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7月,蜀国昭烈皇帝刘备为了报荆州被夺、关羽被杀之仇,起大军东征。吴军前期战事不利,不断后退,并且避战。双方僵持1年后,夏季又到,刘备大军在树林中扎营避暑,突然遭到东吴大军突袭,相连的军营被点燃,蜀军大败。这就是夷陵之战,其结果对三国格局造成了巨大影响。
史书对这场战役的过程描述较少,也留下了很多疑问。
比如:东吴人口、国力优于蜀国,为什么陆逊只带5万军队迎战刘备8万军队(《傅子》记载蜀军被灭8万,刘备仅以身免)?刘备领兵进犯六七百里的过程中,东吴大将纷纷请战,陆逊为何执意按兵不动?刘备一生指挥了许多战役,经验丰富,为什么犯了军营相连几百里的低级错误?陆逊为什么担心刘备“水陆俱进”?刘备为何不选择“水陆俱进”?
我们通过图文方式重现一下夷陵之战过程,一些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第一阶段:蜀军势如破竹
《三国志》中记载,公元211年7月--222年6月这段时间里,战局完全有利于蜀军:蜀国发兵前,孙权派人请和,刘备不同意;交战不久,蜀国国舅吴班等人率兵夺取了东吴陆逊、李异等人驻扎的秭归县;南方武陵郡等地的少数民族投降,请求蜀国接管。
公元222年初,刘备率军队回到秭归,吴班等人率领水军屯驻夷陵,在长江两岸驻军;刘备亲自率兵进攻猇亭,打开一条通往武陵的道路,让马良前往安抚当地的少数民族,在金钱等利益的诱惑下,胡王沙摩柯带蛮兵助阵刘备。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刘备讨伐东吴的过程中,至少两次穿过长江,而军队也是围绕长江两岸部署,所以说刘备的进攻一直是水陆俱进的,只是最后没有发挥水路的威力罢了。
陆逊曾经对孙权表示,最担心刘备水陆俱进,当看到蜀军处处结营之后,认为刘备不会再有变化。东吴也有水军,而且更加强大,陆逊之所以害怕刘备水陆俱进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
如果陆逊率领东吴主力在荆州迎战刘备,主力被拖延在荆州,而刘备主力则顺长江向东,在建业附近登陆后,即使东吴水军更强大也不起作用了;
如果吴军全力防守建业,刘备则选择陆地进攻,吴国州郡多名门望族,他们中很多人本来就与孙策、孙权兄弟不和。将来像武陵郡那样纷纷归顺刘备,东吴的处境也会越来越难。
鉴于这个原因,东吴只能拨给陆逊一半兵力,另一半留在长江上,作为分防止刘备顺长江而下,同时预防北方的曹丕集团趁机发难。
陆逊率领5万人马,面对刘备的进攻,也只能一退再退,手下将领不满情绪严重。陆逊有自己的苦衷,首先是刘备远来,消耗战是其弱点,拖延对吴军有利;其次就是放刘备进攻,蜀军需要分兵占领攻克的郡县,拉长战线,弱点就会出现,同时吴军后退还会给蜀军希望,让他们不会选择搏命式的直取建业。
第二阶段:书生陆逊火烧连营
刘备占领夷陵之后,开始巩固防御,部署埋伏,从巫峡连营到夷陵,今天来看两地间实际距离大约在400里左右,史上称“七百里连营”。刘备让穆皇后的族兄吴班在平地扎营挑衅,诱惑东吴军队出击,可见刘备急于决战。
曹操手下谋臣董昭评价刘备“志大而勇”,刘备生平统兵作战无数,久经战场考验,曾经指挥军队征伐黄巾军,后成功存活在曹操、袁绍、袁术等几大强者之间,再到后来夺荆州、西川、汉中,三分天下中的英雄中,刘备的起点最低,这与他上乘的军事指挥水平相关。
他之所以犯了连营这样的低级错误,背后是有隐情的:从他让吴班等人在平地扎营挑衅吴军,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陆逊死守不出,刘备希望通过露出破绽让东吴决战,一旦东吴军队主力出现,刘备或当选择与吴军大战,或当直奔建业,都有了基本的判断。当然,历史上确实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这样的情况:诱敌之计变成了送人头。
第三阶段:刘备逃到白帝城
陆逊率兵四处围堵追击刘备,刘备让士兵丢盔弃甲,在隘口燃烧以延缓吴军追击,随后退到秭归收拢残兵,再退到白帝城。孙权手下许多将领请命,要去攻打白帝城,但是陆逊等人认为曹丕正在调集军队准备进攻东吴,所以决心撤军回防。
由此可见,陆逊所率领的5万兵力对于防御来自长江上的敌人还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更加说明之前与刘备作战必须谨慎,除非一击让刘备彻底失去进攻能力,否则不能轻易交战,谨防刘备知晓自己的兵力后,选择通过长江直接进攻建业。
《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可见这时的孙权,仍然害怕刘备。这时候,损兵折将的刘备想要让孙权害怕,就只有奔建业水战一条路了。加上曹丕在北方虎视眈眈,东吴的危险就大大增加了。
战争总结:
同样是发生在长江上,元末明初,陈友谅曾经在进攻应天府时被朱元璋击败,随后节节败退。于是陈友谅打造战船,于1363年与朱元璋大战于鄱阳湖上。虽因风向转变,朱元璋一把火焚烧了陈友谅大船,取得胜利;但交战初期,陈友谅水军一度令朱元璋损兵折将,险些翻盘。
对于夷陵之战的刘备来说,本身国力在东吴之下,就像陆逊说的,通过水路做文章才是唯一取胜的可能。通过刘备对水军的部署来看,他其实并没有放弃水军,只是希望能够通过陆地交战引诱更多的东吴军队出战,从而使东吴后方空虚。只可惜陆逊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躲避刘备锋芒,最终寻找到了一个机会,并一击制胜,避免了陆地战争进入焦灼。
战争影响:
夷陵之战前,蜀国夺回了关羽失去的荆州,在理论上再次形成了对中原的攻势。不过夷陵之战中,刘备处于固守荆州亦可接受的战略思维,巩固荆州布防,不敢顺长江深入东吴腹地,从而失去了最大机会;在对东吴战争中出现了战术上的误区,连营数百里导致军队命令不能及时传达,力量不能快速集结,终于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失败,蜀国进而再度失去荆州,恢复汉朝的机会更加渺茫了。
夷陵之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此战也让夷陵这个小地方名垂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