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因报仇心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举倾国之兵讨伐东吴,结果夷陵之战被东吴的陆逊打回了原形。
刘备在夷陵连营七百里,犯了当年曹操赤壁之战打造铁连锁,将战舰连在一起的大忌。陆逊瞅准时机,采用火攻,几乎导致整个蜀汉军队覆灭。
其实这场战役在启动之初,就基本上已经决定了其结果。
刘备称帝之后,整个人的心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点在《新三国》电视剧中,于和伟所演绎的刘备,表现得更为贴切。刘备本出身寒微,长期处于隐忍、克制的状态,在西蜀称帝之后,权倾一方,不必再看别人眼色行事,这是其一。其二,刘备的集团是非常典型的董事长+总经理的管理模式,总经理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刘备能力和水平不够,只好事事听从诸葛亮,这种组合模式在创业阶段一直很稳定,而且刘备的事业发展非常顺利。如今刘备位居九五之尊,心态飘飘然,认为诸葛亮能办到的事,自己也能办到,不想在处处受诸葛亮掣肘,因此借此机会想把军政大权的实际指挥权限收上来。
因此,讨伐东吴的背后,实则是刘备压制多年的权力和野心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现,可惜刘备要为之付出惨重代价。这就是一个领导人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贸然揽权的后果。
经过刘备这一闹腾,诸葛亮的心态也在发生改变。
以往刘备对自己言听计从,蜀汉内政、外交、军事一直无往不胜。现在刘备破天荒地要自己“独闯天下”,这也令诸葛亮产生了深深的不被信任感和危机感。这种危机感直到刘备托孤、过世,刘禅继位后,依旧没能消除。
于是便发生了非常奇怪的一:,一向从不缺勤、按时上班的诸葛亮,在五路敌人大军前来进犯蜀汉的时候,居然称病不出,在家休假。
刘禅安排了好几拨人去邀请诸葛亮,诸葛亮无动于衷。
最后,毫无处理事务经验的刘禅不得不亲自登门,问计诸葛亮。
见到诸葛亮后,刘禅也是又惊又喜,喜的是五路大军进犯的危机被诸葛亮早已解除了,但是更令他惊的是,诸葛亮竟然是居家办公,谈笑间就直接调用整个蜀汉的国家资源,去处理这些事务,而他身为一国之君居然一无所知,也就是说诸葛亮连基本的禀报流程都没有走,直接安排的。试想,如果诸葛亮调用这些资源去针对他的话,那夺他的皇位真的是分分钟的事。
诸葛亮如此做,必然是受此前刘备冷落自己的影响,表面看是希望借此危机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实则是向幼主刘禅秀了一把肌肉,证明自己在整个蜀汉的巨大影响力和话语权:你老子活着的时候,尚且对我言听计从,现在你老子没了,你一个小屁孩如果不听命于我的话,那我分分钟就可以让你灭亡。
那么,经过诸葛亮给刘禅“上”了这一课,诸葛亮又重新回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巅峰,一个人几乎垄断了蜀汉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权力,那时候刘备真正意义上的心腹关羽、张飞也已经过世,整个蜀汉基本上都是诸葛亮到位之后招募来的骨干力量,这种统治力是相当恐怖的,因为就连曹丕之于魏国、孙权之于东吴,都无法形成如此高度集中的统治力。
诸葛亮如此为自己争权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兴兵伐魏,报答所谓的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动辄征调几十万兵力,也间接证明了诸葛亮在蜀汉的巨大号召力。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其不利的一面。
原本诸葛亮能够效仿周公、伊尹,悉心辅佐、满满栽培其治国理念,或许刘禅也能有所作为,肩负起一国之君应有的职责。因为诸葛亮独揽大权,造成后主刘禅彻底放飞了自我,当起了甩手掌柜,整日只是饮酒作乐,不理政事。
诸葛亮看似成为了蜀汉实质上的最高管理者,风光无限,将所有事务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其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待其活了五十多岁就累死在工作一线之上,此后整个蜀汉再也没有给力的人才,刘禅更是玩物丧志,敌人打来的时候,干脆献城投降,将父辈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让。
中国有老话:“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倘若十分都用尽,后辈儿孙不如人。”是非常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