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三国时代最聪明的人?曹操最欣赏的智囊郭嘉?还是蜀汉的重臣诸葛亮?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人一定值得我们认真考虑,他就是贾诩。在我看来,说贾诩是整个三国时代最聪明的人也不为过,不过虽然这个人十分有智慧,但他的为人却并不值得我们学习。
贾诩出生在凉州地区,年少的时候被举为孝廉,但并不为人所知。公元189年,董卓入京,把持朝政,当时贾诩就在董卓的女婿牛辅军中任职。由于为人暴虐,董卓在公元192年被杀,横尸街头,包括牛辅在内的多位董卓部将不知所措,既想赶快向汉献帝投降,又担心汉朝中央政府不接受他们,于是想来想去,干脆决定把部队遣散,众人一起回老家避难,这个时候贾诩站出来说,“听长安的人说,现在朝廷要杀尽凉州人,你们现在这里遣散部队,悄悄回去,连一个亭长都能把你们抓起来,还不如我们现在集合起来,攻打长安,等到我们真失败了,再回老家也不迟”,于是众人听从了贾诩的建议,调转枪头,直攻长安。
贾诩的这个建议好不好呢?对于凉州将领和贾诩本人来说,这个建议很合适,就像贾诩说的,假如当时他们解散部队,那他们就变成了没有军权的普通人,朝廷要想抓他们,他们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所以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如贾诩所言,集合部队,反攻朝廷,但是这个建议对于天下人来说,却是十分糟糕的,因为董卓之乱刚刚结束,贾诩的一句话却让整个天下陷入到更大规模的混乱当中,后来凉州人杀进长安,挟持皇帝,阻止皇帝回到中原,给国家稳定带来了很大的阻挠。
在此之后,贾诩几番奔波,又投奔了“北地枪王”张绣,公元197年,曹操收编了张绣的部队以后,又担忧张绣对自己不满,于是准备趁其不备,将张绣贾诩等人一同杀害,但是不知怎么走漏了风声,在贾诩的安排下,张绣谎称调动部队,需要经过曹营,而且车辆超载,盔甲要穿在士兵的身上。曹操没有多想,就同意了这个请求,结果张绣士兵趁此机会,大败曹军,一战下来,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全部阵亡,曹操本人也险些没有逃回来。等到后来曹操又发动了几次对张绣的战争,但都在贾诩的反击下失败了。
曹昂
公元198年,官渡之战爆发,正当袁绍和曹操对峙的时候,贾诩建议张绣投靠曹操。张绣一听大为吃惊,说这怎么能行呢?第一,张绣和曹操是有杀子之仇的,要知道曹昂当时可是曹操的指定继承人,但曹昂被张绣的部队杀死了,曹操肯定不会原谅他的,第二,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的实力要比曹操强很多,现在就是要投降也应该投降袁绍,而不是曹操。但是贾诩却说,不对,正因为曹操实力弱小,你才应该去投奔他,因为袁绍实力太强,我们去投奔他,他都不会把我们放在眼里。但是曹操不一样,我们这些人马过去,会提升他的实力,他一定非常开心,再者,现在是他和袁绍角逐的关键阶段,他急需一件事来告诉天下人,他是希望大家来投奔他的,而和他有杀子之仇的我们过去,他一定会接受的,因为这也等于告诉了天下人,不管是和曹操有什么样过节的人,他都不会在意,只要投奔,他就接纳。
听了这番话,张绣果真投奔了曹操,结果真的像贾诩所说,曹操大为激动,不仅没有对贾诩和张绣不利,反而对他们十分欢迎。那贾诩的这个意见是好的吗?通过后面发生的事,我们只能说,这件事对贾诩来说,是好的。官渡之战之后没多久,张绣就去世了,但史书上对张绣的死语焉不详,因此可以推断,张绣很有可能是被曹操或者曹丕逼死的。
毕竟曹昂可是曹操最喜欢,最看重的儿子,张绣杀死了曹昂,这是曹氏集团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在官渡之战的节骨眼儿上,曹操的确不能杀张绣,但等到取得战争胜利,北方基本平定以后,张绣基本等同于必死。这一点,贾诩不可能看不出来。以他的聪明,很可能看出了曹操比袁绍更优秀,更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也更有可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再加上他之前“曹操更需要自己”的理论,当时投奔曹操的确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这样的代价就是牺牲张绣,也就是说,贾诩以出卖张绣为代价,给自己找了一个更好的主人。
在投奔曹操阵营之后,贾诩又帮助曹魏用离间计打败了西北的马超,将自己的智谋发挥了出来。公元211年,曹操私下里询问贾诩,是选曹丕做继承人,还是选曹植做继承人,贾诩非常委婉地回答,应该选择曹丕。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贾诩再一次站对了队伍,等到曹丕即位以后,也十分尊重、重用贾诩。
曹丕
曹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多疑的人,以至于当时他手下的很多智囊都是死在他的手里,而贾诩却一直活到了七十七岁,一直到死都没有遭受任何猜疑和迫害,死后还被封为肃侯。贾诩聪明吗?简直太聪明了,不仅在每一个人生节点都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而且为人低调,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但是这样一个人却是不值得我们欣赏的,因为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
对于贾诩来说,为了自己的利益,任何事情都可以牺牲。在长安,为了让自己不被抓捕,他可以怂恿凉州军人发动对中央朝廷的战争,直接导致了后来天下大乱,汉朝陷入更大规模的动乱之中。在官渡,他又怂恿张绣投降曹操,经此一事,他自己的确有了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曾经的老队友张绣却毫无疑问的只剩下死这一个结果了。
“三国鼎立”的背后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但话又说回来,在时代的面前,人是脆弱的,在汉末那个乱世之中,贾诩或许只是为了能够活下去,所以等到他投奔曹操以后,基本不再主动出谋划策,也绝不允许子女攀附豪门,只想连同子孙后代一起过着普通人的日子,恐怕是对政治心存恐惧,不想再涉足于此了吧,从这个角度来说,贾诩又是一个可怜的,想在乱世之中做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