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后主刘禅亲政治国的审时度势和知人善任,延续蜀汉有功

三国:后主刘禅亲政治国的审时度势和知人善任,延续蜀汉有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艾伦说史 访问量:2647 更新时间:2024/2/2 16:02:21

三国历史,历来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研究,成果丰硕。

如研究刘禅个人形象及评价的有管维良的《刘禅昏庸说质疑》,文章充分肯定了刘禅的施政措施,并强调他并非昏庸无能,而为“仁敏”“爱德”的“明主”。

罗开玉、谢辉在《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中认为刘禅在位长久,能够任用贤能之才,偏安川蜀,保全蜀汉基业,也是卓有作为。

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学术界对此研究较为广泛,但对刘禅的研究一直受传统观点的影响,鲜能全面评价刘禅。

一:刘禅的生平

刘禅,字公嗣,涿郡涿县人,生于207年,刘备的长子,史称蜀后主。

刘备称汉中王时,立为王世子。221年刘备称帝,册封为皇太子。

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五月,十七岁的刘禅继承父位,至263年蜀汉灭亡,其在位时间共四十一年。

晋泰始七年,刘禅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五岁。

(一)诸葛亮辅政时期

古代君臣间能做到充分信任,并不多见。刘备自称与诸葛亮是鱼水关系,但刘备并非事事都能听取诸葛亮的意见。

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的确是济世安邦的人才,但害怕他觊觎蜀汉政权,在临终时用模糊语来进行试探。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刘备交代刘禅对待诸葛亮要“事之如父”。

而刘禅比刘备更高明,他深知诸葛亮是治世之能臣,年轻继位后刘禅坚决执行遗嘱,所有的军国大事都交与丞相管理。

《三国志·后主传》载:“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二)刘禅亲政时期

刘禅实乃聪慧有能之君,《三国志·杜徽传》载:

“朝廷今年始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

《晋书·李密传》载: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

这些都证明刘禅并非昏庸。

刘备托孤时给刘禅的遗诏中说: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诸葛亮绝非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臣,刘备也非喜以虚辞之君。

这些也都证明刘禅并非是无能的人。

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将整个蜀汉放心交给他来打理。

刘禅敢于纳谏,又坚持原则。董允说“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他针对“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的情况进行劝谏,刘禅为之改正。

还有,“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谯周上疏,刘禅亦从之。

诸葛亮故后,李邈上书指责诸葛亮“身仗强兵”,刘禅大怒,将李邈处死。

尽管李邈所言在理,但刘禅却能明辨是非曲直,不因他人妄言而盲目决断。

《能改斋漫录》载:

“蜀先主庙在成都锦官城外,西挟即武侯祠,东挟其后主祠。”

有祠就会有刘禅的塑像,显然,蜀中百姓记得刘禅的好,这与刘禅治理蜀汉呈现出清明政治,统治秩序稳定是分不开的。

(三)皇权衰落时期

刘备在遗诏中要求刘禅:

“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诸葛亮还亲自抄《管子》、《六韬》等书给刘禅阅读。

除此之外,刘禅还努力掌握其他技能。

据《寰宇记》载:“学射山,一名斛石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禅于此学射。”

刘禅从各方面提高素质,可见他是有志于治道的。

然而刘禅后期任用宦官黄皓弄权于内,姜维连年北伐为黄皓所嫉致使姜维长期领兵驻外,加剧了蜀汉政权的内部危机,终致钟会、邓艾有机可乘,灭亡蜀汉。

二: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

刘禅在位期间,任用贤能、与民休息、制衡大臣,使得蜀汉基业得以延续和稳定发展。

(一)羁縻政策平定南中,再图北进

刘禅在军事上表现为先立足巴蜀之地,注重防守后再图北进。

诸葛亮曾提出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西取益州,积蓄力量,伺机统一。

北伐曹魏都要由刘禅的批准方行,说明刘禅并不满足偏安巴蜀,也胸怀统一之志,在诸葛亮执政时期积极支持诸葛亮南征北伐。

诸葛亮率军队南征,七擒孟获,实施“和彝”政策,任命李恢、王伉、吕凯为南中诸郡守,孟获为御史中丞等加强在南中的统治。

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也非常理智。诸葛亮急于北伐时,他说:

“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司马懿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又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贸然前进攻魏,并交代“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使得蜀汉在北伐时稳中求进。

(二)政治手腕独到,亲掌朝政

刘禅为防止臣子权力太重,于诸葛亮故后废除丞相制度。

他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任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把相权一分为二,相互制衡。

蒋琬去世后,刘禅自摄国政,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局面。

连年北伐致使国库亏空,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废除“北伐曹魏”的国策。

在刘禅掌政时蜀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出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

《华阳国志·后贤志》载:

“奉使聘吴。吴王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余,民间自足。”

《三国志·后主传》载,蜀亡之时,国库至少尚存:

“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绣彩捐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这种局面是以刘禅为首的蜀汉君臣几十年励精图治的结果。

(三)政权衰颓,极尽保全之能

263年夏,蜀汉亡,刘禅投降。《三国志》载:

“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

刘禅纡尊降贵,为避免更大的伤亡,以个人换取了蜀汉境内长久的安宁。

《汉晋春秋》载:“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传统观点认为“乐不思蜀”展现了刘禅的昏庸浑噩。

但若结合时局和刘禅当时的处境看,采取举国降魏,并以“此间乐,不思蜀”回答司马氏,以个人的昏庸、麻木示人,没有一定智量恐难及之。

“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教之,浅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

刘禅所为无非是为保全蜀汉生民,尽量减少损失,求得善终。

至于失国,一则大势所趋,再则朝无贤能辅佑,致使奸佞当道,而非他昏庸懦弱。

三:蜀汉刘禅治国举措形成的原因

刘禅虽无雄才伟略,但是在位期间任人唯贤、采取减少战争冲突、与民休息等措施,使蜀汉得到了稳定发展。

究其原因,必须从蜀国的综合国力、蜀汉政治势力及刘禅个人等方面分析,证明刘禅一生是卓有所为的。

(一)蜀汉的综合实力

从184年黄巾起义东汉转入割据争雄局面,220年曹丕代汉称帝,221年刘备称汉帝,222年孙权建立年号,从此正式进入三国时代。

三国之中,魏版图最大,境内有大小郡国九十余个;吴境内有三十余个;蜀境内只有郡国二十余个。

蜀国版图最小,主要占据巴蜀之地。

从经济上看,益州之地如诸葛亮所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诸葛亮掌政时连年北伐,致使国家经济亏空。

在地理位置上,蜀国处大西南一带,四周高山阻隔,不利于向外扩展。

在军事上,从刘备强征东吴开始,到诸葛亮连年北伐,耗费了大量兵力,军事实力弱小,蜀汉的综合实力远在曹魏和东吴之下。

刘禅掌政后,对内安抚,采取减少战争冲突、与民休息才是正常举动。

(二)蜀汉内部问题重重

刘备建立的蜀汉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的:

第一股是“本土势力”,为“益州集团”;第二股是“刘璋旧部”,为“东州集团”;第三股是“刘备亲信”,为“荆州集团”。

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政治派别利益。

蜀汉政权由荆州集团所控制,政权内的东州集团属于“士族”,特别是刘备早年忙于奔命,又与士族阶层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主客新旧矛盾。

三分兵力,在战略上失当。《三国志》载: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惪。”

刘备占领汉中不久,关羽围曹仁于樊城,但孤军深入,致使荆州兵力空虚,东吴有机可乘夺荆州。

关羽失荆州,蜀汉不能同时进兵攻魏,在战略上显然失去了先机。

伟人在评价诸葛亮时分析道: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荆州集团势弱,此时的蜀汉必须联合刘璋旧部和益州本土势力,才能长治久安。

刘备临终嘱咐诸葛亮和李严共同辅政,就是要团结东州集团的势力。

刘禅也遵循刘备的遗愿,极力维持三个势力集团的平衡,稳定政权内部。

吴蜀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激化蜀汉内部矛盾,这让蜀汉政权具有不稳固性。

刘备在猇亭和夷陵大败,蜀汉内部人心不稳。

《华阳国志》载:“南中诸郡,并皆叛乱。”刘备败退永安后,汉嘉太守黄元就反叛了,待刘备去世,南中地区各郡都开始反叛。

这说明刘备建立的蜀汉内部新旧矛盾错综复杂,刘禅继位后任用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安抚之策得以平定。

在诸葛亮辅佐时,一直不肯放手让刘禅亲政,刘禅并没有掌握实权。

但年少的刘禅并未松懈,而是细心体悟治国之道,形成“平和”的执政风格。

亲政后,他审时度势从蜀汉实际出发,务实发展川蜀政权,使得原本最弱小的蜀汉政权得以延续。

四:结语

历史上的刘禅并非昏庸无为。

刘禅在位期间“平和”的治国施政风格,在权力掌握上,隐忍薄发,采用制衡手段让其皇位持续稳固。

在国家治理方面,刘禅柔而不弱,知人善任,与民休息,守护巴蜀之地。

在强敌战争方面,刘禅举国投降,打破政治界限,明哲保身,避免战争,为中国历史的统一进程发挥作用,历史应该给刘禅一个更加中肯的评价。

备注:本文为转载文章

标签: 刘禅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刘禅

    刘禅作了41年皇帝,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平庸之辈”或“绝非庸才”之类笼统的评价。显然,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刘禅应当得到更为全面、细致的评价。权力游戏:历史级 在权力这个事情上,刘禅可能是同时代君王中最优秀的一个。刘禅登基时,“以父事”诸葛亮,“政由

  • 董卓讨伐战—拖拖拉拉,各有打算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董卓

    董卓奉何进之命入京后,何进被宦官诛杀,正好迎来了势力洗牌的时候,董卓凭借自己强大的西凉骑兵迅速在洛阳站稳脚跟,兼并了并州丁原的部队,收服了吕布这位大将,之后又想废帝另立来增加自己的声望,中间反对的袁绍被迫离开洛阳,袁绍他不敢轻易动,其他反对的大臣就没这么幸运,于是陈留王刘协登基为帝,董卓势力进一步扩

  • 三国迷局:董卓究竟有多么残暴

    历史人物编辑:姜紫琪标签:董卓

    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势力在“角斗”中同归于尽,地方割据势力董卓依靠强兵强势入主洛阳,开启了他对东汉政府数十载的残暴统治。他的残暴统治“对象”遍及于皇室、群臣、老百姓、这些人在他专政,乱政下,苦不堪言。第一,对于群臣进行杀戮,镇压。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御史拢龙宗在拜见董卓的时候,没有把佩剑取下来

  • 汉末诛杀董卓的英雄王允,为何掌权没几天,就被董卓余党杀掉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琐窗标签:董卓

    东汉末期,由于朝政腐败,国家处于混乱不堪之中,汉灵帝死后,其长子汉少帝刘辩继位,由于皇帝年少,所以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开始争夺朝政大权。后来外戚大将军何进密诏地方军阀董卓进京,企图借助董卓之力帮助其对付十常侍,没想到董卓还路上时,他就被宦官们杀死了,结果董卓率军赶到后,立即控制了少帝刘辩和朝政大权。当

  • 董卓非常成功的两次瞒天过海

    历史人物编辑:时愿历史标签:董卓

    《三国演义》中董卓的形象,是一个满脸横肉,一身肥肉,无勇无谋的酒囊饭袋。他除了专横凶残,没有其他的本事,只所以能够把持朝政、飞扬跋扈,全都是依靠他的手下。其实不然,历史上的董卓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确切地说也是有勇有谋。董卓生于陇西临洮一户富豪人家,由于当时哪里属于汉朝的边远地区,临近西北少数民族

  • 董卓死后陵墓神奇地消失,他的葬地有两个,秘密藏着这样一件宝贝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董卓

    董卓属于东汉末年既得利益集团的头子,他不仅毒杀了不听话的少帝刘辩,还立汉献帝为“傀儡”皇帝。董卓不是没有军事和政治才华,只是他并无远大的理想,他只是想掌握皇帝,然后利用皇帝这笔稀缺资源,“挟天子以令诸侯”干敛财、得官、手握大权等等的坏事。董卓干的一些坏事,曹操也干过,但为何曹操却被称为政治家,而董卓

  • 董卓为何要招降吕布?不仅因为吕布骁勇,丁原在实力上碾压了董卓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董卓

    ◆文:刚子聊历史◆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前言导语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灵帝刘宏驾崩后,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而何进虽然掌天下权柄,却是个膏粱子弟,靠着妹妹何太后才上位成功,为了诛杀十常侍这帮宦官,他竟然轻易听信了袁绍的谄言,召外藩带兵进了京,最先赶

  • 丁原与董卓被吕布所杀,世人都说他无耻,但是这个人更无耻!

    历史人物编辑:记史惜今标签:董卓

    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虽然在征战时期的战略手段上,很多的计谋可以说是用尽心机,但是远远谈不上无耻。不过却有这样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加官进爵,为了利益可以说是最为无耻之人,这个人并非吕布,但是董卓和丁原的这两位历史枭雄的死都和他有关。下面由小编跟大家作一下具体缘由说明吧。这个人就是李肃了,他是一个在三国演

  • 林雪饰演200斤董卓,和5个美女拍亲密戏,心里想的却是吃葡萄?

    历史人物编辑:不该爱的人标签:董卓

    3月9日,在《真·三国无双》中扮演董卓的林雪在一次采访中发表了许多有趣的讲话,引发了网民们的热烈讨论。最有趣的是,当被问及这部电影与其他女演员之间的亲密戏时,林雪说,他和他的妾们躺在床上吃提子风花雪月,但是一个女演员自己吃了好提子,把坏的喂给了林雪。''林雪台说:''很难吃。''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

  • 董卓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是董卓开启了三国?

    历史人物编辑:DR科技标签:董卓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社会黑暗,百姓困苦,朝政腐败。在这样的黑政府之下,贪官虽多,英雄也不少。说到东汉末年,人们总是把这个时期和三国时期混为一谈。严格来说,东汉末年就是东汉末年;而三国时期是新时代新篇章的序幕,只是意义不同而已。那么东汉末章谁赢了呢?谁才是东汉末年真正的终结者?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东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