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如此器重姜维,为何临终前不向刘禅举荐姜维,做蜀汉丞相?

诸葛亮如此器重姜维,为何临终前不向刘禅举荐姜维,做蜀汉丞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访问量:308 更新时间:2024/3/7 3:48:48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没有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反而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也应了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必许多熟读历史的朋友,都对蜀汉和诸葛亮的事迹耳熟能详,特别是蜀汉建立后的一些故事,许多人都从正史或者《三国演义》中了解过,大家有没有想过在蜀汉后期,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安排姜维接替他成为丞相?毕竟诸葛亮一直视姜维为徒弟,而姜维的军事谋略又非常优秀,条件如此好的一为名臣良将为何没有接过诸葛亮的职位,为蜀汉撑起一片天呢,其中都有哪些隐情呢?

备受器重的姜维

谈到姜维的时候,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对这位蜀汉后期数一数二的大将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毕竟在演义中,姜维不仅军事谋略出色,战斗力还非常强悍,能够与五虎将之一的赵云打成平手,这在人才匮乏的蜀汉后期可是非常难得,特别是诸葛亮对其非常重视,相遇之时,诸葛亮便赞叹:“今遇伯约,吾愿足矣,当尽授之,汝宜倾心而报国也”,如此高的礼遇对待一个人,在诸葛孔明这里可不常见,足见姜维的能力出众之处。

可就是这样优秀的一个人,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却没有接过丞相衣钵,成为蜀汉新一代掌门人,为蜀汉撑起一片天,反而在后期被慢慢淡化,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本文看来,诸葛恪之所以没有安排姜维没有成为丞相,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姜维的出身有问题

无论在正史还是演义中,姜维的出身都有很大的问题!姜维原本是曹魏的将领,因为受到排挤和猜疑,不被魏军接受,无奈之下才投降了诸葛亮,作为一名敌国降将,无论在任何朝代和君主那里,都很难得到真正的倚重,大多数君主对这样的人,都是礼遇有加,却不会把真正核心的兵权交付于他!说到底,因为信任问题,核心的位置是不会交给姜维的,这也是为什么姜维能力出众,又是诸葛亮的徒弟,却无法接过诸葛亮丞相职位的主要原因。

二、姜维的战略政事能力不足

姜维的军事才能更多的倾向于排兵遣将,冲锋陷阵,而他的政事能力和战略能力却稍显不足。

姜维的弱点主要体现在朝堂之上,他作为刘婵倚重的大臣,却没有处理好与同僚之间的关系。条件允许时,他没有除掉黄皓,后期又与黄皓在表面闹得水火不容,在局面的处理和把控上近似于束手无策。

其次姜维的战略水平也有限,这体现在他一手破坏了之前正确的汉中防守策略,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从整体来看,姜维虽然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但也可称为主要责任人,他以弱小的国力去和强大的曹魏拼消耗,这是战略上的无明,在军事部署上,他始终主动出击却忽略防守,坚持在陇西和魏国大搞拉锯战,却忽视了汉中门户要地的防守,导致后期魏军找到机会一口气攻入汉中,导致蜀汉亡国。

正是姜维对战略大局的把握能力不足,才使得整个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以后,被姜维的北伐搅的鸡犬不宁,民生凋敝。作为姜维的老师,诸葛亮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临终之际不愿委其以重任,也在于此吧,这正是诸葛亮千古智谋无双的体现吧。

三、姜维太年轻了

最后,姜维不能成为丞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去世时,姜维太年轻了,他来到蜀汉跟随诸葛亮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军旅之中,姜维的根基都很浅,委其以丞相之职,不仅风险极高,还难以服众。

诸葛亮去世时,姜维才31岁,这个年龄成为监军征西将军,都尚显年轻,何况去接替诸葛亮的丞相之职?另外,诸葛亮病故之时,许多蜀国的重臣老将都还正值壮年,他们也不会允许姜维这个年轻人冒出头的,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姜维在职位和权责上都受到压制,统兵之数始终不过万人,这也是其年资不足,在蜀汉的根基薄弱所致。

事实上,姜维真正掌握兵权,也是在蒋琬费祎过世之后,这和诸葛亮去世时相隔了十数年,如果诸葛亮去世之时,直接安排姜维接任丞相,可能他早就被蜀汉的元老势力排挤谋害了。

结语

总的来说,诸葛亮那么器重姜维,却没有安排其接任丞相之职,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姜维的出身有问题,他是魏国降将;二、姜维的战略政事能力不足,无法统筹全局;三、姜维的年龄尚小,根基尚浅,不足以服众!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标签: 姜维

更多文章

  • 曹魏军队到底有多恨姜维,为什么要将姜维剖腹、挖胆?

    历史人物编辑:鹏鹏搞笑标签:姜维

    在《三国演义》姜维是蜀汉名将,最后在与曹魏的战争中战败被捕。他作为俘虏却被曹魏军队开膛破肚,按理来说俘虏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因为那样的话谁还肯向曹魏军队投降。所以姜维只是一个例外,那曹魏军队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呢?姜维又到底对曹魏军做了什么这么遭人痛恨呢?其实是因为姜维这个人诡诈多变,降而又反,而且

  • 洮西大捷,姜维的巅峰之战,也改变不了蜀汉的灭亡的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姜维

    在蜀国最后一次北伐失败且诸葛亮也去世后,蜀国政权摇摇欲坠,只不过是在苟延残喘。随着费祎在岁首大会上被刺杀,蜀汉更是陷入危机,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英勇果断,十分霸气的人物—姜维。在费祎还在世的时候,姜维在军事上总是被掣肘,每次想要领兵北伐,费祎都不允许,且手上掌握的兵力不过数万人,北伐的想法只好被压抑在心

  • 陆逊间接害死了刘关张三兄弟,还导致了东吴政权的衰亡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陆逊

    可以说,在三国的故事中,其实是有着明显的阶段划分的,当然,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也都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那么每个人对于书中人物的看法自然也是不一样,对于情节更是如此。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曹操这个人物,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人定都会觉得这个人的性格实在是不知如何来说,但是他的很多事情

  • 夷陵之战:陆逊退避三舍,刘备连营,英雄各有所思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陆逊

    公元221年7月,蜀国昭烈皇帝刘备为了报荆州被夺、关羽被杀之仇,起大军东征。吴军前期战事不利,不断后退,并且避战。双方僵持1年后,夏季又到,刘备大军在树林中扎营避暑,突然遭到东吴大军突袭,相连的军营被点燃,蜀军大败。这就是夷陵之战,其结果对三国格局造成了巨大影响。史书对这场战役的过程描述较少,也留下

  • 他是陆逊的孙子,在奢靡风气下敢于逆潮流而动

    历史人物编辑:小倾文史轩标签:陆逊

    陆逊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曾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是东吴后期的国家柱石。后来东吴被晋朝统一,陆家并没有因此消亡,相反陆逊的孙子个个都是人才,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其中一位。01陆逊之孙陆云,陆逊之孙,从小才华横溢,6岁便能写出可堪一读的文章,16岁被人推荐在吴国作了官。不过考虑到他祖

  • 陆逊能力那么强,为何不学诸葛亮来个七伐魏国?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陆逊

    上次我们讲了三国时期的刘禅是一个幸运又有智慧的。很多读者纷纷留言讨论,想要知道三国时期其他人物的故事。今天小鱼哥就给大家讲述一个牛人,他叫陆逊,字伯言。是东吴方面的重要人物。要说他有多牛,首先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刘备、关羽、张飞的死都和他有关。他跟随孙权几十年,掌管吴国军政二十多年,他的能力和地位和

  • 陆逊一生精明过人,63岁那年一时糊涂惹怒孙权惹来大祸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陆逊

    三国之中,要论人才的厚度与广度,当属曹魏,文有郭嘉、程昱、荀彧、许攸等人,武有张辽、徐晃、张郃、李典、许褚、典韦等人,可谓人才济济。但实际上,孙权的东吴在人才储备方面做得也非常出色,比之魏国也是不遑多让,相比之下蜀国在这方面比之魏吴两国就要逊色许多。刘备的蜀汉曾经面临一个难以克服的巨大问题:人才断层

  • 陆逊使用此计拖垮蜀军,刘备伤心欲绝,病死白帝城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陆逊

    三国时期,刘关张结义多少年,始终就像亲哥们似的。待三国鼎立基本形成时,镇守荆州的任务落在二弟关羽身上。但关羽违背了诸葛亮为他制定的东和北拒的策略,结果是丢荆州走麦城,最后兵败身死。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不顾劝阻,举倾国之兵东进伐吴。开始时,蜀军士气旺盛,东吴难以抵御,连折数员大将,甘宁、潘璋、马忠皆在

  • 东吴国力是蜀国的两倍,陆逊为什么不像诸葛亮一样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陆逊

    孙吴和蜀国是三国时期两个比较弱势的国度,他们与魏国比较起来就占不到优势了。蜀国是三国中第一个被灭掉的王朝,诸葛亮的死去,代表了蜀国再也没有谋士和大将可以任用。诸葛亮是历史上的优秀谋士,对于此人,历史上的评价都是非常厉害的。当初诸葛亮受到刘备的托孤,将不成器的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三国中,蜀国的实力是最

  • 夷陵之战后,吴军统帅陆逊为何不乘胜入蜀,消灭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陆逊

    孙吴方面的主帅陆逊当然有想过啊!但是刘备拒守白帝,陆逊也无法进兵,双方也就只能打打嘴炮而已了。对于陆逊来说,他肯定不能自作主张入蜀,因为孙权给陆逊的既定战略目标是阻击刘备军的东进,守住荆州。夷陵之战后,陆逊已经达成战略目标,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去入蜀了。第一,刘备已经依山傍险做好了防守,陆逊以身犯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