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一生中遇到了两个强有力的对手,他们分别是曹操和诸葛亮。如果说诸葛亮是对手这没错,曹操可是司马懿的领导啊?为何成了对手呢?
司马懿初出茅庐是曹操被他“鹰视狼顾”惊鸿一瞥所吸引,曹操据此断定司马懿非久居人下之臣,将来必欲干预曹家之事。及时提醒将来的接班人曹丕的注意,司马懿早已看透这一点了,于是他施展开装傻、忍奈、藏锐等软功夫,成功应对了曹家父子重重考验。虽说战场上刀枪无眼让人丧命,宫廷斗争中的暗箭同样能伤人。司马懿在曹操面前把这些“软功夫”玩的得心应手,在和诸葛亮对阵时同样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叹服。
诸葛亮前四次北伐中原均以粮草不继无功而返,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提兵十万出斜谷再次攻魏,九月,两军对阵五丈原,司马懿采用“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战术与诸葛亮相持不下。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置之不理,司马懿以静制动观其变。诸葛亮心生一计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女人的衣物”,言外之意——司马懿你就是个女流之辈。目的激怒司马懿出战,司马懿收到后,略一思索,反而穿好诸葛亮所送女人衣服,涂脂抹粉当着蜀国使者说:丞相所赠衣物尚小,下次可送大些的来。蜀国使者回到自己大营,秉明情况,诸葛亮听后,由于多日劳累加之着急上火,只气的一口鲜血喷了出来。大怒道:“司马小儿,反欺吾”。
任凭诸葛亮百般侮辱,司马懿仍坚守不出。司马懿本来就是用他的“拖”字软功夫,他知道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问题就是粮草供应。只要粮草一断,诸葛亮还会像前几次那样退回。他的部将不理解司马懿的苦心,纷纷请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司马懿故意装怒并上表请战。魏明帝曹睿心领神会,君臣二人共同上演了一出双簧大戏。
魏明帝特派专人去前线督军,并令他直接站在大营门口,只要司马懿出战,就亮出太子所赐宝剑,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司马懿一日反复多次,都被监军挡了回去。总之,司马懿始终没走出大营一步。
【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姜维对丞相诸葛亮说:有督军的在把守门口,估计司马懿不会出战了。丞相说:司马懿本就不想出战,如今只不过作戏给他的将士们看,表示自己不是害怕我们,言外之意是主公魏明帝不允许他出战。为了这点小事,千里迢迢请示明帝曹睿,摆明就是做戏罢了,司马懿难道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
过了不久,诸葛亮再次派遣使者下战书,司马懿故做随意问使者:“诸葛先生起居饮食如何?一顿能吃多少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问军政之事,使者说:“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诸葛先生自己阅批。”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诸葛亮将要死了。”众将领十分不解,大都督是如何知道的?司马懿慢慢说道:【“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就是说:诸葛先生有远大目标,但不识时务,计谋多而寡断,带兵却无权,在外却受朝廷猜忌。现在内忧外患,吃不好而操心费力,事必躬亲,是个铁人也得累趴下!
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跑来报告,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收军退回。当时有人传:“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到笑说:“这是因为我长于预测活人的事,不长于预测人的生死啊。
诸葛亮之所以得到后世人们的景仰,也就是他的那种鞠躬尽瘁的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果按诸葛亮的相术说:就是逆天而行。当我们换个视角看历史,我们会发现司马懿才是三国时最大的赢家,他用伪装成功的欺骗了曹家父子,也就是间接拥有了为魏国出力的权利。再怎样说他狡猾,他和曹操一样,有生之年没有灭国篡位。曹魏政权的做大做强离不开司马懿的贡献。
尽管诸葛亮穷兵黩武却寸土未得,每次看似“汹汹”而来,每次都被司马懿挡的“灰灰”而去。诸葛先生写再多的“罪己诏”,对蜀国的开疆扩土、对恢复汉室也于事无补。如果我们只看结果,忽略过程,司马懿和诸葛亮谁的能力更大呢?
诸葛亮虚有其名而无成绩,司马懿是无名气而得实惠。三国一统归晋,你能说只靠时气而非实力?
千百年来,罗贯中在“尊刘贬曹”的指导思想下,司马懿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受到了曹操影响而导致口碑低下。这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