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陈宫和吕布的关系,也并不是什么“投靠”与“被投靠”的关系,准确地说,他们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因为汉末天下大乱,因此,天下的名士们,都有一种“溯本清源”的心思,这是读书人或者士人的一种本能。
他们都希望能为这个天下出点力,做点事情,一来呢,既可以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二来呢,也可以让天下重归安定,生民得以立命;当然啦,若能实现理想,那肯定地也会握有权力,那家族便可得延续,富贵可期!
但想要拔乱反正,就要有武力,就要有军队。于是,有的名士便自己单干,拉起一支队伍,比如河内太守名士王匡,“八骏之一”的荆州牧刘表等等……
如果手上实在没有军队,那么他们便会描上那些军阀头子们,然后暗中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察看他们的胸怀格局,若是看中了,便加入其中,对他们进行规劝、指导,来一展心中抱负。
因此,在乱世中,既是君择臣,也是臣亦择君。我在这里说,陈宫和吕布的关系,是合作关系,就是这个原因。
并且,陈宫选择与吕布合作的原因还有一些特殊。
东汉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曹操任东郡太守,陈宫在曹操手下做事。
同年,兖州刺史刘岱在平定青州黄巾军时战死,兖州刺史之位空虚无主。于是,陈宫通过了人脉关系,打通了各个环节,并且获得了济北相鲍信的支持,最后帮助曹操荣升兖州刺史之位。
公元194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带着少子曹德来投奔曹操,但被害死于徐州,这让曹操痛不欲生。
同年,曹操兵出徐州,声称要屠城以报父仇,这让徐州刺史陶谦胆颤心惊,于是他便请求北海相孔融来救,孔融便请刘备同去,于是刘备带领关、张、赵数千兵马来救徐州。
但是,当曹操带兵东征徐州陶谦之时,陈宫就“叛变”了,他联合了陈留太守张邈、以及张超、许汜、王楷等官员,迎吕布入兖州。
当时兖州数郡郡守都响应陈宫,只剩下鄄城、范城、东阿三座县城还在坚守,陈宫在此其后,还数度打败了曹操的回军夺城,这让曹操更是雪上加霜。
但曹操也是一时枭雄,硬是打而不死。最后以高明的战术击败了陈宫和吕布。
而在此之前,徐州刺史陶谦“三让徐州”,把位置让给了刘备,刘备入主徐州。于是,陈宫跟着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但是,在此之后的几年,到吕布被彻底地被曹操打败之前,陈宫为什么不选择更有枭雄之姿的刘备呢,而是还跟着吕布呢?这就要从陈宫的“叛变”说起了。
陈宫抛弃曹操,选择吕布的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曹操“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制度,得罪了陈宫。曹操对名士不高看一眼,对待庶民也不低看一眼,只要有才,他都会用,这让士人集团对曹操十分不满意,甚至是痛恨!
二是曹操的“依法治国”,因为当时乱世,国家疲弊,民生艰难,只有用重法,才能有效地整合整个地方的力量。因此,兖州的数位名士被曹操“以法诛之”,这里面可能就有陈宫的好朋友。
因此,《三国志》中的“曹操的父亲在徐州被杀死”、“曹操出兵徐州”、“陈宫叛变,吕布入兖州”、“陶谦三让徐州”这几件事情中,到底有没有阴谋论,这个就让大家讨论去吧!
但从陈宫帮助曹操谋取兖州刺史之位、到陈宫叛变,迎吕布入兖州对抗曹操、再到陈宫吕布逃亡徐州的这三个阶段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陈宫的人脉很广,因为他也是一时名士。
二,他能帮助曹操夺取兖州刺史之位,说明他的运作手段很高超。
三,能一呼百应,顷刻之间,就能让兖州数郡风闻响应,说明他有着极高的号召力,和极强的组织能力。
四,在迎吕布入兖州这件事情上,说他投吕布并不准确,因为是他在主导这件事情,而不是吕布主导的,吕布干的都是打手的活。
五,陈宫最终选择了抛弃了曹操,并不是说吕布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富贵,而是他不认同曹操的执政理念。
六,曹操打败吕布之后,还是坚持让陈宫出仕,但陈宫还是选择了“宁死不降”,这说明他并不怕死。
所以,“陈宫为什么选择吕布而不投刘备”的这个问题,作者也挠头。
个人认为,陈宫选择吕布,并不是因为吕布能给他带来什么“更滔天的富贵”的,而是他想主导这件事来坚持他的某一个理念,来反对曹操,史书称陈宫这个人的性格是很“刚烈”的。
所以,对陈宫来说,刘备是否是枭雄,以后是否能开创基业,是否能当上皇帝,这跟他没有多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