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操的实力一开始是相对弱小的,其之所以能一步一步地强大起来,离不开挟天子以令诸侯确立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袁绍的手下也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张。比如沮授这位谋士,就劝说袁绍迎奉汉献帝,这样能够号令天下。但是,袁绍却没有同意,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在东汉末年,袁绍不仅在实力上更加强大,而且在地理位置上也更加靠近汉献帝,也即袁绍本来有机会在曹操之前就迎接汉献帝的。当然,袁绍错失良机,而曹操则是果断出手。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就第一点来说,这是因为即便有了汉献帝,也不能号令天下诸侯。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汉献帝,并迁都许昌。不过,自此之后,不管是袁术、袁绍、吕布等诸侯,还是刘备、孙权、刘表等人,都没有听命于曹操。比如在公元198年,围绕着徐州之地,曹操和吕布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较量。等到消灭吕布后,曹操又着手对抗袁术、袁绍等诸侯。在这一过程中,汉献帝其实没有起到什么直接的作用。
而更早之前,董卓挟持汉献帝的时候,袁绍也没有拿对方的命令当回事,甚至率领关东诸侯讨伐对方。至于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等人也没有因为汉献帝的存在,从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袁绍看来,迎奉汉献帝的收益是有限的。
二
那么,既然不能让诸侯听命于自己,曹操干嘛还要迎接刘协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打出东汉朝廷的旗号后,曹操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也即在当时的世家大族中,不少还是倾向于尊奉汉室的。毕竟汉朝数百年的余威尚存,而曹操迎接汉献帝后,不少士族和谋士都愿意为曹操效力了。
比如经过荀彧推荐,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转投到曹操麾下,至于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等人,也在不久之后返归许昌。在这些人才的辅佐下,曹操最终击败了各路诸侯,平定了北方中原地区。当然,人才的归附也不仅仅是因为汉献帝,众所周知,曹操求贤若渴,对于人才不拘一格的任用,这也是其能够发挥人才潜力和作用的重要原因。
就第二点来说,袁绍之所以拒绝迎接汉献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袁绍本来就拥有众多士族的支持,手下的谋士和武将更是人才济济。相对于曹操,袁绍出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因为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袁绍起兵之后,立即获得了众多士族和豪杰的跟随。
在谋士上,袁绍麾下拥有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田丰、沮授等一流人才,在武将上,袁绍也有张郃、高览、颜良、文丑为代表的河北四庭柱。由此,对于袁绍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价值和作用是相对较低的。也即在曹操苦苦寻求人才的时候,袁绍集团可谓是人才济济,乃至于是人才过剩了。
三
最后,就第三点来说,则是因为迎奉汉献帝是有利有弊的。就弊端来说,则是汉献帝到来后,自己的手下可能有所分化,一部分人会去拥立汉献帝。而这,无疑会直接削弱自身的实力。对于曹操来说,在取代汉朝的过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弊端日益凸显,成为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的原因之一。
比如在曹操进位魏公的时候,心怀汉室的荀彧就表达了反对意见。再比如公元218年,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等人就起兵造反,试图帮助汉献帝夺回大权。至于让大家更加熟悉的衣带诏,更是让曹操不得不痛下杀手。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袁绍的兄弟袁术,在东汉末年选择自立为帝。虽然袁绍没有称帝,但是,他也不会甘愿将自己打下的江山送给汉献帝。而在董卓挟持汉献帝的时候,袁绍曾打算拥护幽州牧刘虞为皇帝,以此对抗董卓。在袁绍看来,自己打算拥立其他汉室后裔的行为,也会削弱自己迎奉汉献帝的效果和意义。
总的来说,正是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袁绍在手下谋士提出迎接刘协的主张后,始终没有采纳。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时缺乏士族和豪杰支持的曹操,则是主动迎奉汉献帝并迁都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