最重要的特征是精致利己主义,两次投降就可以看出,他并不忠于任何人,他只要保证自己的享乐和利益,谁做老大无所谓,为人格局太小。
这些到了刘备去世,诸葛丞相北伐时就可以看出,为了一己私利,居然可以破坏北伐的进程。
刘备为什么这么看重李严
作为托孤大臣,李严的官职没有诸葛亮高,在托孤遗言中,刘备明确授予了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权力,如果刘禅不能胜任,诸葛亮可以直接取代刘禅,或者另立刘备的其他儿子为皇帝。
这就让诸葛亮有了董卓一样的权力,可以随意废立皇帝,遗诏中李严并没有得到也有这样的权力。
李严与诸葛亮一起作为托孤大臣,辅佐少主刘禅。李严的内心一定有小疙瘩,他孤傲的性格,觉得自己最厉害,偏偏要屈居在诸葛亮之下。
之后刘备又下了一系列命令,给予了李严至高的荣誉,李严升为中都护,管理蜀汉禁军,并留在永安管理皇宫禁卫。公元223(建兴元年),李严被封为都乡侯。
李严掌管了禁军,主要是拱卫皇宫和都城的,那是皇帝的近臣,是保护皇帝安全的,刘备将自己的性命都交托给他了。
蜀汉的全部兵马,并不归李严调遣,蜀汉官职中没有大将军或是都督一职,管理军队,所以丞相诸葛亮可以调动蜀中人马北伐的。
禁卫军与蜀国军队管理权分开,也是刘备统筹安排,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托孤的顾命大臣结局往往不好,要么自己作死,要么被皇帝弄死。
李严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蜀汉没有什么朋友,名声不好,不会结党。
作为一个孤臣,没有根基,无法形成庞大的家族势力,当刘禅的羽翼丰满时,他不会造成威胁。因此成了刘备托孤的理想人选。
刘备是一个有着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的人,他一定是思虑万全,为儿子留下最安全可靠的人选。
启用李严也是为了防止诸葛亮专权,诸葛亮是荆州派的领军人物,蜀中很多人都是他提拔使用的,他有可能将刘禅架空。
所以增加一个没有什么人脉根基的李严,他可以依靠刘禅与诸葛亮争权,这样三个人只能相互依存,对于刘禅来说,就可以左右逢源,有一个良好的执政环境。
李严在军事上的才华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当然刘备在托孤时,也考虑到永安这里如果发生战争,李严作为一个重要将领,有托孤大臣的身份,可以方便调兵遣将。
蜀汉复杂的形势
蜀国是刘备建立在刘璋地盘上的一个政权,产生了三大派,本地的益州派,刘璋父子的东州派,刘备的荆州集团。
刘备来到别人地盘,不用当地的士族,就无法统治蜀,另一方面如果不用自己荆州带来的那批人,制衡当地氏族,自己就无法统治下去。
荆州派也分裂成关羽、张飞为代表的元老派,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派,蜀汉内部分裂成了四派,这些客观矛盾无法在短期内消除,始终埋下了隐患。
东州派就成了一个中间地带,是两方都要争取的。
在蜀汉内部,本地的益州派虎视眈眈,李严、孟达、法正、黄权等人属于东州派。诸葛亮、魏延、杨仪等荆襄派,在政权建立初期,两者可以和谐共处,刘备可以控制、平衡两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州派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孟达投了曹操,法正去世。
夷陵之战后,黄权发生叛乱,就在成都不足百里的地方,最终被平定了,但也敲响了警钟,东州派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对刘备产生了怀疑。
在这种形势下,本土的益州派开始崛起,各派的人物都在密切关注局势,刘备如何平衡几派关系成了最重要的。
刘备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盟者就此离开,让本土益州派崛起,有可能会动摇他的统治。因此这时启用李严,名义上东州派仅剩的代表人物,就是要团结曾经的战友,一起压制本土派,稳固政权。
夷陵之战后,益州派频频动作,刘备病重时,他也无法预料益州派将来会有怎样的举措,他要保证东州派和荆州派团结一致,在蜀中继续生存下去。
刘备重用李严,也有防备诸葛亮的心思。
可见李严受到重用并不是针对诸葛亮,只是当时蜀中复杂形势所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