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说话春秋 访问量:2919 更新时间:2024/2/2 3:45:56

刘禅作了41年皇帝,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平庸之辈”或“绝非庸才”之类笼统的评价。

显然,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刘禅应当得到更为全面、细致的评价。

权力游戏:历史级

在权力这个事情上,刘禅可能是同时代君王中最优秀的一个。

刘禅登基时,“以父事”诸葛亮,“政由诸葛,祭则寡人”,一切由诸葛亮做主。

不过,234年,诸葛亮就去世了。

也就是说,在刘禅长达41年的帝王生涯中,诸葛亮只陪他走了12年,后面有接近30年是刘禅自己走的。

诸葛亮死后,刘禅一面让蒋琬“总理国事”,维系执政的平稳,另一面又不再设立丞相,开始逐渐收回权力。

一开始,蒋琬虽“总理国事”,但集中于汉中的蜀军主力由刘禅的舅舅,汉中都督吴懿统领。

此后,蒋琬进为大司马,录尚书事,而费祎也进为大将军,也录尚书事。虽然蒋琬在军政地位上都高于费祎,但是,由于费祎也既管军事,也能过问全部政事,所以,蒋琬、费祎二人算是权力交叉,相互制衡,又各有侧重。

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其政”,算是成功收回了大权。

而且,尤其难能可贵的事情是:三国之中,蜀汉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血腥宫廷内斗的国家。也就是说,在刘禅君臣的运作下,蜀汉的政局是最为稳定的。

而且,同样难得的是:蜀汉的派系斗争一直十分激烈。尤其到了后期,黄皓、姜维、诸葛瞻等人各自水火不容,但刘禅基本上能比较和平的“摆平”争执,并无需采取激烈的手段。

可以说,刘禅能够四平八稳,不动声色地掌控权利,并实现对权力的分配,就权力操控之术而言,刘禅胜过同时代的其他君主、权臣。

凝聚力:不合格

权力操控,刘禅是顶级的。

然而,一个“老板”,不仅是要让内部权力平衡,更要让内部真正的凝聚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战。

这,正是刘禅与英明之主的差距所在。

刘禅自摄政时期,尽管内部没有大的血腥内斗,但内部也一直不能凝聚到一起。

费祎时期,姜维与费祎的关系就很紧张,甚至有人说费祎就是姜维派人刺杀的。

姜维北伐时期,军队的团结更是大问题。

段谷之役,姜维约汉中都督胡济会师作战,但胡济按兵不动。结果,战后,姜维降职。胡济反而得到了提拔···

此后。诸葛瞻与黄皓不和,却又与黄皓一起上奏,请求撤掉姜维的大将军之职,而姜维也提出要杀黄皓。

最后,姜维为避祸,远避沓中,这是后来蜀亡国的重要军事原因···

除此之外,一些益州本地派,先是唱衰北伐,后又高唱“亡国论”···

总之,刘禅能够凭借高超的手腕实现制衡,但却根本没有才情凝聚人心。

治理之能:合格

影视剧演到刘禅时,一般都有刘禅在后宫流连忘返的镜头。

实际上,在私生活方面,无论是后宫规模,还是宫阙基建,刘禅都是相对克制的一个。甚至可以说,在三国时期掌握实权的皇帝中,可能只有他父亲刘备比他表现好一些。

对于刘禅时期蜀国的经济情况,人们最喜欢引用的是东吴使者的评价:民有菜色。

所谓“民有菜色”,其实也就是营养不良,这在古代并不算特别糟糕。史书对曹睿、孙权、孙皓等人治下百姓生活的描写,是更加不堪的。

而且,费祎“家不积财”,姜维“家无余资”,蜀汉统治集团一直没有大的贪腐问题,保持了相对廉洁、清明。

据《中国人口史》统计,三国时期,蜀国爆发的农民起义的数量只有魏、吴的1/8,是其中最少的(即便将疆域、人口等不同因素考虑在内,蜀汉的比例也依然是最低的)。

东晋时,人们在益州发现,人们还是敬仰、祭拜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这也正说明:蜀汉的统治一直是比较得人心的。

在蜀汉频繁北伐,甚至透支国力的情况下,能做到这样,确实是十分难得的。

可以说,换一个时代,刘禅不失了合格的守成之主。

富国强兵之能:不合格

然而,刘禅所处的时代,是乱世。

这个情况下,治理政治,仅仅“清平”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富国强兵”。

这一点,刘禅的答卷是灾难性的。

蜀汉灭亡时候,蜀汉有:户28万,口94万,甲士10.2万,吏4万,米40余万斛,金银各二千金,锦旗彩绢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自221年(刘禅登基前一年)到262年(蜀灭亡前一年),魏国由103万户增长到144.5万户,吴国由47.8万户增长到52.3万户,而蜀国则一直保持在20来万户,甚至人口数还出现了减少(221年人口估计为132万,262年人口味94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史》)

至于财政方面,国库余的金银錦绢等物,还不够当初刘备入益州时赏赐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四人的(每人黄金500斤,白银千斤,钱5000万,锦千匹)···

而参考邓艾当初在淮南屯田的估算,40万斛粮食,尚不够10万之兵一个之食!

可以说,刘禅不但没有实现富国强兵,还把国家带到了真正的山穷水尽。

进取心:强烈

又有许多影视剧,将刘禅描写为一个不思进取的家伙。

其实,刘禅的进取心,是同时代出类拔萃者!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北伐暂时陷入低潮。除了一直反对北伐的益州派,就是蒋琬、费祎这样的人,也都普遍对北伐持消极态度:诸葛亮主持北伐都不能成功,我们又能有什么机会呢?

然而,刘禅一直是北伐态度比较坚决的一个。

238年,司马懿进攻辽东。

刘禅下诏,让蒋琬立刻到辽东,并提出:现在魏明帝凶狠骄横,辽东人民反抗,这是天赐良机。您立刻整军备战,准备与东吴联合行动!

我们知道,辽东公孙渊造反时,是向东吴求救了的。所以,东吴是应邀入援,而蜀国则是真正的积极进取!

当然,后来,司马懿去百日、战百日、归百日,休整六十日,一年解决战斗,吴蜀都没有机会了。

此后,费祎时期,屡屡限制姜维,使姜维北伐兵力常常不满万。

费祎死后,姜维北伐的规模开始越来越大。

后人都说是姜维北伐,无论认为他是穷兵黩武还是雄心壮志,都把账算在姜维头上。

其实,当时,满朝大多反对北伐,甚至连张翼、廖化这样的武将都反对北伐了。如果不是已经“自摄其政”的后主全力支持,姜维又如何能“穷兵黩武”呢?

总之,刘禅本人,是绝对的“鹰派”!他的进取心是不应被忽视的。

逆境能力:不合格

然而,刘禅却缺乏英主百折不挠的斗志。

邓艾兵临城下时,蜀汉仍有一战之力。

当年,刘备攻成都,刘璋尚能坚持数月,足见其城池之坚。

何况,邓艾兵将虽精,但小道偷渡而来,兵力不足,补给困难,且显然不可能携带足够的攻城器械。

尽管近卫部队已经随诸葛瞻在绵竹报销,但刘禅如果发动民众登城抵抗,邓艾是没有机会短时间攻下的。

此时,姜维所率领的蜀军主力尚完好,而霍弋在南中的军力也有一定的部队。

何况,蜀中大部分地区仍为蜀汉所有,仍可以紧急征发,而东吴的援军已经派出。

即便成都不守,也可南撤至江州,重新组织抵抗,江州等地有兵有粮有回旋余地,事情尚有可谓,军事无必败之理。

可以说,到此时,虽然即便抵抗,也有不小的概率最终失败,但如果刘禅有其父百折不挠的斗志,蜀汉尚未到必然灭亡的地步。

只是···刘禅君臣满朝为邓艾的突然出现所吓到,举国不战而降!

军事指导:中等

刘禅没有很多军事斗争的经验,军事,大多委托于诸葛亮、姜维等人办理。

不过,作为天子,刘禅还是有几次干预了军事行动,并从中展现(暴露)自己的水平。

1、比蒋琬靠谱。

蒋琬曾提出过一个大胆的想法:诸葛亮数次北伐,都因秦岭难行,粮草困难而失败,不如改变进军路线,沿沔水而下,取魏兴、上庸等郡。

显然,这是一个愚蠢的想法。

汉中至上庸之路,水流湍急,“还路甚难”,一旦不利,有覆灭之危,可谓是孤注一掷。

当年魏延“子午谷奇谋”,也是孤注一掷,但是,如果成功,能取长安,“异道会于潼关”,属于“高风险,高回报”。

而蒋琬的这个孤注一掷,也就是夺取贫瘠的东三郡,最多也就是威胁襄阳,风险与收益完全不成比例,属于“高风险,低回报”。

所以,姜维、费祎等人都觉得十分不靠谱。

刘禅没有蒋琬那么二,紧急叫停,才避免了一次军事灾难。

由此来看,刘禅的军事眼光,比蒋琬还是靠谱一些。

2、严重失误。

262年夏,司马昭决心灭蜀,让钟会在关中治兵。

姜维意识到危险,上表后主,建议增派张翼加强阳安关关口,廖化加强阴平桥头,以确保对汉中之封闭及确保姜维回援汉中之路的安全。

然而,刘禅听信黄皓的鬼话,以为敌人终归不会来攻,遂扣住此事。

结果,魏攻汉中时,诸葛绪控制阴平桥头,迟滞姜维回援,而阳安关守将降敌,导致汉中丢失!

如果刘禅采纳姜维之计,纵然不能“聚谷敛兵”,大败魏军,汉中也不会丢失如此之快!后来致命的阴平也未必会暴露于敌!

不久,姜维在剑阁挡住钟会,战局陷入僵持。

然而,远在南中的霍弋认识到蜀汉的形势仍然很危险。因此,提出要率军回援成都。

刘禅却表示成都很安全,拒绝了霍弋的建议。

如果刘禅意识到危险,采纳霍弋的建议,后来又何至于匆匆忙忙让未经战阵的诸葛瞻等人去与邓艾扳手腕呢?

蜀汉在亡国之战中的失败,人们多责备姜维“聚谷敛兵”的冒险,或责备黄皓弄事,其实···此时蜀汉的最高统帅正是已经收回大权的刘禅,而刘禅在战争指导能力上的失误,才是蜀汉此战失败的关键!

总体来说,刘禅的战争指导能力,中规中矩,不像后世唐玄宗那么奇葩,但也谈不上什么见数。

如果遇到一般的对手,可能刘禅还能支撑一阵,但与对面的司马昭相比,确实差距不可以道理计。

情商:超级

个人以为,刘禅的情商,不在乃父之下,即便在历代帝王中,也是佼佼者。

3件事,展现出刘禅出众的情商。

1、劝阻蒋琬。

前面提到,蒋琬有一个靠谱的军事计划。

如果采纳蒋琬的计划,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如果强制阻止蒋琬,又会削弱蒋琬这个首辅之臣的威望。

刘禅没有以下诏的方式要求蒋琬退兵,更没有直接和蒋琬讲道理,而是让费祎、姜维前去,私下以商议的方式阻止。

最后,以蒋琬自己上书调整计划而结束。如此,蒋琬的错误计划不再实施,而蒋琬的面子也保住了,君臣相得。

2、安定夏侯霸。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

司马家掌权后,与曹爽关系紧密的夏侯霸害怕被牵连,逃到了蜀国。

夏侯渊与蜀汉的关系是极味微妙的:夏侯渊的女儿,当年被张飞所掠,做了张飞的妻子,他们生下的女儿后来作了刘禅的皇后;同时,夏侯渊本人,却是在于刘备军的交战中被杀的。

刘禅见到夏侯霸,只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您的父亲当年与我们交战,是死于乱军之中,不是我先人所杀(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但夏侯渊之死并非我们之间的私仇)!

随即,刘禅指着自己的儿子说:你看,这可是你们夏侯家的外甥呀!

可以想象,短短几句话,足以使夏侯霸安心,甚至可能还会使夏侯霸心中有一股暖流。

3、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进一步展现了刘禅情商上的过人之处。

司马昭,疑心很重的人。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的心腹钟会作乱,绝对使司马昭不再敢信任任何人;而姜维企图复蜀的未遂谋划,则更会加重司马昭对刘禅的疑虑。

因此,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蜀,实际上绝不是一句“亲切慰问”,而是杀气腾腾。

第一次问时,刘禅以“此间乐,不思蜀”作答。

人在屋檐下,韬晦之策并不稀奇,并不能完全打消司马昭的疑虑。

于是,不久,司马昭又第二次来“关心”。

此次,刘禅的表演,彻底打消了司马昭的疑心。

刘禅先是以“拙劣表演”的样子(用词完全是学者郤正的风格),表达了自己思念蜀地。

司马昭一眼看出是郤正的风格,遂问:是不是郤正教你说的?

刘禅做惊奇的样子回答:正是他教我的!

显然,刘禅的表演,就像一个扶不上墙,老实巴交的烂泥。

如此,刘禅得以打消司马昭的疑心,安享晚年。

“乐不思蜀”,被后人认为是刘禅“扶不起”的典型事例。

其实,“扶不起”,正是刘禅必须传达给司马昭的信号!

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刘禅一家性命!

刘禅此举,正是其高情商的表现。

总之,刘禅的情商,绝对是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

诸葛亮曾经评价刘禅“智量甚大”。

当时,诸葛亮是在与友人的信中做出这些称赞的。而当时的诸葛亮,也并没有奉承刘禅的必要。

回顾刘禅的表现,在个人情商、权力关系把握、维系稳定方面,刘禅“智量”确实“甚大”。

而如果是诸葛亮辅政的话,刘禅能够在上述方面做到“甚大”,其实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只是,刘禅在富国强兵、凝聚人心、百折不挠、战争指导方面,确实没有过人之处,如果没有杰出人才补上这些短板,刘禅是无法领导弱小的蜀汉坚持下去的。

若是太平岁月,刘禅或许是不错的守成之主。

但生逢三国时期,刘禅成为亡国之君,并不冤。

标签: 刘禅

更多文章

  • 董卓讨伐战—拖拖拉拉,各有打算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董卓

    董卓奉何进之命入京后,何进被宦官诛杀,正好迎来了势力洗牌的时候,董卓凭借自己强大的西凉骑兵迅速在洛阳站稳脚跟,兼并了并州丁原的部队,收服了吕布这位大将,之后又想废帝另立来增加自己的声望,中间反对的袁绍被迫离开洛阳,袁绍他不敢轻易动,其他反对的大臣就没这么幸运,于是陈留王刘协登基为帝,董卓势力进一步扩

  • 三国迷局:董卓究竟有多么残暴

    历史人物编辑:姜紫琪标签:董卓

    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势力在“角斗”中同归于尽,地方割据势力董卓依靠强兵强势入主洛阳,开启了他对东汉政府数十载的残暴统治。他的残暴统治“对象”遍及于皇室、群臣、老百姓、这些人在他专政,乱政下,苦不堪言。第一,对于群臣进行杀戮,镇压。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御史拢龙宗在拜见董卓的时候,没有把佩剑取下来

  • 汉末诛杀董卓的英雄王允,为何掌权没几天,就被董卓余党杀掉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琐窗标签:董卓

    东汉末期,由于朝政腐败,国家处于混乱不堪之中,汉灵帝死后,其长子汉少帝刘辩继位,由于皇帝年少,所以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开始争夺朝政大权。后来外戚大将军何进密诏地方军阀董卓进京,企图借助董卓之力帮助其对付十常侍,没想到董卓还路上时,他就被宦官们杀死了,结果董卓率军赶到后,立即控制了少帝刘辩和朝政大权。当

  • 董卓非常成功的两次瞒天过海

    历史人物编辑:时愿历史标签:董卓

    《三国演义》中董卓的形象,是一个满脸横肉,一身肥肉,无勇无谋的酒囊饭袋。他除了专横凶残,没有其他的本事,只所以能够把持朝政、飞扬跋扈,全都是依靠他的手下。其实不然,历史上的董卓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确切地说也是有勇有谋。董卓生于陇西临洮一户富豪人家,由于当时哪里属于汉朝的边远地区,临近西北少数民族

  • 董卓死后陵墓神奇地消失,他的葬地有两个,秘密藏着这样一件宝贝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董卓

    董卓属于东汉末年既得利益集团的头子,他不仅毒杀了不听话的少帝刘辩,还立汉献帝为“傀儡”皇帝。董卓不是没有军事和政治才华,只是他并无远大的理想,他只是想掌握皇帝,然后利用皇帝这笔稀缺资源,“挟天子以令诸侯”干敛财、得官、手握大权等等的坏事。董卓干的一些坏事,曹操也干过,但为何曹操却被称为政治家,而董卓

  • 董卓为何要招降吕布?不仅因为吕布骁勇,丁原在实力上碾压了董卓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董卓

    ◆文:刚子聊历史◆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前言导语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灵帝刘宏驾崩后,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而何进虽然掌天下权柄,却是个膏粱子弟,靠着妹妹何太后才上位成功,为了诛杀十常侍这帮宦官,他竟然轻易听信了袁绍的谄言,召外藩带兵进了京,最先赶

  • 丁原与董卓被吕布所杀,世人都说他无耻,但是这个人更无耻!

    历史人物编辑:记史惜今标签:董卓

    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虽然在征战时期的战略手段上,很多的计谋可以说是用尽心机,但是远远谈不上无耻。不过却有这样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加官进爵,为了利益可以说是最为无耻之人,这个人并非吕布,但是董卓和丁原的这两位历史枭雄的死都和他有关。下面由小编跟大家作一下具体缘由说明吧。这个人就是李肃了,他是一个在三国演

  • 林雪饰演200斤董卓,和5个美女拍亲密戏,心里想的却是吃葡萄?

    历史人物编辑:不该爱的人标签:董卓

    3月9日,在《真·三国无双》中扮演董卓的林雪在一次采访中发表了许多有趣的讲话,引发了网民们的热烈讨论。最有趣的是,当被问及这部电影与其他女演员之间的亲密戏时,林雪说,他和他的妾们躺在床上吃提子风花雪月,但是一个女演员自己吃了好提子,把坏的喂给了林雪。''林雪台说:''很难吃。''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

  • 董卓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是董卓开启了三国?

    历史人物编辑:DR科技标签:董卓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社会黑暗,百姓困苦,朝政腐败。在这样的黑政府之下,贪官虽多,英雄也不少。说到东汉末年,人们总是把这个时期和三国时期混为一谈。严格来说,东汉末年就是东汉末年;而三国时期是新时代新篇章的序幕,只是意义不同而已。那么东汉末章谁赢了呢?谁才是东汉末年真正的终结者?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东汉时期

  • 吕布杀死董卓后,王允为何不招降董卓旧部?要如何做才能中兴大汉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标签:董卓

    东汉真正的乱局是从大将军何进被杀后开始的,因为听从袁绍的建议,何进一心打击宦官,不惜把宦官逼上绝路,结果因为大意,何进反而被宦官所杀,何进一死,朝廷群龙无首,袁绍、袁术兄弟趁机率军诛杀所有宦官,东汉历史上称雄政坛一百多年的宦官势力被消灭。何进之死引发了乱局,也带来了更大的威胁,这就是地方军阀凭借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