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掌管荆州的刘琮(刘表的小儿子)投降曹操,刘备只好带着部众离开樊城向南逃亡。根据《三国志》记载,经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劝刘备攻击刘琮,夺取荆州,但是刘备没有采纳。《资治通鉴》也有刘备部下劝刘备攻击刘琮的记载,但没有写明是谁提的建议。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资治通鉴》记载:或劝备攻琮,荆州可得。备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备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针对这个“攻琮取荆”建议,后人一般认为十分荒唐,对是否出自诸葛亮之口表示过怀疑。清代学者王懋竑就曾经质疑“夫跨有荆益,乃隆中之本计,而以当日事势揆之,恐诸葛公未必出此。” 意思是当时形势非常不利,恐怕诸葛亮不会出此“攻琮取荆”方案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质疑,“诸葛一生惟谨慎,怕不会出这种主意罢?”
之所以认为诸葛亮不会出此方案,主要是因为“攻琮取荆”方案并不可行,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刘备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实力来攻取襄阳。刘备获知刘琮投降时,曹操的军队已经抵达宛城,距离襄阳只有三百多里了,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刘备攻城了。况且襄阳城防极其坚固,想要在短时间内攻下襄阳,几乎不可能。二是刘备就算侥幸夺取了襄阳,也无法守住襄阳。因为曹军势盛,刘备又不是曹操的对手,根本无法抵御后面曹军的进攻。
但是小编认为,平生谨慎的诸葛亮敢于提出“攻琮取荆”方案,肯定是对当时形势做了综合的分析判断,起码有七成夺取襄阳的把握。主要有几点理由:
一是荆州民心归属刘备,刘备在荆州待了多年,深得民心,刘备路过襄阳的时候喊话刘琮,刘琮害怕的藏起来,刘琮的部下以及荆州人很多都愿意追随刘备,等到了襄阳南边的当阳时,已经有十多万人了。所以说,民心都在刘备这里,不愿意跟着刘琮投降曹操,支持刘琮投降的只是一小部分士族。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
二是荆州集团犹如一盘散沙。针对是否归降曹操的问题,荆州集团内部各怀心思,意见并不统一,有主张投降的,以蒯越、傅巽等文臣为代表,有主张抗曹的,以将军王威为代表,王威还劝刘琮趁曹操松懈,半途伏击曹操,“操可获也”。
三是襄阳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襄阳北临汉江,曹操军队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刘备只需派关羽带领水军阻隔汉江,使曹操不得渡江。而后刘备亲率精锐突然攻击襄阳城,联络诚心归附的荆州官兵和百姓作为内应,里应外合,内外夹攻,毕竟愿意跟随刘琮投降的只是小部分人,看到这种情况只会作鸟兽散,哪里还甘心为刘琮守城,不出意外,襄阳城很容易就能拿下。
拿下襄阳城能否守得住?完全没有问题,一方面,襄阳本是一座坚城,经过刘表十几年的经营,城防极其坚固,又有汉江作为天然的屏障。另一方面,军民同心,其利断金。十几万军民同心协力共抗曹操,传檄文安抚除了南阳(归曹操)以外的荆州各郡,同时派诸葛亮与孙权达成战略联盟,而曹操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等待曹操的必然是另一场赤壁之战的惨败,到那个时候,刘备“荆州可有”,而且是名正言顺,再也不会有什么借荆州了,“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这些事也都不是事了,以荆州为根基,西取巴蜀,东联孙吴,“隆中对”战略构想没准真有可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