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权的长相为什么有人说:异于中原人?是混血吗?

孙权的长相为什么有人说:异于中原人?是混血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静心读史 访问量:1528 更新时间:2024/2/27 5:13:02

说这番的话人肯定是沉迷在《三国演义》里面太深了,错把演义当历史。孙权的“异相”描写首见于《三国演义》,其它史料中是没有记载的。

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

因为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如果孙权真的长的一幅“碧眼紫髯”的模样,那基本上不用怀疑了,孙权肯定不是中原人。

碧是什么颜色呢?就是青绿色,有些时候它也指天空,因此也引申为蓝色,譬如诗句写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又或者“孤帆远影碧空尽”。

有没有绿色瞳孔的人呢?确实是有的,但这类人一般分布在北欧地区,而且数量极少,一般都是因为虹膜中的色素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属于一种突变了。所以天然的绿色瞳孔人种是不存在的,而且孙权也不大可能是北欧人吧——

另一种可能就是孙权是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的典型特征就是金发碧眼,高鼻梁。然而这也不可能,因为孙权家族世代居住在浙江一带,他的母亲也是浙江人,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排除所谓孙权不是中原人这种说法了。

那么罗贯中怎么会给孙权塑造一个“碧眼紫髯”的形象呢?实际上罗贯中也是受到一些野史传记的影响。首先是《江表传》,这是一本专门记载了“江表地区”(主要是东吴政权)的地方志,它是这样描述孙权的:

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

《三国志》也只是如此形容他的面貌的:

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

不管如何,两部史书都只是说孙权长的有富贵之相,比较长的比较有特点,有英气,但也没有说他是“碧眼紫髯”。即便在《世说新语》,也只是一笔带过的形容过孙权的英姿说:

刘尹道桓公: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

而“紫髯”这个说法则是出在《献帝春秋》之中:

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

但这个“紫髯”历史学家一般解释为形容一个武将威风凌凌的气质,而不是指紫色的胡子。譬如李白在《司马将军歌》中有一句诗歌就是如此写的“身后玉帐临河魁,紫髯若戟冠崔嵬。”

当然考虑到古人直接使用了“紫”这个颜色词汇,也有理由相信孙权的胡子偏紫色。但是问题又来了,那就是古人的紫色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紫色,《说文》中解释道:紫,帛黑赤色也。

赤色,红色,也就是说古人的紫色实际上多偏于赤红色,而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种紫色。而赤红色的胡子还是很常见的,所以也就不知道值得了。而罗贯中故意把孙权的眼睛写成“碧色”,应该是受到《江表传》中“目有精光”的发,是为了塑造孙权的形象。

就像《三国志》中从来没有写过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也没有写过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其实这些都属于文学艺术中的形象设定。

实际上这种传统是受到史书的影响,古代的史书在书写一个人事迹的时候,往往喜欢添加一些神秘现象来凸显人物的特别,因为神秘的“异象”的产生往往预示着这个人有着不同寻常之处,尤其是古代的君王,他们的出生往往都伴随着许多神秘的异象,譬如和神仙结合,又譬如梦见太阳、月亮钻进肚子里,于是就有了这些伟人。

又或者像刘邦斩白蛇这样的传说,其实都是为了彰显这些人物肩负着某种使命,归根结底来说是受到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而这种史书的编撰传统也影响了后来的通俗小说的创作,譬如《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都是天上的星宿,就连贾宝玉都是补天的石头托生,所以也就不难怪孙权是一个“碧眼紫髯”的形象了。

标签: 孙权

更多文章

  •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看看孙权在“濡须之战”的表现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孙权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孙权有一个绰号叫做“孙十万”,这并不是一个美称。因为孙权亲自带兵打仗总是打不赢,尤其是“逍遥津之战”,孙权带十万大军,拿不下八千守军的合肥,开始的时候还让张辽用八百人骑脸,这就是所谓的“八百破十万”。其实孙权在作战的时候也不是一点亮眼表现都没有,在第一次“濡须之战”中表现得还是挺不

  • 江东的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反而传位给弟弟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孙权

    孙策字伯符,英武如其父孙坚,而且一表人才,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江东人称孙郎。吴郡太守许贡曾上书朝廷的时候,说“孙策骁勇,与项籍似”,所以人又称孙策为“小霸王”。孙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意气用事,喜欢杀人。一言不合拿刀上去就杀,为此其部下多劝诫孙策,这样树敌太多,早晚会死在刺客之手。建安五年四月四日(

  • 杀孙权,耍曹操,清剿高句丽的''公孙兵团''为何雄霸东北?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孙权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之间的兵戈角逐,一样也涉及到了辽东之地。曹魏统治政权的地盘与东北地区毗邻联贯,军事实力在三国诸侯之间颇为强大,因而辽东之地也一直纠结在曹魏管控的势力畛域之内。但是,尚在曹魏还没有正式统一东北地区之前,蜀汉、孙吴都试图谋划借用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蕃族部落或辽东之地的''东北王'

  • 东吴的“淮泗集团”:深受孙权信任,最终却走向没落!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孙权

    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离开袁术,开始平定江东,到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成为吴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淮泗集团一直都是东吴的中坚力量。不管是平定内乱,还是和曹魏、蜀汉相抗衡,淮泗集团都是孙权极为信任的群体。淮泗集团,指的是淮河、泗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地域主要包括现在黄河以南的河南、山东

  • 曹操为什么说,他有25个儿子,皆不如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孙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对孙权的评价,曹操与孙权的父亲同岁,而且有25个儿子,诗词歌赋有曹植、能征善战有曹彰、能文能武有曹丕。但是如果论在乱世之中忍辱负重,纵横捭阖的能力,确实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孙权。“富二代”孙权公元200年4月4日,孙策受重伤去世,去世之前他把家业都传给了自己的二弟孙权,并且说

  • 孙权最器重的太子,33岁去世后,东吴自此大乱!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孙权

    在三国历史上,曹魏和东吴都出现了立嗣之争。一方面,就曹魏来说,因为长子曹昂很早就阵亡了,所以,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举棋不定,这导致二者长期互相争斗。另一方面,孙权在位后期,也发生了二宫之争。在这场立嗣之争中,陆逊等众多大臣都牵连其中。不过,孙权其实有一个非常合适的继承人,这就是长子孙登。当然,非常可

  • 三国中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

    历史人物编辑:八卦的时光标签:孙权

    江夏郡隶属荆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接长江和汉江,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此,孙氏一门父子三人都曾亲征过此地!说起江夏郡,真可谓是东吴孙氏的隐痛,在孙权亲征江夏之前,其父孙坚与其兄孙策都曾攻打过此处,孙坚是直接战死在了江夏,而孙策尽管当年攻打江夏大胜,然天妒英才,不久遇刺身亡,以致功败垂成,江夏又重回

  • 三国时期,孙权创立了两个官职,担任者屈指可数!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孙权

    在三国时期,诞生了众多的武将和谋士,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魏蜀吴三国都在创立一些新的官职。比如曹操创立“军师祭酒”一职,从而授予给郭嘉等谋士。再比如刘备创立军师中郎将一职,以此授予给诸葛亮等人。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孙权,也创立了两个官职,担任者屈指可数!上大将军一、陆逊陆逊出身吴郡陆氏,为江东士族。早在

  • 为什么孙策临终之前,传位给弟弟孙权,而不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嘟嘟说电影标签:孙权

    孙策临死之前,之所以会传位给弟弟,主要就是为了保护东吴以及孙氏家族。因为当时孙策自己的儿子孙绍,年龄太小,根本就坐不稳位置。如果换做一个太平年代,孙策或许还能找几位托孤老臣,辅佐一下自己的儿子。但孙策死的时候,却恰好是乱得不能再乱的世道了。而且东吴集团内部,也存在很多矛盾。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年龄较小

  • 打了胜仗却要求和,孙权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孙权

    孙权和刘备也曾联合过,赤壁之战就是典范之一。但后来闹掰了,孙权趁着关羽北伐,夺取了荆州,还打死了关羽。荆州和关羽对刘备来讲,都很重要。要不刘备生气呢,这种背后下刀子的行为让蜀汉不能接受,于是刘备不顾诸葛亮的立谏,坚持发动了夷陵之战。战争爆发前孙权就希望能够双方坐下来谈谈,遭到拒绝。可是,让谁都没有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