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董卓于邙山临时起意?或许他骗了所有人-三国人物之董卓(二)

董卓于邙山临时起意?或许他骗了所有人-三国人物之董卓(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明毅 访问量:2825 更新时间:2024/2/4 18:01:33

温馨提示:探究历史真相这种事,不会有定论,而且聊起来既麻烦又枯燥,如果您和我一样闲……不对,如果您也喜欢,并且有时间钻研,那么我想,本文会给您带来一个新的思路,当然,如果您有同样的看法,那咱们也算臭……志同道合了。

公元189年八月辛未,董卓于北邙山下接驾进京,开始实现自己的梦。

第三天,也就是九月甲戌,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新皇帝;丙子,董卓毒杀何太后;乙酉,董卓自任太尉,加鈇钺、虎贲。董卓入京时,步骑不过三千,却在短短十余日,做到了如此地步。

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遂有废立之意。——《资治通鉴》

《献帝纪》也有类似的记载,可见,

董卓于邙山临时起意,决定换掉皇帝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少朋友认为,董卓做事全凭好恶,他明明可以控制更为懦弱的傀儡、明明不需要前往被赤眉军洗劫过的长安、明明可以自称皇帝……而他却换了天子、乱了京城、占了后宫、坑了百姓,这都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可是,董卓并不是个政治渣,至少他有“糖和鞭子”的手腕。比如,董卓兵进洛阳,便广招天下名士,已平党锢之憾;废少帝,便杀何太后,鞭何苗尸,以解何进被杀之恨;进太尉,便追理窦武陈蕃及诸党人,以从众人之望……

所以我想,立刘协、杀刘辩、焚洛阳、迁长安,董卓会不会是早有预谋呢?早在他接驾之前,甚至抗旨前往河东之前。

咱们不妨带着疑问,一边聊,一边猜他的真实意图。

一、刘协必须立

对于董卓为什么要废掉惊惶失措的刘辩,而选择镇定自若的刘协,大部分朋友会给出四个理由:一,刘协年龄更小;二,董卓自认董太后本家;三,以贤废拙可以堵住众人之口。

这三点,在我看来都是借口,而不是主要原因。

首先,刘辩年龄并不大,汉桓帝刘志登基也已十五岁;其次,董太后早在董卓进京之前就挂了,而且河间董氏并非显赫大族,除了与“外戚”沾点边之外,攀附她没有太大意义;第三,刘辩是嫡长子,如果真的那么好废,汉灵帝活着的时候就废了。

至于第四个理由,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即立威。

不过,董卓以这样的方式立威,又不怕百官反抗,岂不多此一举?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火可不是用来“烧天”的

!而且他杀伍琼、杀周毖、杀袁家五十余人,淫乱后宫、残害百姓,还迫使献帝西迁长安,做到如此地步,恐怕已经说明他并不在乎。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呢?

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陈留王,何如?——《献帝纪》

这是董卓对百官的说辞,也是我个人认为的第五点原因,他要做权臣,与“立威”无关,因为所谓“权臣”,就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这也符合董卓那满身的匪气,只是他很聪明,与其硬刚,不如找个更能令人接受的理由。

董卓谓袁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欲立之,为能胜史侯否?人有小智大痴,亦知复何如?为当且尔。刘氏种不足复遗!”——《资治通鉴》

这是董卓对袁绍的说辞,也是我个人认为的第六点原因,他要创造一个无人继承皇位,或者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皇位的局面,至于现在的皇帝贤德与否,都由董卓说了算。

(190年)三月乙巳,车驾入长安,幸未央宫。——《后汉书》

这是我认为的第七点原因。长安的辉煌属于西汉,但在被赤眉军等洗劫之后,辉煌不再,甚至连材料都要从陇右去运。所以,董卓需要一个由自己扶持的皇帝,一个不会逃走的皇帝,而且在当时,刘协是在刘辩之后,唯一一个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

卓大会公卿议,曰:“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宫雒阳,于今亦十一世矣。案《石包谶》,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资治通鉴》

这是我认为的第八点原因,董卓想要迁都破败的长安,需要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虽然《石包谶》被视为邪书,但时人最吃那一套。

此外,还有第九点原因,就是转换矛盾,这个咱们稍后再聊。

二、长安必须去

既然长安残破,为何非要迁去那里呢?

后世皆说“董卓因为惧怕关东诸侯而迁都长安”。或许吧,但也有另一种可能:他早有预谋。

我猜,在董卓的计划里,洛阳只是工具,所以他大肆搜刮民财,甚至死人的钱也不放过,还将铜器融铸小钱,不惜将洛阳沦为地狱。董卓不会久居自己施暴的地方,或者说,既然这里不是他的选择,那么破坏得越严重,对自己的威胁反而越小。

诶?长安不是也被董卓祸害了吗?其实这里是有冲突的

,据《晋书》所言,长安在董卓时代并没有遭到破坏,直到李傕郭汜自相攻伐,于长安城中以为战地之时,才搞得如同洛阳一般: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

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且陇石材木自出,杜陵有武帝陶灶,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办。——《资治通鉴》

这是董卓为迁都长安所找的理由,“陇石材木自出”,这恰恰暴露了他“早有意图”。

此外,我再帮他补充一下: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大汉的故都,最重要的是,离董卓的家乡陇西更近一些。众所周知,董卓的“根据地”在凉州,而凉州与都城的距离越短,对他越有利。

只是,董卓的动作需要加快,因为公元189年冬天,白波军兵攻河东诸县,董卓的女婿牛辅率领凉州兵,以及李傕、郭汜、贾诩等牛人前往讨伐,结果居然败了;190年初,王匡遣韩浩驻孟津,这是反董联盟的部队,比农民军更难对付,虽然实际并非如此。

最终,董卓还是打通了西迁的路。

公元190年三月丁亥,汉献帝刘协移驾长安,董卓随后亦至,并在眉坞建起一座城池,号称“万岁坞”,并将金银财宝、粮食马匹,统统搬了进去。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也在旧址之外另建了一座新城,当然,意图完全不一样。

卓筑郿坞,高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卓云: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三国志》

可见,成与不成,董卓都有打算。

三、刘辩必须死

既然刘协必须立、长安必须去,那么,已被废为弘农王的刘辩,已经没有选择了,只是尚存疑点:

190年正月,各路诸侯纷纷起兵,董卓提议迁都长安;癸酉,郎中令李儒毒杀刘辩。

这在《资治通鉴》、《后汉书》等史料中记载得非常清楚。

董卓杀帝,图危社稷,(臧)洪说超曰:“……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三国志》

第一句便是“董卓杀帝”,这与“为天下倡先”显然是矛盾的,时间点也对不上

,那么联盟成立的原因便有待商榷了。其实讨董联盟没啥好说,无论怀有怎样的鬼胎,都必须诛杀董卓,否则宣而不战,还不如做个土皇帝,就像历史所展现的那样……

对于这里的纰漏,或者说冲突之处,则有以下两种可能:

其一,史料记载无误,臧洪得到的消息并不是少帝刘辩被废,而是被杀。

不知您是否联想到了刘备,当曹丕逼迫刘协禅让之后,刘备便宣称刘协被杀。但臧洪地位太低,他不需要这样做,那么以此激起众人的愤怒,激发众人的爱国情绪,倒也可以理解。

其二,史料记载有误,要么是少帝死亡的时间,要么是诸侯起兵的缘由。

我个人对死亡时间没有异议,因为杀死何太后,反而有些为民除害、众望所归的意思,可刘辩并没有过错,新入帝都的董卓,废掉他尚且有人反对,何况要将其毒杀。那么,诸侯起兵便是为“董卓废帝”。

由此可见,董卓的手段还是比较高明的,他将矛盾变成了群雄与自己的私人恩怨,而且无论成败,诸侯们得到的结果都会很尴尬。

试想,即便杀掉董卓,被救出的刘辩又该如何处理?刘协已是正统,若想复刘辩,也要先废帝,这和董卓便没有区别,如果以董卓所立皇帝为正统,那反董做什么……这也是上述的第九个原因。

总之,在这场“游戏”中,皇帝就是一个傀儡。

既然是傀儡,便只需要留一个,董卓选择了刘协,那么刘辩是没有活路的。

我再补充一点原因:刘辩被废为王后,需要前往弘农,或者改封他地,只是皇帝的合法继承者便不是唯一,这对董卓极为不利。历史上的确有封王而不迁的先例,却没有封王而不去的先例,只要天下未定,董卓便不会放过他,但天下如果安定下来,又留他何用……

就像刘辩临死前所唱的悲歌:“天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只怪自己生在帝王家,而且是即将覆灭的王朝。

说了这么多,还剩最后一个关键的问题:董卓为何不直言以告百官呢?

我给他找了一个理由:董卓“保护”百官与百姓西迁,比驱赶他们要容易得多,董卓当然可以为了一己私欲而强行攻杀,但他需要时间,何况人都杀了,谁去长安干活啊。

好啦,这就是我对董卓意图的另一种推测:

他并非为了立威而行废立之事、并非害怕关东诸侯而迁往长安,他所做的一切,早有预谋,只是这“预谋”中最大的败笔,是人心,哪怕是跟他一起出生入死、受他恩惠的将士们,也有不满他的一天,何况爱国之重臣。

标签: 董卓

更多文章

  • 董卓拉拢人心不输刘备,政治智慧不亚于曹操,究竟输在哪了?

    历史人物编辑:萌叔说历史标签:董卓

    有这样一个人,他喜欢行侠仗义,好结交朋友,在家种地的时候,有朋友来看望他,他热情的把耕牛杀了款待众人;领兵打仗的时候,大破骚扰边境的胡人,保护一方百姓;因战功得到朝廷的赏赐,尽数分给手下将士,这样的人值不值得尊敬?金庸曾说过,“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如果不说这人的名字,单从事迹上来看,完全可以称为大

  • 貂蝉前有董卓、后有吕布,为何没有子女,真相令人细思极恐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董卓

    古代四大美女,要属貂蝉命运最为多舛,沦为男人玩弄权术的工具,如果可以选择,她应该是最不愿拥有倾国倾城姿色的女人。貂蝉一生历经两个男人,凶横残暴的董卓,刚毅勇武的吕布。吕布白门楼被曹操诛杀后,貂蝉也从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去向成谜。很多人奇怪,貂蝉侍奉过两个刚猛无比的男人,为何没有留下子女,翻开书中记

  • 董卓为何不杀袁绍?

    历史人物编辑:黎顾百年V标签:董卓

    时间八月二十八日,天子刘辩返回皇宫,剿灭宦官的政变结束。并州牧董卓乘势进京。八月二十九日,董卓官拜司空,得以进入朝廷。董卓与袁绍交恶是在商议废立之事之时,时间推测是当年的八月三十日。次日,即九月一日,太傅袁隗、司空董卓主持废立。陈留王刘协登基,刘辩贬为弘农王。人物关系袁隗:时任太傅,辅佐年幼皇帝,掌

  • 东汉末年,董卓残暴,犯下五条罪状,每一条都超乎你的想象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书标签:董卓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这样的一来汉朝得以续命。东汉在历史上存在了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这期间的东汉从建立之初,一直走到了巅峰。可惜的是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先是黄巾军起义,其后发生了董卓专政。历史上的董卓还是很有名的,不过他的名气是恶名。董卓是汉献帝时期的权臣,同时也是一个大军阀,官至太师,封郿侯

  • 为什么有人会说“董卓不死便无三国”,历史上董卓有多“强大”?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董卓

    若董卓不死,便无三国,这话说得不对。董卓也没有多强大,不过是一个西凉刺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董卓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董卓以清除宦官、保护皇帝为名,带兵杀进京城,把大将军何进的兵马划归自己所有,篡夺了国家的兵权,从此变得无法无天。他废了皇帝刘辩,杀害了刘辩母子,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当时就遭到丁原的

  • 董卓:也曾经是个王者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董卓

    假如让你穿越汉末,你会选择哪位老大哥投靠?不出意外的话,无非就是汉末三家,曹刘孙。毕竟和别人混很难保证自己平平安安的活到全剧终。但如果把这个问题甩给土生土长的汉末人,那么,会有一位你万万没有想到的老哥榜上有名,这个人,就是董仲颖。当然或许他另一个名字你会更加熟悉。董卓,董太师。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大概

  • 董卓不死,大汉必亡?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而是六个字

    历史人物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董卓

    公元189年,董卓接到何进的命令进京,带领大军来到洛阳。然而董卓来到洛阳时,何进在和宦官的火并中被杀,他坐收渔翁之利,带着西凉兵进入洛阳,控制了京城,掌控朝政大权。董卓为了立威,擅自废立皇帝,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董卓自封为相国,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权倾朝野,对大臣们随意鞭打,辱骂,甚

  • 董卓入京夺权为何能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车三儿聊历史标签:董卓

    东汉末年乱世之起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人说是黄巾之乱的爆发,但更多人说,董卓进京夺权,才是真正的乱世之始。黄巾之乱时,虽然是爆发了较大的农民起义事件,可农民起义的程度和规模还在东汉朝廷的可控范围之内。除了早期给朝廷带来了一些麻烦之外,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凡响,并且很快就被东汉朝廷被平定了。此外,黄巾之时,

  • 权臣董卓养成记:只是一介武夫,却为何能终结400年大汉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董卓

    简介说到董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东汉末年的奸臣。他不仅威胁皇帝和官员,而且随意屠杀百姓,可谓是恶毒十足。然而,作为东汉灭亡道路上的重要推手,董卓的生平值得后人细细研究。董卓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什么他会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汉奸?是性格使然,还是时代造就?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董卓的生平。以武为官董卓的一生

  • 真正让董卓忌惮的4个人,却仅有一人对董卓造成了致命威胁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回忆屋标签:董卓

    东汉末年,由于朝廷轮番被宦官和外戚掌权,导致天下民不潦生,加上自东汉初年就开始的世家土豪盘踞地方,更是导致了阶级矛盾加剧;和平年代官方还能压制,但是在天灾与瘟疫的双重打击,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叛乱,最著名的就是黄巾之乱。时代的动荡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而董卓就是其中的代表;虽然董家只能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