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龙傲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历史以及闲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来探讨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第一百零九讲: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为何最后没有铲除董卓这个奸臣?答案很简单。
自从公元208年爆发了黄巾起义运动以后,汉王朝的统治逐渐日薄西山,皇帝渐渐成了权臣手里的“玩偶”,完全没有实权。暴虐的董卓从西凉回京,成为了太师,开始走向权臣的道路。然而他的倒行逆施触怒了袁绍、曹操等官僚贵族,同时又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因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董卓运动再次爆发。
曹操一封檄文昭告天下,十七路诸侯云集响应,连他自己共计十八路人马胜利会师,并且尊袁绍为盟主,正式讨伐董卓。(演义上说有十八路诸侯,历史上只来了十三路诸侯,为了显得大气,这里就以演义描写的十八路诸侯来分析)
当时十八路诸侯名单如下: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第十八路,曹操。
当时讨董卓的诸侯以袁绍、袁术、曹操、孙坚、公孙瓒、马腾这几人实力较强,其他诸侯稍微弱一些。可是据《三国演义》描写,当时诸侯带的兵马最少的也有一万,最多的有三万。十八路人马总计有三十万之多,这样庞大的军队应该具备打败董卓的实力;同时盟军还有曹操这样优秀的统帅以及江东猛虎孙坚这样的勇将。然而十八路讨董卓的最终结果就是“董卓火烧京城而跑,十八路诸侯随即解散”。那么这次轰轰烈烈的义举为何会落了个草草收尾的结局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一起来看。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汉王室已经衰微,诸侯也不再百分百忠于汉王朝,这次战争大多出功不出力;还有十八路人马不齐心,互相牵制,相互制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术怕孙坚立功,竟然不发粮草扯别人后腿;孙坚后来得到了玉玺就开溜。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如果人们齐心协力,连泰山都可以移开;如果大家各自为政,互相猜忌,那么连个小土堆都别想推开。这次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义举就建立在互相猜忌、不信任的基础之上,因此没有成功铲除董卓。非常地遗憾。
像后来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几万人马打败了十万之众的曹操;赤壁之战,孙刘破二十万曹军;都可以体现出来齐心协力的重要。所以十八路诸侯不齐心协力是他们没有铲除董卓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些人之所以不尽全力又是因为汉王室已经衰微,他们觉得为没有实权的皇帝去牺牲好像不太值得,因此凡事都留有一点力。
(资料来源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