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是三国时期,比较有名的谋士。如果吕布能够完全听从陈宫的计策,说不定还真能成为雄踞一方的诸侯,多坚持几年。不过,有勇无谋的吕布,却屡屡不听陈宫的谋划,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还牵连了陈宫。
陈宫作为一个“聪明人”,自然可以看出吕布的弱点。那他为何不另寻明主,特别是投靠近在咫尺的刘备呢?这还要从陈宫的为人说起。
陈宫是一名有气节、有才名的士大夫,其为人“刚直勇烈”,喜爱结交天下名士。这也为他的人生定下了基调。
当兖州刺史刘岱被黄巾军所杀之后,为了对抗黄巾军,陈宫说服了济北相鲍信、州吏万潜等人,迎立了曹操为兖州牧。陈宫此举,就如当年诸葛亮替刘备谋划夺了荆州,法正迎刘备入益州一般,让曹操有了大本营,帮曹操奠定了争霸天下的根基。
如果陈宫没有反曹,其在曹魏的地位,应该会类似诸葛亮、法正在蜀汉的地位,甚至可比当年萧何之于刘邦。
每当曹操率兵出征之时,陈宫就负责后勤。即使是在陈宫反叛曹操,被俘之后,曹操还不惜以陈宫的老母、妻子做威胁,给陈宫一个台阶,希望陈宫能够回心转意,重归麾下。
曹操对于陈宫是非常念旧情的,也非常欣赏陈宫的才能。
曹操对陈宫这么好,那陈宫为什么还要背叛曹操呢?正是因为陈宫的刚直勇烈,以及严重缺乏安全感。
当时发生了几件事,让陈宫对曹操彻底失去了信心,很担心暴虐的曹操,会杀了他。
《后汉书》记载,曹操攻打陶谦时,“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曹操大肆屠城,非常的残暴。
而《资治通鉴》中又记载,前陈留太守边让,因为看不惯曹操的为人,“尝讥议操,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曹孟德也很耿直,把边让杀了,还把边让的老婆收入了自己帐中。此事一出,兖州的士大夫们都开始恐惧,担心会被曹操所杀。
陈宫是个聪明人,他对危险很敏感,但是也极度缺乏安全感。于是,陈宫“内亦自疑”,开始担心曹操会不会也杀了他。当时,恰好张邈也在怀疑曹操是不是会听从袁绍的命令,杀了他。陈宫这才联合张邈,迎立了吕布。
陈宫背叛曹操,的确是因为曹操滥杀无辜。当然并不像演义中所说,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而是杀了名士边让,以及徐州的众多无辜百姓。从这里看,陈宫并非对曹操不忠,他实在是对曹操失望至极了。同时,又担心自己也会被曹操所杀,不得已自保,才反叛了曹操。
陈宫在临死之前,还对曹操说:“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负责,为人光明磊落,陈宫也并非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墙头草,软骨头。
陈宫的为人如此,当他选择了吕布之后,他还会轻易的背叛吕布么?只要吕布不像曹操那样残暴,再次让陈宫失去安全感,陈宫就肯定不会背叛吕布。
吕布也的确不像曹操。吕布虽然是经常见利忘义,反复无常,但是,为人并不那么凶残。他对陈宫还是比较信任的,也没有想过要害陈宫。
吕布虽然夺了曾经有恩于他的刘备的徐州,但是,他每次也都将刘备的家眷保护的非常好。对于陈宫而言,吕布夺徐州,也是天经地义的事。陈宫终究是谋士,他也不像刘备那么假仁假义。他很清楚,刘备收留吕布也只是为了自身利益,没有什么太多的仁义道德可讲,吕布抢徐州,自然也没错。
而且,在当时,吕布因为除掉了奸贼董卓,名扬天下。在我们现在看来,吕布是三姓家奴,但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为汉朝除掉了一害,有功于江山社稷。再加上吕布勇冠三军,威名赫赫,陈宫迎吕布,就是想借助吕布的武勇。
最主要的,吕布有勇而无谋,陈宫可以对吕布的想法了若指掌。虽然吕布不听陈宫的,但是,陈宫在吕布这里,会感觉自己非常的安全。
反观当时的刘备,跟吕布比起来,差太多了。
刘备虽然天天打着汉室皇叔的旗号,但是,出身实在太低。他从开始打黄巾军,就一直在县一级的岗位上打转。好不容易因为救援陶谦,假惺惺的多次辞让之后,得了徐州,可在陈宫看来,这就是一个假仁假义,只会作秀,没什么本事的骗子。
猜测,当时陈宫可能心里就在想,我们能趁曹操出征抢了兖州,那就可以趁刘备出征再抢了徐州。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陈宫心里,吕布无谋,刘备也不见得多高明,可是刘备却有点阴狠奸诈。
陈宫作为刚正勇烈之人,跟吕布更对脾气。刘备完全跟吕布不是一个类型,跟曹操倒有些相似,这让陈宫根本就不信任刘备。
最主要的是,刘备救援陶谦时,曾经败给了曹操。陈宫需要一个可以赢曹操的主公。而刘备在得了徐州之后,竟然又投靠了曹操,成了帮曹操抵挡袁术的爪牙。曹操还上表汉献帝,封刘备为镇东将军,宜城亭侯。陈宫跟曹操不睦,即使陈宫要另选明主,也不会选择刘备。
陈宫跟随吕布去了徐州之后,刘备被袁术虐,被吕布虐,走投无路只能投靠了曹操。这也让陈宫更加鄙视刘备。吕布在当时明显比刘备强大。很重视名节的陈宫,自然不会再冒着被骂不忠不义的风险,去转投刘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