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放曹的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还被编成戏剧和影视。说的是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在逃跑的路上,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陈宫感念曹操忠义,释放了他,并弃官与他一同逃走,后见曹操心狠手辣,滥杀无辜,又弃曹而去。
曹操在中牟县被捉,又被释放,这是有史书记载的,但是,捉放曹的并不是陈宫,陈宫与这事没有关系。
《三国志》记载,曹操觉得董卓残暴不仁,不愿依附他,便悄悄溜出洛阳城,改名换姓,乔装打扮,沿着小路,向东疾行。曹操是想去陈留郡,因为陈留太守张邈,是他的好朋友。陈留郡在今河南开封一带。
曹操快要到达陈留的时候,路过中牟县,被一个亭长所怀疑,把他抓起来,押送到县上。亭长,是乡以下负责一片治安的低级官吏,刘邦就曾经当过亭长。曹操被押送到县里以后,遇到了极大危险,因为偏偏有人认出了他。大概董卓的通缉令到了,曹操性命堪忧。
想不到的是,那个认出他的人,反而向县令求情,说如今天下混乱,不宜拘捕豪杰。县令觉得有道理,便把曹操放了。这事符合当时的情况,当时天下已乱,朝廷没有权威,董卓又不得人心,他的命令,下边不会认真执行的,何况曹操已经很有名气了,所以曹操躲过了一劫。至于那个说情的人和县令是谁,叫什么名字,《三国志》没有记载,但肯定不是陈宫,因为陈宫从来没在中牟县任过职。
陈宫,是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人。他足智多谋,性情刚直,疾恶如仇,喜欢结交名士,他本人也是名士。曹操在陈留起兵,参加了伐董联军,联军失败后,占领了东郡,当了东郡太守。这个时候,陈宫投靠了曹操,成为他早期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曹操在创业初期,兵少将寡,十分艰难,陈宫设计为他谋取了衮州,站稳了脚跟,立有大功。曹操对陈宫很信任,视为心腹。曹操第二次率兵攻打徐州的时候,让陈宫留守东郡。
没有想到的是,在曹操兵发徐州之后,留守后方的陈宫突然反叛,不仅陈宫反叛,连曹操的好朋友张邈,也与曹操反目了。陈宫与张邈合谋,迎接吕布占据了衮州。从此,陈宫投靠了吕布,成为吕布的主要谋士。
关于陈宫反叛曹操的原因,《三国志》没有说。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与曹操杀害衮州的名士有关。曹操历来手段强硬,他占据衮州、当了衮州牧以后,仍然采取强硬手段治理。当时衮州有许多名士,凡是名士,很多都自视清高,爱发议论,谁都看不起。
其中有个著名的名士,叫边让。边让满腹学问,擅写文章,他写的《章华赋》名噪一时。但边让恃才傲物,当初,他连大将军何进都看不起,因为何进是屠户出身,而曹操是阉人之后,边让就更不放在眼里了。曹操可不是吃素的,他连蹇硕叔叔都敢杀,何况几个书生呢?于是,曹操下令,诛杀了边让和几个名士。陈宫与边让等人都是好朋友,觉得曹操残暴不仁,就背叛了曹操。笔者认为,按照陈宫的性格,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
陈宫投靠吕布以后,与曹操为敌,打了好几年。吕布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不听陈宫计谋,最终被曹操打败,吕布和陈宫都被活捉。
《三国志》记载,曹操见到被俘的陈宫以后,想起过去的情谊,不禁动容,好言劝说陈宫投降。不料,陈宫挺着脖子,不肯屈服。曹操又拿陈宫的母亲和子女相威胁,说如果投降,老母和子女都可以活命。
陈宫仍然不为所动,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害别人的父母;仁德之人,不会灭绝别人的后代。我母亲和孩子的死活,在你而不在我。我死意已决,甘愿受刑。”
陈宫说完,扭头就往外走,准备赴死,谁都阻拦不住。曹操无奈,只好哭着送出门去。陈宫死后,曹操将他厚葬,并把他的母亲接来,供养终身。陈宫的家人也一直由曹操供养,曹操还为陈宫的女儿操办了婚事。曹操还是讲仁义的。
《三国演义》对陈宫的描写,前半截是虚构的,后半截基本符合史书记载。《三国演义》把捉放曹的事情安在陈宫头上,是为了显示曹操忘恩负义。这样写,确实起到了贬低曹操的艺术效果,只是与历史真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