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主张“唯才是举”,为何曹丕上位后却推行“九品中正制”

曹操主张“唯才是举”,为何曹丕上位后却推行“九品中正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说新语 访问量:1881 更新时间:2024/3/30 10:06:54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昔日挂满赤红色大汉旗帜的洛阳城内,此时已是魏国的天下。登基不久的魏文帝曹丕正坐在未央宫的皇位上,听着阶下大臣陈群的上奏。

“……由此,先帝所用的唯才是举,已无法为我大魏高效地选拔贤才。所以微臣建议,废除中常侍等官职,严禁宦官为官,从根本上杜绝宦官干政。并施行微臣制定的新的官制制度,我称其为九品中正制。”

曹丕那似阖未阖的双眼猛地一挑,但并未作声,只是一抬手,示意陈群说下去。

陈群见皇帝来了兴趣,便兴致勃勃地继续往下讲:“所谓九品中正制,首先便需要设置中正官。中正官即对地区人才进行品评的官员,每个郡都设置一个……”

曹丕忽然开口道:“如果地方中正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怎么办?”

陈群回答道:“中正官总负责人是三公中的司徒大人,由他来任免官员,同时对各级中正官进行审查,每个中正官任期三年,三年一到必须更换。”

“而所谓的九品,笼统来说便是品评家世、才能,以及最终确定品级。以此制度来代替先皇的推举制,定能为我大魏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而曹丕便如此,在刚登上皇帝宝座还不到一年,就将父亲曹操指定的“唯才是举”改革,更换成了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曹丕又究竟为何要如此做呢?

一. 曹魏建立

1. 白手起家

其实严格来讲,说曹操白手起家不太恰当,毕竟曹操作为宦官世家的后代,从小生长的环境也颇为宽裕。于是在曹操长大的地方——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就多了一个浪荡的公子哥。

有一回,曹丞相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路边玩,忽然看见有一支迎亲的队伍走了过来,曹操就和小伙伴们带着刀上去把新娘子抢走了。

新郎带着迎亲队伍追了一路,好说歹说才把新娘要回来。不得不说,曹丞相喜欢人妻这个爱好,从小时候发生的这件事就不难看出苗头。

而且抢新娘这事还是和袁绍一起干的,新郎新娘两家自知惹不起这几个公子哥,便只好忍气吞声,随他去了。从这件事便可看出,曹操的青少年时期,说是浪荡的公子哥都有点抬举的意思。

而且曹丞相小时候也没琢磨过什么称王称霸的事情,他想当浪迹天涯的江湖侠客。于是有一回,他听说了当时的十常侍之首张让的“光辉事迹”。

比如卖官鬻爵,横征暴敛等等,于是就决定前去刺杀张让。但他功夫练的不到家,刚翻墙进去就被家丁发现,于是又和几个家丁打了起来,后来又找个机会又翻了出去,溜之大吉。

曹操之所以做这些事情,或许是由于他出身宦官世家的缘故。毕竟他爷爷是个太监,亲爹是爷爷的养子,一出门就被人指指点点,说你看你看,他爷爷是个太监。这确实很难忍。于是曹操就老想干点大事情,来为自己赢得周围人的认可。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曹操也觉得小时候做的那些事太奇葩了,于是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开始结交一些品行德行在线的人。

后来曹操想出仕做官,按照当时的惯例,需要找一个文化名人给自己写一篇评论,作为自己有水平的见证,而曹操就找了当时的名士许勛给自己写。

许勛和他聊了一通后,便有了那著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正是有了许勛的推荐,曹操才得以进入官场,开始他的职业生涯。

由此也不难看出,在曹操生活的那个年代,这种官制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唯才是举制。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演变,到了曹操出仕时,已经成为了想做官的人通过自身资源联系名士来给自己写推荐信。

这一方面体现了曹操就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成长,为日后建立曹魏依旧沿用所谓的唯才是举制做了铺垫。同时,也从侧面暴露出了这种官僚选拔制度的落后和腐朽,只要有名士的推荐信就能去做官,而不考察具体的才学能力,背后会滋生怎样的现象可想而知。

但无论如何,曹操成功当上了“洛阳北区警察局局长”,那一年他十九岁。当上“局长”后,他满脑子为国为民,但直到二十九岁,曹操才等来这个机会。

2. 事业上升期

在曹操二十九岁那年,著名的黄巾之乱爆发了,时任“警察局局长”的曹操第一次出任军职——骑都尉,领兵上战场打仗去了。

而这十年里,曹操熟读的各路兵书都发挥了作用。曹操初次领兵,就取得了斩敌数万的战绩,一路升迁到了济南国相,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副省长。

虽然曹操实际上没坐几年办公室,但在他出任“副省长”的这段时间里,严抓贪腐,抓到就杀,办事不利索就撤职,一时间百姓安居乐业,曹操也深得民心。

可虽然曹操深得民心,但他过于刚直的风格也得罪了不少领导,最惨的时候甚至混成了空有一个官职,连上班的衙门都没有的“员外”。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曹操从那个一心为了大汉朝廷的热血青年,蜕变为了后来的魏王。要不怎么都说狠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曹操也不例外。没过多久,曹操便对黑暗的官场心灰意冷,跑回老家隐居去了。

在曹操隐居的期间,天下已经乱了起来,先是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地方豪强,想废黜汉灵帝另立新君,但很快就兵败自杀。还有金城(今兰州)韩遂率兵杀死刺史和太守,起兵反抗朝廷。

到了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汉少帝刘辩登基。由于比较年轻,才19岁,大权便旁落到以生母何太后为首的外戚手中。

而大将军何进想借汉灵帝驾崩的机会,诛杀十常侍。但没有得到何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打算自己单干,于是他不听曹操和陈琳的劝谏,征召驻扎在河东郡(今山西)的董卓军队进京。

但董卓尚未进京,何进就被先下手为强的宦官害死,可是诏书已经下发,董卓就拿着诏书顺利带兵进了京城洛阳。他进城第一件事就是把少帝废为弘农王,没过多久又把何太后和少帝刘辩毒死,改立陈留王刘协即位,即著名的汉献帝。而董卓把自己封为太师,独断朝政。

曹操见董卓这么搞,不愿和董卓合作,便改名换姓逃出洛阳城,跑到陈留(河南开封下辖镇)开始招兵买马,起兵反董。

而起兵造反,自然需要人才,曹操起兵初期的人才便是袁绍的上宾荀彧。后来荀彧又为曹操推举了钟繇、荀攸,以及待机到辅佐曹操儿子的陈群等人。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东汉末年士族大家的成员。这当中原因无非两点,其一便是曹操起兵初期力量弱小,并且东汉末年人祸频繁,天灾也不断,物资也缺乏。

这就使得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任用这些人才自然会获得其身后的家族支持,能够缓解曹操组建的义军前期前方吃紧,后方也吃紧的问题。

其二,便是曹操对官制进行了顺应时代的变革。在东汉时期,流行的官制是察举制,重视的是德行,而非才能。在乱世当中招募空有德行而无才能的人无疑是自寻死路,曹操自然不会干这种事情,如果真的这么做了,也不会有后来名震天下的曹孟德。

曹丞相起兵后的故事都已烂熟于心,这里便不再赘述。

二. 后魏国时代

1. 曹丕称帝

公元220年,一代雄主曹孟德永远闭上了他的双眼。在他死后,新王登基,而这位新王只能是在争储大战中胜出的曹丕。

曹丕即位后,很快就发现魏国的根基未稳。就如同那首歌里写的一样,王国的根基细碎如盐,脆弱如沙,于是曹丕马上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集权化改革。

首先便是正式让大汉谢幕,虽然三国已经混战了几十年,但名义上的大汉依旧存在,而按照法理来说,整个中国只能有一顶皇冠,想要集权,大汉就必须把这顶皇冠让出来。于是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的大汉在公元220年,和曹操一起成为了历史的尘烟。

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三国时期的乱世也渐渐向着归一的方向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当初曹操为了打天下而使用的唯才是举也渐渐跟不上时代。

毕竟在打天下的时候,你举荐的人才不好用,耽误事了你就是第一责任人,老板是要找你算账的。而战争逐渐减少,也为那些浑水摸鱼的庸才蒙上了一层遮羞布。

毕竟战争那种高压态势,时刻都在考验官僚的能力,而太平日子自然无从考核。让政府中混进来一大批庸碌之辈,于是新生的曹魏急需一场改革,来整顿当时官场的风气。

而且在曹魏初期,汉朝那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延续了下来,如果继续让世家大族把持官场,不仅会加剧朝廷中的党争,更会让曹魏一步步失去民心,从而走向灭亡。

于是,深谙上意的陈群便加班加点,赶出了这么一个九品中正制,一直延续到了隋唐。

三. 结语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曹丕之所以登基后便匆匆将官制改为九品中正制,无外乎两个原因,其一便是,乱世之中的唯才是举已经无法适应太平治国的需要,反而成为了士族阶级垄断官场,争权夺利的庇护伞,这无疑是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二,便是当时天灾频繁,天灾的频繁使皇帝必须要提高官僚水平,否则人心不断流失,国家便也走上了末路。

而本应是一代雄主的曹丕,在公元226年便匆匆去世,帝位交给了儿子魏明帝曹叡。在曹叡统治后期,在宫廷党争中司马家大获全胜,大权逐渐旁落到司马懿以及其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手中。

最终,在公元265年,曹魏也走上了当年东汉的末路。司马炎篡夺了末代魏帝曹奂的帝位,改国号为晋,曹魏就此灭亡。而作为曹魏注脚的陈留国,则历经两晋,一直延续到南齐,绵延了214年,也算是不负曹魏的大名。

标签: 曹丕

更多文章

  • 司马懿并非曹魏最大的“老虎”,此人才是,曹操曹丕都不敢动他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曹丕

    导语:众所周知,三国时期,曹魏营将领如云,曹操凭借其能力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附庸。曹丕成功后,篡夺汉朝,建立魏国,开启了三国的篇章。我们都认为司马懿是曹魏最大的老虎。毕竟,在晚年,他直接篡夺了曹魏的权力,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的赢家。但事实上,曹伟最大的老虎不是他,而是别人。连曹操和曹丕都不敢碰他。这个人是

  • 曹操儿子魏文帝曹丕墓,堪称古代简殡薄葬的典范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曹丕

    魏文帝曹丕墓位于河南洛阳首阳山南麓,当地人称“首阳陵”。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在京都洛阳修建寿陵。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魏文帝崩于洛阳,并于六月戊寅葬首阳陵。首阳陵构造极为简单,陵墓以山为体、不封不树、不与妻妾合葬、不建神道、陵寝园地等,地表没有任何历史遗留的痕迹,陵内建筑不像其

  • 曹操去世后,曹丕做出了一件事,被母亲痛骂狗鼠不如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曹丕

    曹操去世后,曹丕做出了一件事,被母亲痛骂狗鼠不如文|小古说历史喜欢三国的朋友们一定都多少对曹操和曹丕有所耳闻,曹操对自己的儿子曹丕一直都有很大的意见,但是最终曹操还是把产业交给了曹丕。一开始的时候曹擦并没有想过让曹丕做自己的继承人,而是考虑让曹昂做自己的的继承人,但由于后来曹昂发生了一些不幸战死沙场

  • 曹操惜才,为何要暗杀17岁神童?曹丕求情被怒斥,曹操:玩不过他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曹丕

    曹操惜才,却为何要暗杀17岁神童?曹丕求情被怒斥,曹操:你玩不过他!曹操作为三国时的枭雄,他的成功和他能够礼贤下士,招揽过很多人才有直接关系,他求贤若渴,即使人才是曾经的仇敌也不放过,而另一方面,他又性格暴躁,容易多疑,对有些他不能掌握的人才,他是宁可杀掉,也不会让其发展壮大,影响自己的统治地位,杨

  • 曹丕为何不顾群臣劝阻,决意要杀死曹操的救命恩人之子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曹丕

    在曹操创立曹魏基业的过程中,曾经遇到无数次生命危险。但是曹操这个人命大,每到危难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救他于水火。在曹操担任兖州牧的时候,曾被黄巾军逼入绝境,幸得济北相鲍信拼死相救才得以逃脱,而鲍信却被黄巾军杀害。后来,曹操念及鲍勋的功勋,上表封鲍信长子鲍邵为新都亭侯,征召另一子鲍勋担任丞相掾。曹丕

  • 曹丕并不是曹操最出色的儿子,为什么曹操会传位于曹丕?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悖论LG标签:曹丕

    [历史悖论讲坛,欢迎来找茬。为活跃气氛,考验读者历史知识水平,提高整体国民素养,文章中故意漏出一些常识性错误,看你能找出几处?]曹丕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他是曹操的儿子,但并非曹操最出色的儿子。曹操有多个儿子,其中曹丕的才华和能力并不突出,但是曹操最终选择将王位传给曹丕,这是有多个原因的。首先,

  • 曹操去世后,曹丕是如何处置妻妾的?网友:这是得了曹操真传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曹丕

    看过三国的人应该对曹操特别熟悉了吧,他在三国时期也是风云人物。他的名声不太好,但是这一点也掩盖不住他的才干,他就凭借自己的力量硬生生的把天下抢到了自己的手里。这本是一件让人特别高兴的事情,但是他在做了皇帝不久之后就去世了,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吧。在他死了之后,就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历史上曹

  • 三国风云录:曹丕和曹叡都短命?其实要看和谁比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曹丕

    三国故事大结局最郁闷的莫过于曹丕曹睿的短寿和司马懿的长寿。时至今日,很多人还在分析,如果曹丕和曹睿能多活几年,他们就不会被司马家族接管。但实际上,在当时混乱、瘟疫、战乱等诸多不利条件聚集的情况下,曹丕和曹睿虽然现在看来早早夭折了,但以当时的条件来看,他们绝对不是所谓的昙花一现。曹操的二十五个儿子中,

  • 四子夺嫡,曹丕上位,曹氏天下终为他人做了嫁衣

    历史人物编辑:清風明月逍遥客标签:曹丕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五月,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此时61岁的曹操也面临着接班人问题,而该选谁又令他左右为难,优柔寡断,难以定夺,为日后曹氏兄弟反目,内部纷争,遗留下了祸根。曹操一生不缺女人,同样也不缺儿子,但在二十五个儿子里能够成气候的大概也就是曹昂、曹丕、曹彰、曹植等人。曹操对这几个儿子都

  • 曹丕为什么要杀甄洛?

    历史人物编辑:泽尔情感记标签:曹丕

    曹丕赐甄氏死罪,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1、后宫争宠我们看甄嬛传知道最大的BOSS是皇后,她会设计陷害很多嫔妃,是最坏的人。但曹丕后宫中的皇后,就要温婉大气很多了。曹丕的皇后郭氏,在曹丕身为五官中郎将的时候就与他喜结良缘,一直以来与曹丕和气美满。平日里与甄氏互相敬畏,以姐妹相称,在妻妾争风吃醋的年代,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