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蜀吴三个开创者中,刘备自不用说,向来都是颠沛流离,东奔西走,多历患难,直到晚年才打下一份基业;而北方的曹操,虽说也是一个官二代,但作为宦官之后,身世和东汉那种“四世三公”的名门比起来基础还是差得远,他本人也是从基层干起,亲自沐雨栉风征讨四方,经历诸如濮阳遇吕布、宛城遇张绣、渭水逢马超这种死战。这两人都是一路摸爬滚打方才挣得一份基业。
而孙权和他们不同,他是父兄打下的江山,直接传到自己手里。这点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区别。纵观三国历史,大凡那种自己亲自打江山,从下面一步步走上来的统治者,大多都能理解下层人民和士兵的痛苦,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多少都能体恤并减轻一些人民疾苦。
一般这种君主体会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知道宽容和谐,也能对手下的臣子设身处地加以体谅,能做到记善忘过,豁达大度地对待手下。
但他们的继承者,则往往有一种通病:他们没有经历过那种艰难的创业阶段,而是很容易地,而且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当然地直接从父辈手中得到了天下。所以,他们往往有种意识--天下所有的人,无论是臣子还是人民,为他们服务效劳都是应该的,都应该是不要求酬劳的义务,都是应该接受他们统治的。
如果臣子做得好,那么不过是完成了自己的义务,如果有一丝做得不够,那就是辜负了他们。比如曹丕对待他父亲那帮一同战斗过的战友,就相当刻薄寡恩。而在孙权身上,这个特点也相当突出。
刚从父兄手里接过打下来的江山之时,面对各方面严峻的挑战,少年时的孙权在危机面前还能折节下士,尊老爱幼,始终顾全大局。但是等到度过危机,人过中年之后,他却性格大变样。
像周瑜、鲁肃、张昭这种重臣,年轻时的孙权要想巩固统治,必须要听取他们的意见。等到周瑜、鲁肃身故,孙权的统治已经不可动摇的时候,他这种二代的刻薄寡恩毛病就明显地表露出来了。但凡有人反对他的意志,有质疑他的声音,一律难逃惩戒。权力即吾命,他始终要把权力握在自己手中,不允许一丝僭越。
东吴名士虞翻因为当面给孙权提意见,被顾面子的孙权革职查办,但后来因在一次宴会上耍诈不想喝孙权敬酒,就差点被孙权当场手刃。醒酒后,孙权也意识到自己差点因小失大,当众宣布以后再喝高了说的话都不算数。但因小瑕发雷霆之怒,可见孙权的胸怀之狭窄。
东吴都督古今名将陆逊又如何?火烧连营于东吴有力挽狂澜之功。但却因牵涉进太子和鲁王的政治斗争,被孙权派人数次言语侮辱致死。陆逊对东吴可是鞠躬尽瘁忠心耿耿,更是孙策的女婿,绝无二心,竟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孙权这种完全不记得别人好,只记得别人不好的二代病,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得很明显。
以前,中学历史课曾经讲到,孙权对支持我国航海事业作出过贡献,派将军卫温出使夷州(台湾),促进两岸文化经济交流云云。其实这个故事并非想象的那么完美,当时孙权派卫温和诸葛直搜寻传说中的日本,谋求长生之道。风疾浪劲未达目的,二人只带了些台湾土特产回来,便因违诏罪名,关进监狱杀死。
到了孙权晚年的时候,他的嗜杀程度,已经到了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的地步。就连《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说他“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这点在孙权末年的废立太子案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当时朝廷中因为分别支持孙权两个儿子--太子和鲁王--而分成两派,彼此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而最终结果是孙权将两派全部整肃,借机清洗了陆逊、朱据、张休、顾谭、吾粲等一大批忠诚、正直、对他可能有反对意见的大臣。
这场斗争不仅在当时掀起了巨大的政治海啸,还在孙权死后依然阴魂不散,持续不断在吴国掀起了各种腥风血雨。对此孙权自己也是非常明白的,他曾经不无悲哀地自我说道:“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