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少年陆逊的悲哀:孙策杀了他的“父亲”,他却不得不选择辅佐孙权

少年陆逊的悲哀:孙策杀了他的“父亲”,他却不得不选择辅佐孙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 访问量:2480 更新时间:2023/12/15 13:16:03

《礼记》之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子夏问孔子:“有人和我有杀父之仇,我该怎么办呢?”

孔子告诉他:“什么都不干了,睡觉做梦也不能忘了这个大仇,和他不共戴天,哪怕是在光天化日的闹市之中遇到他,也不用考虑回家拿兵器的事情,直接和他拼了。”

的确,自古以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尤其是在那些世家大族之中,更是讲究这一点,无论过了多长时间,只要对方和自己有着血仇,那就一定不能忘记,这才是恩怨分明的君子行为。

但是在三国之初,却有一个世家少年子弟,他学富五车、满腹韬略,就算是堂堂昭烈皇帝都曾败于他的手下,可他的整个仕途,却似乎是毫不在乎杀父之仇,甚至还“认贼作父”,这是道德的沦丧?是人性的泯灭?

当我们真正了解了那段历史,便会发现,对这个少年来说,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汉末群雄

东汉末年,中华大地早已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各地战火弥漫、民不聊生,众多诸侯们画地自治,这可怜的大汉朝廷早已只是一个吉祥物了。

但即使如此,明面上各路诸侯对这个吉祥物还是非常尊重的,谁也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就是这看似恭敬的诸侯中,却出了一个袁术。

袁术是“四世三公”的袁家嫡系,他割据淮南,地广兵多,常有称帝自立之心,尤其是在孙氏父子处得到了传国玉玺之后,狼子野心更是昭然若揭。

时有一句谶言“代汉者,当涂高也”,袁术便经常有意无意的对别人透露,自己就是这个“涂高”。

既然袁术想要称帝,那平定天下就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了,很快他便将第一个征伐的目标定为了东部的徐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时袁术想要讨伐徐州,却是军中缺粮,他几经考虑,决定向江东陆家借粮。

江东有长江天险,占据地利,多次中原混战都没有波及到江东,这也让江东的民力得以保存,财富积蓄着实不少,并且由于社会长时间的发展,江东早已有了四个最为强大的家族,陆、张、顾、朱。

从民间的粮食、土地、人口,到官场的升迁、调动、征战,这四大家族几乎把持了江东的一切社会资源,就是江东的实际掌控者。

这次袁术的目标就是江东四大家中的陆家,他给陆家家主,庐江太守陆康写了一封信,想要借米三万斛。

很快陆康的回信就来了,总结一下就一句话——尔乃乱臣贼子,不借!

袁术见状不由双目圆睁,自己在信里已经把条件说的很优越了,陆康竟然还是这个态度的,这怎么这还碰上个忠臣了?

的确,或许袁术自己当见利忘义的小人当的太久了,他就以为别人都和他一样一切都是利字为先,但陆康自从出道以来,却偏偏就是一个舍利取义的人。

陆康最开始是举孝廉出仕,担任高成县令,高成民风彪悍的地方,每家每户都备着弓弩利箭,来抵抗强行抓劳役的官差,按照当时弓弩的杀伤力,这情况基本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县里每家每户都有机关枪。

陆康到任之后,没有和以前的官一样强行抓劳役,反而还把已经抓来的劳役都给放了,告诉百姓自愿服役,来了就管饭。

渐渐地,在陆康的怀柔手段下,当地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纷纷放下了武器从事农业生产,也完全相信官府了,后来甚至有逃犯主动归案,就是被陆康的恩信所折服了。

后来庐江大盗黄穰聚众作乱,为祸一方,朝廷便任命陆康为庐江太守,陆康上任后也是出色地解决了黄穰为祸的问题。

汉献帝时,各地太守、诸侯都不拿朝廷当回事,只有陆康坚持朝贡,把汉献帝感动的眼泪汪汪,加封陆康为忠义将军,秩两千石(虽然这份工资发不出来),位比九卿。

可以说,陆康绝对是东汉最后那批忠臣之一了,袁术找他借粮,他自然不会给袁术什么好脸色。

这也激怒了袁术,他眼睛一转,便想出了一个驱虎吞狼之计,没想到正是这个“毒计”,造就了后来三足鼎立的一极。

乱世恩仇

众所周知,袁术为什么称帝的野心越来越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孙氏父子给他带来了传国玉玺,在《三国演义》中,是孙策用玉玺向袁术换了三千精兵;在正史中,是袁术扣押了孙坚妻子,从孙坚那里勒索来的。

但最终结果,就是袁术得到了玉玺,孙氏父子也暂时栖身于袁术麾下。

后来孙坚被袁术派去征讨黄祖,兵败被杀,孙策守丧三年之后,前来找袁术讨要孙坚旧部,但却被袁术左右推诿,硬是拖了一年才从孙坚数千旧部中分给孙策一千人,他还曾经许给孙策九江太守之位,事后却把位置给了别人。

其实袁术对孙策本来是非常欣赏的,曾经看着统领士兵、英姿勃发的孙策感叹道:“我真羡慕孙文台啊,我要是有这样的儿子,死而无憾了。”

可惜孙策不是袁术的儿子,对于孙策,袁术还是算计居多,如今陆康拒绝了自己借粮的要求,袁术自然便想到了一件事情。

孙坚征讨董卓时,把自己的家人都留在了舒县,孙策便在这时去拜见了陆康,想结交一番,但陆康却觉得孙策不过一黄口竖子,连面都没让他见,只是让自己的主簿招待了孙策。

被冷落了的孙策自然从此对陆康不满,袁术便借这个机会,让孙策带兵去庐江攻打陆康,并承诺事后孙策就是庐江太守,绝对不会再言而无信了。

孙策听了,公私之仇加在一起,便真的去带兵攻击庐江了。

不过几天,孙策便将庐江团团包围,陆康见状便让自己陆家的妇孺回家,青壮则加入军队补充兵源,这其中有一人便是陆康的侄孙陆逊,而一些外出例假的士兵听到消息,感念陆康的恩德,也纷纷返回庐江,趁夜爬进城头帮忙守城。

就这样,一场攻防战打了两年,庐江城最终还是被孙策攻破了。

城破之后,孙策将帮忙守城的陆家子弟斩杀了大半,最终还是被谋士劝住,没有杀陆康,但陆康此时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这两年守城的劳心劳神,已经让他身体的负担到了极限,

再加上城池被破的结果,又给了陆康一记重拳,不过月余的时间,陆康便沉疴加重,不治身亡了。

此时的孙策也非常生气,因为袁术再一次忽悠了他,又把九江太守之位给了自己的亲信,这让孙策看清了袁术的真面目,就此和袁术告辞,自己带着一千多人,开始了江东“小霸王”的征服之路。

一路之上,孙策败刘繇,破许贡,驱王朗,最终平定黄祖,一统江东,这个过程中,孙策也很好的解决了江东士族的问题,那就是杀。

所有不臣服于他的江东士族,管你是什么“几世几公”、“累世公卿”,全都倒在了孙策的长刀之下,像是许贡、于吉、王晟等等,但这样的屠杀,很快就引来了反噬。

就像郭嘉所言:“孙策占领了江东,但也把江东人才屠戮一空,如此行径,就算身边有百万大军,也和孤身一人没什么区别,只要有几个不怕死的刺客前去,孙策定然死于非命。”

果然就在孙策称霸江东不过几个月后,他便被许贡的三个门客在丹徒山刺杀了,孙策死后,孙权继承了江东,但他面对江东士族的态度,却和孙策大相径庭,也正是孙权的手段,才让很多恩仇都显得那么无奈。

“认贼作父”

若说陆康死后,陆家谁最伤心,那陆逊肯定是其中之一。

陆逊父亲早丧,陆康是他的叔爷爷,从小便把陆逊带在身边抚养,经常亲自教导他,对他视如己出,说是叔祖,实为养父。

在“庐江攻防战”开战之际,陆康把陆逊和陆家其他妇孺都送走了,谁知这一别竟成永别,陆逊从此再也看不见他最亲的人了。

原本在陆逊看来,自己陆家和孙家应该是有着血海深仇,不说立刻拼个你死我活,那也应该是老死不相往来,但很快家族的一个决定,便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在孙权继承了江东之后,他便广开言路,召集各个世家中人前来为官辅佐自己,最为出名的便是张昭,这时老牌四大家族中的代表,孙权对他敬如老师,这也给外界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孙权和他哥不同,在他这里世家还是可以延续自家富贵的。

于是陆逊便也被陆家送入了孙权的幕府之中,成为了他的幕僚,这从感情上或许让陆逊很难接受,自己最亲近、最敬重的叔祖父,间接地死在了孙权之兄手里,自己怎么能“委身事贼”呢?难道就为了保住权势富贵,就可以置“杀父之仇”而不报了吗?

但生在世家,陆逊享受到了常人所没有的优越生活,自然也就要为这个家付出一些,这或许是精力,或许是情感,或许是尊严。

他可以趁机对孙权或任意一个孙家人拔剑相向,血溅五步,但之后付出代价的便不是他一人,而是整个陆家。

生在世家之中,便注定了他不可能做一个快意恩仇的单边独行侠,这是一种无奈,亦是一种悲哀。

可无论如何,孙权对陆逊以及这些江东世家还是不错的。

在孙权身边当了两年“秘书”之后,陆逊便被派到了海昌为县令,在他主政一方的时候,也没有落了他叔祖的贤名。

海昌是个多灾多难的穷地方,陆逊到任之后,便开仓放粮,救济贫民,鼓励生产,大举屯田,只要是愿意来海昌种地的,一律给与种子农具,不过多久,海昌县便焕发出了生机,民心所向,皆言陆逊贤德。

后陆逊又上书孙权,前去征讨山越,而士兵却几乎没用孙权费心,大多是陆逊自己招募的当地“黑户”,靠着这些知晓当地情况的“乌合之众”,陆逊竟然真的先后平定了会稽和鄱阳的大贼头潘临、尤突,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陆逊做出了这些事情,让孙权是越看越喜欢,最终决定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陆逊,陆逊一听顿时心中一阵慌乱,一股悲凉之意涌上心头,这好端端的一个给送个媳妇,为什么陆逊还会不乐意呢?

因为孙权的侄女,就是孙策的女儿,陆逊当真答应了这门婚事,那就不是“委身事贼”了,而是真的“认贼作父”。

孙策是害死陆康的罪魁祸首,自己如今却要娶他的女儿?

或许陆逊是真的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建功立业,直接在孙权的幕府里“躺平摆烂”,不就没有这种让自己痛苦的事情了吗?

的确,从陆康、陆逊的感情上来说,或许现在孙权打陆逊几顿,能让陆逊心里好受很多,这能让陆逊觉得,自己还不算太过对不起叔祖。

但孙权现在对陆逊太好了,好的让他无奈茫然,自己能拒绝这门婚事吗?当然可以,但拒绝之后,自己在孙权心里会是一个什么形象呢?自己这算是在耍脾气,还在记恨和孙策的血仇?

自己当然是还在记恨,但这种恨能让孙权看出来吗?自己后面还是有着一个陆家呢。

“跑得和尚跑不了庙”,这或许就是陆逊最大的悲哀,最终陆逊还是只能低下了头:“将军厚恩,臣感激涕零。”

死难瞑目

在这后来的时间中,陆逊对孙权的辅佐越来越尽心竭力,甚至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际,谋划背刺盟友,夺取江东。

一封言辞卑微的信被陆逊写好,送到了关羽手中,关羽也被陆逊迷惑,放下了戒心,毕竟谁也想不出来,此时背刺关羽的话,东吴图的是什么。

但离奇的事情就是发生了,吕蒙白衣渡江,麋芳开城献降,威震华夏的关二爷,竟然真的被人用口蜜腹剑、背信弃义的手段给算计死了。

如果从道义上来讲,这种拉低全世界道德底线的事情,陆逊绝对是不应该干的,但他却是为了东吴利益,为了陆家存续,道义自然也被他放在了脑后。

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如果是陆康的话会如何选择,毕竟陆康一生也算是光明磊落,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事情。

可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陆逊便没有了过多的选择,很快他就又为孙权解决了谋取荆州的“售后服务”——夷陵之战。

一把大火烧走了刘备,烧成了陆逊的用兵之名,烧成了孙权对他推心置腹,但殊不知,陆逊最终竟然还是死在了孙家的祸事之中。

孙权称帝后,他的后代自然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操作”——夺嫡,太子孙和守擂,鲁王孙霸攻擂,双方就太子之位展开了一场攻夺战。

到了后来,孙霸技高一筹,孙权也有了废立太子的心思,孙和便买通了宫人,藏在孙权的床底下,听到孙权和大臣杨竺商议废立的事情。

孙和将这事告诉了自己的亲信,陆家子弟陆胤,请求他找陆逊帮忙说情,太子太父吾粲也写信央求陆逊,帮孙和说几句好话,陆逊便真地和孙权说起了此事。

结果孙权一听,这些不都是自己和杨竺所说的悄悄话吗?陆逊是怎么知道的?

孙权一路查下去,将杨竺、陆胤、吾粲等人全都关了起来,陆逊虽然没有被关进大牢,却依然被孙权写信责备了一番。

谁知杨竺却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他见势不妙,胡乱咬人,竟然说出了陆逊的“二十大罪”,而陆胤不只是吓傻了,还是真的忠心护主,竟然对孙和之事一言不发,咬死了要自己来背这个黑锅。

陆逊见状,顿时气到脑血上涌,这口黑锅是陆胤能背得下来吗,最终还不是要整个陆家来扛。

不久陆逊又见到了自己的“二十大罪”,竟然就此气地卧病在床,不治而亡了。

陆逊死后,他儿子陆抗承袭爵位,后来孙权也废除了陆逊的“二十大罪”,并且对陆抗诚恳地承认了错误。

可这一切,陆逊都不知道了,他是真的没想到,自己背着“杀父之仇”、“认贼作父”一般地来辅佐孙权,就是为了陆家能够保存,可最终竟然还是被自己陆家的无知后辈连累,死在了孙家内斗之中。

但其实,这也并不只是陆逊的悲哀,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是新旧时代的碰撞,是门阀政治的挣扎和平民崛起的碰撞,在这种乱世之中,陆逊的悲哀,着实令人感到了无奈。

标签: 陆逊

更多文章

  • 若刘备带诸葛亮去伐吴,蜀国还会输吗?陆逊说了24个字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陆逊

    刘备被认为是三国起兵最尴尬的主角。但他也凭借自己的仁义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最终建立了蜀国。后来,刘备以一己之计占据了荆州和益州,打败了曹操占据了关中。随后,刘备更是大放异彩,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并让他最信任的二弟关羽镇守战略要地荆州。而镇守荆州的关羽却遭到孙权部下吕蒙的袭击。最

  • 孙权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谋士陆逊?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陆逊

    魏蜀吴三国争霸的过程中,每一个王朝都有属于自己的谋士,没有这些谋士的辅助,主公肯定是不会成就大业的。就拿曹操来说,没有郭嘉的辅佐,恐怕曹操根本统一不了北方。要知道当时的北方有袁术这样的大诸侯,没有谋略肯定是不行的。 结果袁谭和袁尚两兄弟在袁术死后,开始了互相争夺,这时候的曹

  • 陆逊大火随风起,夷陵吴枪英姿在!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陆逊

    战略天蓬说: #三国志战略版##云起龙襄#大家好,我是天蓬!陆逊大火随风起,夷陵吴枪英姿在!本期内容开始前,天蓬想先改正一个失误。上一期天蓬说鲁肃兵书带援其必攻是错误的,鲁肃没有援其必攻的兵书!天蓬想着带恢复战法基本都带有援其必攻兵书!苦笑!鲁肃使用临敌不乱,程普使用军形兵书!本期天蓬特意找巽风|云

  • 东吴国力是蜀汉两倍,为何陆逊不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张成涛历史标签:陆逊

    魏蜀吴三国争霸无疑是尽人皆知的,小说三国演义的出现,让人们对三国时期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段大分裂时期,可是在这样的战乱年代,出现了很多厉害人物。包括诸葛亮、司马懿、荀彧、郭嘉等等。虽然三国是一个战乱年代,但是三国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诸葛亮无疑是这个年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赤壁之战

  • 毛主席评说陆逊战胜刘备,是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到底有几层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陆逊

    毛主席在看三国时期的史书时,曾看到陆逊替东吴抵抗刘备一节,毛主席在看完这段书之后,提笔写下了这么一句评语: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公元221年,刘备打着为二爷报仇的旗号,御驾亲征东吴,虽然当时三爷也走了,行军军师法正也不在,当时战事一开始的时候,刘备仍然节挥出了他老将的风采,打的吴

  • 孙权晚年粗暴嗜杀,就连对东吴鞠躬尽瘁的陆逊,也没能有好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陆逊

    在魏蜀吴三个开创者中,刘备自不用说,向来都是颠沛流离,东奔西走,多历患难,直到晚年才打下一份基业;而北方的曹操,虽说也是一个官二代,但作为宦官之后,身世和东汉那种“四世三公”的名门比起来基础还是差得远,他本人也是从基层干起,亲自沐雨栉风征讨四方,经历诸如濮阳遇吕布、宛城遇张绣、渭水逢马超这种死战。这

  • 诸葛亮、陆逊、司马懿、如果三人相拼,谁能独领风骚,笑到最后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陆逊

    三国中真正改变魏蜀吴实力对比的谋士,绝对应该荣归司马懿。为何呢?联吴抗刘杀关羽,别看就这一条妙计,后续发挥的作用,一百个诸葛亮都比不上。细看汉中决战,刘备用诸葛亮之计,五虎名将各路齐出,打的曹操哭爹喊娘,关中决战几乎折损了他40万的精锐部队。司马懿想法助阵,也被一锅端的打回洛阳老家。曹操和司马懿估模

  • 孙权帝王弓,陆逊显神威

    历史人物编辑:小旭爱旅游标签:陆逊

    战略天蓬说: #三国志战略版#大家好,我是天蓬!孙权帝王弓,陆逊显神威!孙权作为三皇中唯一的输出武将,地位一直不如刘备与曹操在阵营中的重要性!东吴的输出谋略有陆逊、兵刃有孙尚香与甘宁,孙权的位置就显得很尴尬!孙权可以普通攻击也可以主动战法,但是都需要与队伍普通攻击来叠加状态。没有洞察的时候,盛气凌敌

  • 火箭弓:陆逊、袁绍队伍带个A战法,竟然很好用,非常拖节奏

    历史人物编辑:零氪玩家花席标签:陆逊

    花席本期文章介绍的队伍与他有关,三国知名人物孔融。荀攸带上孔融拆下来的“谦让大鸭梨”战法,触发一次获得3回合的47%免伤效果,比抚辑军民的单体免伤还要高,只要触发2次,就相当于一个抚辑军民的效果。缺点:不稳定,但荀攸有10%-12%的概率加成。一:实用队伍分享 粉丝荒川告诉花席,他本来想到50级再

  •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而归,陆逊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呢?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陆逊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同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征讨东吴,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在夷陵之战中,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大军的攻势。到了公元222年八月,陆逊在夷陵一带重创蜀汉大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