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看看孙权在“濡须之战”的表现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看看孙权在“濡须之战”的表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沐沐段子 访问量:999 更新时间:2024/3/17 8:51:10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孙权有一个绰号叫做“孙十万”,这并不是一个美称。因为孙权亲自带兵打仗总是打不赢,尤其是“逍遥津之战”,孙权带十万大军,拿不下八千守军的合肥,开始的时候还让张辽用八百人骑脸,这就是所谓的“八百破十万”。

其实孙权在作战的时候也不是一点亮眼表现都没有,在第一次“濡须之战”中表现得还是挺不错的,要不然曹操也不会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了。

简单聊一聊濡须水和濡须坞

在巢湖与长江之间有濡须水。江东集团应对北方军事威胁的天然水利当然是长江,但不能只守卫长江,防线还是要向北方推进,给自己留下缓冲的余地。而巢湖与长江之间的濡须水,就算是防卫丹阳郡的第一道防线。

虽然说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导致曹操失去统一天下的最好机会,但要说让曹操变得元气大伤,没办法再南下,也有些夸张了。

“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打的,在次年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就又开始造船操练水军,然后把这支水军送到合肥。练水军当然是为了进攻孙权,但并不是马上动手,在这之前曹操先去打关中的各个军阀,算是解除后顾之忧。

曹操收拾掉这些关中军阀后,决定继续向南扩张。在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十月,曹操进攻孙权。孙权得知这个消息,决定在濡须水建造一个船坞,却遭到将领们的质疑。这些将领觉得修建濡须坞没有什么必要,要么上陆地厮杀,要么上船打水战。

吕蒙反驳说,一旦战事不利,北方的军队咄咄逼人,到时候再上船就来不及了。显然孙权和吕蒙想得一样长远周全,濡须坞就这样被建造出来,承担起扼守濡须水道、保护扬州治所建业的防御职能。

不过按照《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的记载,在濡须坞建造之前,孙权、吕蒙等人就已经与曹操在濡须水发生战斗。而按照《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第一次“濡须之战”是在建安十八年春季打起来的。

在时间上稍微有一些模糊。要么在建安十七年之前,两家就发生过摩擦,但规模和影响并不大,所以没有详细记载;要么濡须坞在第一次“濡须之战”前期还没有竣工,在战役发生期间才完成,并且在战役中起到一定作用。关于这点我们就不详细讨论了。总之围绕濡须水和濡须坞,两家进行过多次战斗。

第一次“濡须之战”

在《建康实录》中记载,在建安十七年,曹操号称四十万大军南下饮马长江,大抵类似当时“赤壁之战”的八十万大军,实际兵力不清楚;孙权方面则是七万军队。甘宁领三千人作为前锋,进行了“百骑劫营”。

但按《三国志·吴书·甘宁传》的记载,甘宁“百骑劫营”的事情在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的“皖城之战”之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之前,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也能找到记录:“(建安十九年)秋七月,公征孙权。”所以《建康实录》中的记载应该有误。关于第一次“濡须之战”的前期,就是建安十七年末尾那段时间,相关史料并不是很多。

在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来到濡须口。濡须口到底在什么地方存在争议。按照网络上找到的谭其骧图的标记,濡须口已经在长江的北岸,和濡须坞并不是一个地方;按照《三国志辞典》,濡须口和濡须坞在一个地方。

而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记载,濡须坞确实起到了防御曹操的作用。巢湖与长江之间水路交错纵横,所以小编猜测如果谭图是正确的,曹操可能是改道了;或许这张地图有误,濡须口就是濡须坞。这个小编就不过多讨论了。

孙权也赶到濡须口,与曹操相对峙。双方相持一个多月,期间也发生了战斗,比如曹操攻破孙权江西军营,但记载较少。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击破孙权江西军营,俘虏主将公孙阳,虽然没有入侵到江东,但也算是一次胜利。然而结合裴松之引注的其他史料记载,这次“濡须之战”中孙权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双方其实算是打了个旗鼓相当。

按《吴历》中记载,曹操曾经派水军趁夜攻占一个水中小洲,结果被孙权发现。孙权用水军围攻曹操的水军,俘虏三千多人,曹操水军溺死数千人。这次胜仗之后,孙权开始利用水军的优势主动挑战曹操,甚至乘坐小船在曹操军营之前浪。

这倒是很符合孙权“打虎将”的性格。曹操看到孙权水军严整,不由得说出那句千古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人说这是讽刺孙权只能当儿子,其实以曹操的年龄,跟孙权摆个老资历也是很正常的。

按《魏略》中记载,孙权曾经乘坐大船来观察曹操的军势,曹操用弓箭射击孙权的大船,一时间无数支箭插在孙权大船的一侧,船体发生倾斜,孙权令船调转方向中箭,又重新回到平衡的状态,带着一船的箭矢回去了。这或许就是《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在广义上的三国时期能找到的原型了。

《吴历》与《魏略》的记载稍有出入。《吴历》中孙权乘小船,曹操也没有乱射箭,反而告诉部下不要轻举妄动。或许两件事都有发生,《魏略》在前,《吴历》在后。

孙权写信“劝退”曹操

其实仗打到这个份上,曹操估计已经品尝到“鸡肋”的味道。北方的士兵在水战上确实赶不上江东的水军。但要曹操就这么撤军,其实心里还是有点不是滋味。真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这个时候孙权给曹操写了封信,信中内容是:“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表面上担心曹操的安危,好心劝曹操撤军。当然这些都是场面话了,孙权在别的纸上又给曹操写了一句话:“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跟手下将领说:“孙权不欺孤”,然后选择撤军。第一次“濡须之战”就这样结束了。总而言之,孙权作为这次防御战的主将,打得还是可圈可点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建康实录》

标签: 孙权

更多文章

  • 江东的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反而传位给弟弟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孙权

    孙策字伯符,英武如其父孙坚,而且一表人才,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江东人称孙郎。吴郡太守许贡曾上书朝廷的时候,说“孙策骁勇,与项籍似”,所以人又称孙策为“小霸王”。孙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意气用事,喜欢杀人。一言不合拿刀上去就杀,为此其部下多劝诫孙策,这样树敌太多,早晚会死在刺客之手。建安五年四月四日(

  • 杀孙权,耍曹操,清剿高句丽的''公孙兵团''为何雄霸东北?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孙权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之间的兵戈角逐,一样也涉及到了辽东之地。曹魏统治政权的地盘与东北地区毗邻联贯,军事实力在三国诸侯之间颇为强大,因而辽东之地也一直纠结在曹魏管控的势力畛域之内。但是,尚在曹魏还没有正式统一东北地区之前,蜀汉、孙吴都试图谋划借用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蕃族部落或辽东之地的''东北王'

  • 东吴的“淮泗集团”:深受孙权信任,最终却走向没落!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孙权

    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离开袁术,开始平定江东,到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成为吴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面,淮泗集团一直都是东吴的中坚力量。不管是平定内乱,还是和曹魏、蜀汉相抗衡,淮泗集团都是孙权极为信任的群体。淮泗集团,指的是淮河、泗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地域主要包括现在黄河以南的河南、山东

  • 曹操为什么说,他有25个儿子,皆不如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孙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对孙权的评价,曹操与孙权的父亲同岁,而且有25个儿子,诗词歌赋有曹植、能征善战有曹彰、能文能武有曹丕。但是如果论在乱世之中忍辱负重,纵横捭阖的能力,确实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孙权。“富二代”孙权公元200年4月4日,孙策受重伤去世,去世之前他把家业都传给了自己的二弟孙权,并且说

  • 孙权最器重的太子,33岁去世后,东吴自此大乱!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孙权

    在三国历史上,曹魏和东吴都出现了立嗣之争。一方面,就曹魏来说,因为长子曹昂很早就阵亡了,所以,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举棋不定,这导致二者长期互相争斗。另一方面,孙权在位后期,也发生了二宫之争。在这场立嗣之争中,陆逊等众多大臣都牵连其中。不过,孙权其实有一个非常合适的继承人,这就是长子孙登。当然,非常可

  • 三国中孙权为什么偏安一方,没有统一三国心思?

    历史人物编辑:八卦的时光标签:孙权

    江夏郡隶属荆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接长江和汉江,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此,孙氏一门父子三人都曾亲征过此地!说起江夏郡,真可谓是东吴孙氏的隐痛,在孙权亲征江夏之前,其父孙坚与其兄孙策都曾攻打过此处,孙坚是直接战死在了江夏,而孙策尽管当年攻打江夏大胜,然天妒英才,不久遇刺身亡,以致功败垂成,江夏又重回

  • 三国时期,孙权创立了两个官职,担任者屈指可数!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孙权

    在三国时期,诞生了众多的武将和谋士,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魏蜀吴三国都在创立一些新的官职。比如曹操创立“军师祭酒”一职,从而授予给郭嘉等谋士。再比如刘备创立军师中郎将一职,以此授予给诸葛亮等人。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孙权,也创立了两个官职,担任者屈指可数!上大将军一、陆逊陆逊出身吴郡陆氏,为江东士族。早在

  • 为什么孙策临终之前,传位给弟弟孙权,而不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嘟嘟说电影标签:孙权

    孙策临死之前,之所以会传位给弟弟,主要就是为了保护东吴以及孙氏家族。因为当时孙策自己的儿子孙绍,年龄太小,根本就坐不稳位置。如果换做一个太平年代,孙策或许还能找几位托孤老臣,辅佐一下自己的儿子。但孙策死的时候,却恰好是乱得不能再乱的世道了。而且东吴集团内部,也存在很多矛盾。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年龄较小

  • 打了胜仗却要求和,孙权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孙权

    孙权和刘备也曾联合过,赤壁之战就是典范之一。但后来闹掰了,孙权趁着关羽北伐,夺取了荆州,还打死了关羽。荆州和关羽对刘备来讲,都很重要。要不刘备生气呢,这种背后下刀子的行为让蜀汉不能接受,于是刘备不顾诸葛亮的立谏,坚持发动了夷陵之战。战争爆发前孙权就希望能够双方坐下来谈谈,遭到拒绝。可是,让谁都没有想

  • 诸葛亮刚死,孙权就想灭蜀,刘禅质问,孙权答:这事都怪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陈现鑫标签:孙权

    一、星落五丈原之后公元234年,随着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时代”结束了。除了蜀汉外,无论魏国还是吴国,几乎都是一面君臣弹冠相庆,一面又纷纷向诸葛亮致敬!曹魏的皇上大哥是曹叡,从此再也不见有任何作为了。诸葛亮一死,他就开始玩命享受人生。想想也对,那年曹丕刚死,曹叡的屁股还没坐热龙椅呢,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