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没有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反而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也应了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必许多熟读历史的朋友,都对蜀汉和诸葛亮的事迹耳熟能详,特别是蜀汉建立后的一些故事,许多人都从正史或者《三国演义》中了解过,大家有没有想过在蜀汉后期,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安排姜维接替他成为丞相?毕竟诸葛亮一直视姜维为徒弟,而姜维的军事谋略又非常优秀,条件如此好的一为名臣良将为何没有接过诸葛亮的职位,为蜀汉撑起一片天呢,其中都有哪些隐情呢?
备受器重的姜维
谈到姜维的时候,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对这位蜀汉后期数一数二的大将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毕竟在演义中,姜维不仅军事谋略出色,战斗力还非常强悍,能够与五虎将之一的赵云打成平手,这在人才匮乏的蜀汉后期可是非常难得,特别是诸葛亮对其非常重视,相遇之时,诸葛亮便赞叹:“今遇伯约,吾愿足矣,当尽授之,汝宜倾心而报国也”,如此高的礼遇对待一个人,在诸葛孔明这里可不常见,足见姜维的能力出众之处。
可就是这样优秀的一个人,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却没有接过丞相衣钵,成为蜀汉新一代掌门人,为蜀汉撑起一片天,反而在后期被慢慢淡化,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本文看来,诸葛恪之所以没有安排姜维没有成为丞相,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姜维的出身有问题
无论在正史还是演义中,姜维的出身都有很大的问题!姜维原本是曹魏的将领,因为受到排挤和猜疑,不被魏军接受,无奈之下才投降了诸葛亮,作为一名敌国降将,无论在任何朝代和君主那里,都很难得到真正的倚重,大多数君主对这样的人,都是礼遇有加,却不会把真正核心的兵权交付于他!说到底,因为信任问题,核心的位置是不会交给姜维的,这也是为什么姜维能力出众,又是诸葛亮的徒弟,却无法接过诸葛亮丞相职位的主要原因。
二、姜维的战略政事能力不足
姜维的军事才能更多的倾向于排兵遣将,冲锋陷阵,而他的政事能力和战略能力却稍显不足。
姜维的弱点主要体现在朝堂之上,他作为刘婵倚重的大臣,却没有处理好与同僚之间的关系。条件允许时,他没有除掉黄皓,后期又与黄皓在表面闹得水火不容,在局面的处理和把控上近似于束手无策。
其次姜维的战略水平也有限,这体现在他一手破坏了之前正确的汉中防守策略,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从整体来看,姜维虽然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但也可称为主要责任人,他以弱小的国力去和强大的曹魏拼消耗,这是战略上的无明,在军事部署上,他始终主动出击却忽略防守,坚持在陇西和魏国大搞拉锯战,却忽视了汉中门户要地的防守,导致后期魏军找到机会一口气攻入汉中,导致蜀汉亡国。
正是姜维对战略大局的把握能力不足,才使得整个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以后,被姜维的北伐搅的鸡犬不宁,民生凋敝。作为姜维的老师,诸葛亮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临终之际不愿委其以重任,也在于此吧,这正是诸葛亮千古智谋无双的体现吧。
三、姜维太年轻了
最后,姜维不能成为丞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去世时,姜维太年轻了,他来到蜀汉跟随诸葛亮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军旅之中,姜维的根基都很浅,委其以丞相之职,不仅风险极高,还难以服众。
诸葛亮去世时,姜维才31岁,这个年龄成为监军征西将军,都尚显年轻,何况去接替诸葛亮的丞相之职?另外,诸葛亮病故之时,许多蜀国的重臣老将都还正值壮年,他们也不会允许姜维这个年轻人冒出头的,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姜维在职位和权责上都受到压制,统兵之数始终不过万人,这也是其年资不足,在蜀汉的根基薄弱所致。
事实上,姜维真正掌握兵权,也是在蒋琬、费祎过世之后,这和诸葛亮去世时相隔了十数年,如果诸葛亮去世之时,直接安排姜维接任丞相,可能他早就被蜀汉的元老势力排挤谋害了。
结语
总的来说,诸葛亮那么器重姜维,却没有安排其接任丞相之职,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姜维的出身有问题,他是魏国降将;二、姜维的战略政事能力不足,无法统筹全局;三、姜维的年龄尚小,根基尚浅,不足以服众!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