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绍取冀州,空手套白狼的经典案例(袁绍具不具备名将的水准?)

袁绍取冀州,空手套白狼的经典案例(袁绍具不具备名将的水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石庆松 访问量:2975 更新时间:2024/4/27 22:56:49

袁绍逃出洛阳后,董卓下令通缉,袁绍留在都城的内应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劝董卓说:“袁氏四代广布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绍招集豪杰,拉起队伍,群雄都会乘势而起,那时,关东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得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给他一个郡守当当,那么,他庆幸免罪,也就不会招惹事端了。”

于是,董卓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

同时外放了一大批士族集团去关东任职。

有名气的比如说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等,其中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剌史,张咨为南阳太守,孔伷为豫州剌史(董卓本想通过利益交换得到士大夫集团的支持,可笑的是这帮人后来都成了反董联军。)

关东士族集团一拿到军权后,马上就开始和董卓干起来(这是董卓的致命失误,随后乱世正式开了)

东郡太守桥瑁第一个竖起了大旗,诈称京师三公发信给各州郡,陈述董卓的恶行,号召各地举兵讨董。(废除五铢钱,私铸小钱,大搞通货膨胀;嗜杀成性,冤杀了大量的无辜官员百姓;废立皇帝,还把少帝给杀了)

人心尽失,何人愿系之?

随着声势浩大的反董行动,乱世的帷幕被正式拉开。

自兖州地区首倡义兵后,各州大佬纷纷响应,集合了十二路兵马共讨董卓

1、州长级别: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

2、太守级别:勃海太守袁绍、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东郡太守桥瑁、长沙太守孙坚,后将军袁术。

由于袁绍四世三公的名气,众人公推袁绍为关东联军的盟主。

其中实力最强的冀州牧韩馥却怀有异心,他本是袁家故吏,却派遣几个郡从事驻勃海郡监视,限制袁绍的行动。

后来迫于形势,韩馥最终支持讨董,但是只出粮,不出兵,还动不动就减扣军粮。(在皇权式微的情况下,各家其实都心怀鬼胎,想着浑水摸鱼)

联军声势巨大,整个关东地区基本都“叛乱”了,其中河内太守王匡更是直接威胁到洛阳的安全(王匡还是董卓为了示好才得到河内太守的位置,那么关键的位置居然给了外人,董卓被士大夫洗脑的很成功。此外值得一说的是王匡是兖州泰山郡人,何进曾命令他返回家乡兖州泰山郡征兵,这可是当时天下的五大强兵之一)

黄巾余党郭太等人同时在并州西河白波谷起事(并州的政府军都被丁原带到了洛阳导致并州空虚)白波军不仅壮大到十多万人甚至攻破河东郡,董卓派女婿牛辅讨伐,发现打不动,白波军的兵峰离洛阳近在咫尺了。

内有奸贼,外有乱兵,董卓起了迁都之心,打算避开联军的风头去长安。

在迁都长安前,董卓以天子的名义将关中手握重兵的左将军皇甫嵩和长安的京兆尹盖勋征入洛阳。皇甫嵩到任后,董卓因为旧怨,便指使他人陷害其入狱,欲致其于死地;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与董卓关系不错,于是亲自求见董卓,责以大义,又叩头落泪替父求情,董卓这才答应释放皇甫嵩任命他为议郎。(皇甫嵩真是伟丈夫,明知去洛阳会有风险,依然无所畏惧,刘家养士百年,哪怕皇权式微,仍有大量忠于汉室的臣子)

190年2月,朝廷正式开始迁都。

董卓本人留守洛阳对抗关东联军,派出部将强行逼着数百万洛阳百姓移民关中,然后一把大火将洛阳夷为平地,两百里内,房屋尽毁,鸡犬不留。沿途道路变成了人间炼狱,大量的百姓被饿死,踩死,尸体堆满道路。(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到了长安后,董卓为了泄愤命长安朝廷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袁术同母兄)及其家五十余口全部灭门。(这是袁绍后来失败的一个间接原因,家族的大量优秀人才都被灭光了)

消息传到联军后,袁绍悲愤不已,双方正式开打。

关东联军分为四个方向:

冀州方向:冀州牧韩馥屯邺县,袁绍和王匡屯河内郡。

酸枣方向:兖州刺史刘岱、陈留郡太守张邈、广陵郡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曹操

豫州方向: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郡。

南阳方向:后将军袁术、孙坚屯南阳郡鲁阳县。

自北向南形成一线,对洛阳构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包围圈。

董卓也分兵三路进行布防

北路以牛辅为主将,对抗河东郡、河内郡的联军以及白波军;

中路以徐荣为主将,对抗酸枣方面的关东联军;

南路以胡轸为主将,吕布、华雄辅助,对抗鲁阳的袁术和孙坚。

袁绍令王匡在平阴渡口过黄河,牛辅坚守南岸的同时,暗中派出精锐部队从另一个渡口小平津渡过黄河,绕到王匡背后,抄了联军的后路。这一仗王匡所部损失惨重,只得退回怀县与袁绍会合,不再出战。(这是袁绍的第一仗,以惨败告终,名将都是需要经历战火才能成长起来)

袁绍的惨败让中路的联军惊恐不已,原以为振臂一呼,就能轻易打倒董卓,交手后才发现凉州军果然强悍无匹。酸枣方向的联军顿时吓得不敢动弹(虽然有共同的敌人,但是大家内心里都想让别人去打头阵,打赢了跟着上去蹿两脚,形势不利则龟缩不动,谁都不愿意早早就把本钱拼没了)

唯一有出兵意愿的曹操也在汴水被徐荣大败。

曹操本人中箭,马重伤,靠曹洪让马才死命保其逃脱。

汴水大战,曹操损失惨重,主力基本报销。

回至酸枣,十数万联军照样喝酒吃肉,没人提去讨伐董卓的事。

这让曹操彻底寒了心,曾经的曹操,硬扛宦官、讨伐黄巾、打击腐败,现在士大夫集团说要打董卓,他也加入义兵豁出命去讨伐,年轻时候的曹操是一心一意心要当大汉忠臣的。

但是汴水惨败成了曹操人生重要的分水岭,他慢慢的完成了心理蜕变,他要当乱世最强的人。

中路、北路惨败后,唯有南路的孙坚打出了成绩。

孙坚先败胡轸和吕布。(胡轸跟吕布,一个凉州武威人,一个并州九原人,分属两个集团。董卓的嫡系是凉州军,并州军是为了对抗董卓以利诱之,自然并州军的待遇没有凉州军高,两军之间一直存有间隙。)

董卓亲自引兵与孙坚交战,结果再次遭到孙坚重创,他留下吕布阻击(看出并州军的地位了吧),自己转守渑池和陕城。

孙坚趁胜攻打洛阳,由洛阳南门之一的宣阳门攻入城中,吕布率军退往关中。

随着孙坚赶跑董卓,关东群雄互相撕破脸的暴力混战正式开始。

混战真正开打的时候,很多小军阀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规划(曹操的很多战略都是荀彧给出的)

但是熟悉历史的袁绍早就明确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冀州(他

要做第二个刘秀,当初离开洛阳的时候,就是直接逃奔冀州地界上来了,没有像袁术那样跑回了老家汝南郡)

但是袁家之前的故吏韩馥已经在冀州掌权一年多,有了一定的势力。

文: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

武:

麴义

韩馥对袁绍一直是很防备的,(馥意犹深疑于绍,每贬节军粮,欲使离散)

袁绍要吞下冀州难度其实很大,但袁绍居然兵不血刃,就轻松拿下冀州。

他是怎么做到的?

来看下袁绍精妙的连环计

1、等待时机

袁绍并没有立刻和

韩馥翻脸,而是静待时机。韩馥的大将麴义骄傲放纵,不把韩馥放在眼里(麴义是凉州西平郡人,久在凉州征战,精通战法)

后来更是公然反叛,还击败了韩馥的讨伐军。

袁绍趁机派使者与麴义结交。

2、结交盟友

在联络麴义的同时袁绍又给幽州的公孙瓒写信,相约共取冀州。

公孙瓒得信后发兵,南袭冀州。韩馥再败,面对南北夹击之势,韩馥感到了巨大的危机感。

3、攻心为上

这个时候,袁绍安排的说客高干、荀谌不失时机地到了邺城。(高干是袁绍外甥,荀谌与韩馥的关系不错

他们对韩馥说:“公孙瓒乘胜南下,诸郡望风而降;袁车骑也领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图难以预料,我们私下都很为将军担忧。”

上来先是一顿恐吓。

韩馥一听,急切地问:“既然如此,那怎么办呢?”

荀谌不正面回答,反而问了

韩馥几个问题

依将军估计,在对人宽厚仁爱方面,您比袁绍怎样?

临危决策,智勇过人方面,您比袁氏怎么样?

在累世广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处方面,您比袁氏又当如何呢?

韩馥摇摇头:“不如。”

自信心被彻底摧垮。

荀谌这才说:“公孙瓒率领燕、代精锐之众,兵锋不可抵挡;袁氏是一时的英杰,哪能久居将军之下。冀州是国家赖以生存的重地。如果袁氏、公孙瓒合力,与将军交兵城下,将军危亡即在旋踵之间。袁氏是将军的旧交,而且结为同盟,如今之计,不如把冀州让给袁氏。袁氏得到冀州以后,他一定会厚待将军。公孙瓒也就不能和他抗争。那时,将军不但能获得让贤的美名,而且您还会比泰山更加安稳。希望将军不必疑惑!”

韩馥在内心煎熬后同意了。

他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全都在劝他:“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不知为啥要把冀州让给袁绍!”

韩馥内心当然不舍得让,他被迫交出冀州有三点原因

1、韩馥掌控冀州的时间还不长,手里的嫡系力量不够强大。

2、在南北夹击的情况下, 韩馥自持无力对抗这两大枭雄。

3、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韩馥坦诚:我本就是袁氏故吏,而且才干确实不如袁绍,这种让贤的高风亮节自古都是佳话(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招牌开始不断放出光芒,袁家的声望、底蕴、能量在当时没有一个世族大家可以单独对抗!

交代下韩馥的结局:袁绍手下有一名都官从事朱汉,曾经遭到韩馥的冷遇,一直耿耿于怀。韩馥失去大权后,朱汉借故派兵包围了韩馥的住所,手持利刃,破门而入。虽然事后袁绍杀掉了朱汉,但恐惧的韩馥还是离开了冀州去投奔张邈。有一天,在张邈府上,韩馥见袁绍派来一个使者,使者对张邈附耳低语。韩馥心中惊恐,于是借口上厕所,用书刀自杀。

袁绍领冀州牧后,与冀州本地豪族代表沮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沮授原任韩馥别驾,颇有谋略,袁绍使居原职)

沮授给袁绍贡献了河北版本的隆中对:

“将军年少入朝,就扬名海内。废立之际,能发扬忠义;单骑出走,使董卓惊恐。渡河北上,则渤海从命;拥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众。威声越过河朔,名望重于天下!如今将军如首先兴军东讨,可以定青州黄巾;还讨黑山,可以消灭张燕。然后回师北征,平公孙瓒;震慑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拥有黄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揽英雄之才,集合百万大军,迎皇上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阳。以此号令天下,诛讨未服,谁抵御得了?”

简单的说就是分两步走:

第一,拿下整个黄河以北。(

冀州的人口和兵源都是天下第一,中原核心区域在黄巾大乱后十分残破,关中经过三次羌乱人口基数也大幅下降,曾经人口最稠密、土地最丰饶的两大地区也无法抗衡河北)

第二,迎回天子,随后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讨伐各地的军阀。

沮授可以说是袁绍阵营中十分厉害的一位战略家,他帮袁绍早早的就规划了一套最优的战略规划。

袁绍听了,十分赞同(此吾心也)

但是沮授这时候并没有识别出袁绍的真正意图(架空汉室,独掌大权)。

沮授是怎么称赞袁绍的呢?

“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

袁绍那可是汉室的大忠臣啊!

在当时,汉末世族名门的主流共识是“拥汉匡复、重铸太平”。

几个顶级家族如颍川荀氏、弘农杨氏、都十分认可和支持汉室正统。任何公然违背这一主流共识的势力集团都会被天下各方群起而攻之,比如公然废立皇帝的董卓,后来擅自称帝的袁术。

鉴于此,袁绍也一直对外遮遮掩掩,后来还接受了献帝所赐的“大将军”封号,就是想团结思想,笼络住自己手下的这帮士族。

当然袁绍也在不停试探

自己部下的反应,他曾指使自己的主簿耿苞放出“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的风声,结果竟是“议者咸以(耿)苞为妖妄宜诛”!逼得袁绍不得不当众斩杀耿苞来自证清白。

袁绍虽然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冀州,帐下还招纳了田丰、审配、许攸、逢纪、荀谌等谋略超群的人才。

但冀州四周劲敌环伺,北面有公孙瓒,南面有袁术,这是袁绍要面对的两个劲敌。

袁术为什么会与袁绍为敌呢?

这就和古人的观念有关了,袁绍的母亲仅是个婢女,所以袁绍在家中的地位很低微,袁术一向瞧不起哥哥,对外尽然称呼袁绍为奴(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

袁绍后来地位上升是因为过继给了袁术的伯父袁成,成为了袁成这一支的掌门人。

两人的政治理念也不同,袁绍虽然有取代汉室的想法,但是袁绍治理下的河北地区百姓素来被施以德政(袁绍去世时,他治下的百姓如丧至亲)而袁术则是

世家公子的做派,淮南百姓因为袁术的奢靡生活和昏庸统治,被搞得民不聊生。

在洛阳有长辈弹压,两人尚可合作,等出镇地方后,两人开始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矛盾渐渐升级。

这是袁绍失败的又一大主因,作为当时最强的两股势力,

两兄弟如果能精诚携手,公孙瓒、陶谦可以轻松平定,那曹操即使再有想法,又能起多大的风浪?

关中拿下后,西凉、益州、荆州则可以传檄而定,天下就是袁家说了算,汝南袁氏将成为东汉实际的统治者。

二人分裂的导火线是偷袭豫州事件。

初平二年(191年)冬,

袁绍借机会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派兵袭取了孙坚的地盘。

袁术之前已经任命孙坚为豫州刺史(滥杀领导、暴揍吕布、三国初期最勇猛、最具杀戮之气的男人是谁?),此时的孙坚还在洛阳前线和董卓鏖战,袁绍此举彻底激怒了袁术,二袁正式决裂!

袁术派遣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协助孙坚回救阳城,公孙越在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身亡。当时,正在青州镇压黄巾军的公孙瓒怒不可遏地说:“我弟弟的死是袁绍惹出来的。”于是举兵攻打袁绍。(

急于脱离幽州牧刘虞控制的公孙瓒真正的目的是取整个冀州,正好被他找到了开战的借口)

公孙瓒攻势凌厉,威震河北,一时间,冀州郡县纷纷望风归降。(

公孙瓒曾经屠戮过青州北上的三十万黄巾军,当时在冀州造成了极其轰动的影响)

袁绍大惊,为了取悦公孙瓒,缓和局势,

他把自己所佩带的勃海太守印绶授予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渤海郡是人口百万的冀州第一大郡),以求和解。

但公孙范一到勃海,立即倒戈,袁绍的形势一度非常危急。

看看袁绍的周围态势:

常山赵子龙就被推举带着本郡兵马投奔了公孙瓒。

刘备也投靠公孙瓒了,公孙瓒派他与田楷夺取青州,刘备凭此战功被任命为平原国相(皇叔开始崭露头角)。

黑山军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也开始攻略魏郡、东郡。

南单于于夫罗本来跟袁绍是友军,此时也叛变袁绍,自黄河顺流而下屯于黎阳

自家兄弟袁术早就闹翻脸了,不从后方偷袭已经不错了。

黄河对岸的兖州,刺史刘岱还在观望,逼的袁绍为了安抚刘岱,把妻子儿女都送过去当人质。

袁绍此时唯一的铁杆盟友就是后来和他决战官渡的曹操(历史就是怎么有趣)

跟袁绍生死与共的曹操自河内挥师入东郡,击破黑山军白绕于濮阳,和黑山军及南单于于夫罗对峙,帮助袁绍稳住了后防。

但是整个冀州已经完全倒向公孙瓒,公孙瓒开始自行任命部将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并更换了各郡、县的长官。

要扭转局面,只能去硬碰硬打掉此时战力爆表的幽州突骑。

191年年底,袁绍和公孙瓒双方的大军会战于界桥南二十里(邢台威县东),三国的第一场大战,界桥之战,正式打响!

先看下战前的双方实力:

公孙瓒军出战四万,中军是三万人的步兵方阵,左右两翼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特种兵为中坚(万人骑兵队在当时是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当年光武开国上谷渔阳各出了三千突骑就横扫整个河北了,吕布后来也是靠着骑兵与曹操周旋良久一度打的曹操十分狼狈)

介绍一下啥是白马义从。最开始的白马义从是公孙瓒的特种兵数十人,这些人射术高超、全都骑白马。后来公孙瓒在这个基础上扩大了白马义从的编制,精选了三千精锐骑兵,也是骑白马,即能打,又拉风。

袁绍方没有骑兵,纯步兵。

整体来看,双方兵力差不多,但是公孙瓒作战经验更丰富(平幽州、打乌桓、屠黄巾),更有降维打击力量的骑兵,胜面远大于袁绍(

袁绍还没拿得出手的战绩,这也是公孙瓒轻视的一个原因)

但是具体的战斗过程却是一边倒的:袁绍自出拒公孙瓒,与瓒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瓒兵三万,其锋甚锐。绍令麹义领精兵八百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不动,未至十数步,一时同发,欢呼动地,瓒军大败。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追至界桥,瓒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余众皆走。

袁绍到底是怎么打赢

界桥之战的呢?围绕上面这段话来分析下

1、布阵精妙

八百先登军放在了前面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诱公孙瓒率先放出骑兵。骑兵一般不会直接去冲击严阵以待的步兵方阵,只有对方人数少,或者军力极弱,又或者两军混战时,才是骑兵的突击良机。

袁绍他在布阵的时候故意将步兵军阵远远的部在了麴

义先登军的后面,就是为了把公孙瓒的一万骑军引出来,事实上公孙瓒也的确上当了。(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

骑兵引诱出来了之后拿什么去打?自然不能靠八百先登军,袁绍的秘密武器就是那千张强弩。

为了迷惑公孙瓒,袁超令强弩兵将身体全都藏在了盾牌中。(义兵皆伏楯下不动)

直到骑兵冲到仅仅数十步的时候,盾牌下的千张强弩开始同时发射,骑兵连人带马大批被射倒。(未至十数步,一时同发)

公孙瓒的骑兵部队在一个回合后迅速被斩首千余。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八百先登军不能慌、不能乱,必须顶住一段时间,给强弩赢得多轮发射的机会。而一般的军队比如被公孙瓒屠杀的三十万黄巾军,一遇到骑兵(尤其是万余骑兵)冲过来直接就跑了,公孙瓒能打出屠杀性的效果就是黄巾军自己踩踏造成。

这就是麴

义的能力了!

义在凉州和羌人的骑兵打过仗,知道如何对付骑兵,部下久经战阵,战斗力极强。(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

2、冀州刺史严纲被斩

当看到公孙瓒的骑兵被大批射倒,阵势有些混乱之时,麴

义带领他的八百先登军迅速从盾牌下冲了出来,扬尘大叫,拿起了长矛挺在前面开始往前扎。(一时同发,欢呼动地)

此时,本场战斗最大的转折点出现了,在混战中,骑兵指挥官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被临阵斩杀了。(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

失去指挥官的骑兵军团顿时乱了军阵,群龙无首的冲锋骑兵开始勒住马头的往回跑,反冲自家的军阵,随后步兵也开始了大溃败。

这个时候,一直观察战场局势的袁绍发出了总攻的命令,几万后军开始追击公孙瓒。

公孙瓒的能力其实挺强,这时候还能拢住溃兵,在界桥上组织起了有序的阻击部队。

可是麴

义实在太勇猛了,袁军携胜势再度冲破公孙瓒军,随后一直冲到了公孙瓒的军营,然后又攻破了他的军营,拔了公孙瓒帐前的军旗,直到把公孙瓒营中的留守后备军全部打垮才算完!(追至界桥,瓒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余众皆走。)

3、袁绍本人的英勇

但是公孙瓒还有翻盘机会。

袁绍命令部队追击敌人的同时,自己缓缓而进,随身只带着强弩数十张,持戟卫士百多人。在距离界桥十余里处,听说前方已经获胜,就下马卸鞍,稍事休息。

这时公孙瓒部逃散的骑兵二千多(大本营都被打掉了,此时还能重新组织发动攻击,公孙瓒军团的战斗力真的很强)突然出现,重重围住了袁绍,箭如雨下。

别驾田丰扶着袁绍,要他退入一堵矮墙里,袁绍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

他指挥强弩手应战,杀伤了不少骑兵,坚持到麴

义领兵来迎,公孙瓒的骑兵才撤走了。

界桥会战,公孙瓒军一败涂地。

纵观此次大战,从战阵布置、临阵决断,到陷入绝地时的英勇,袁绍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名将水准!

袁绍在刚刚拿下冀州牧,面对

公孙瓒强大的幽州军,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成功站稳了脚跟,向河北士族展示了他的实力。

此战过后,整个河北收心,开始真正团结在以袁绍为核心的士族集团周围。

标签: 袁绍

更多文章

  • 本为袁绍帐下谋士,投靠曹操献计打败袁绍,因触怒曹操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袁绍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公元189年(永汉元年),袁绍从董卓处逃出,投

  • #三国#袁绍一开始就杀了董卓,东汉还会亡吗?袁绍能得天下吗?

    历史人物编辑:快门的疯狂标签:袁绍

    董卓接上少帝刘辨入京师的时候实际兵力只有三千,而此刻的袁绍、袁术两兄弟率领的兵马比起董卓只多不少。也曾有人劝说袁绍动手杀了董卓,很可惜袁绍因为不清楚董卓的真实情况不敢动手,以致后来董卓乱京。如果当初袁绍听了建议,杀了董卓汉朝可以起死回生吗?这要从袁绍的为人去分析。如果此刻袁绍杀了董卓,西凉军会不会给

  • 三国志11洲际争霸:袁绍很不情愿跟曹操合体,共同组成了兖豫联军

    历史人物编辑:奕道君心标签:袁绍

    说到做到,三国志11洲际争霸系列的幽州和冀州阵营介绍都已完结,本期按照纬度的高低顺序,就得安排兖州和豫州势力出来亮相了。尽管兖州作为历史上曹操的发家之地,其武将构成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以魏国武将为主体,不过这章以籍贯进行角色划分的剧本还是能为我们带来不少的惊喜。由于兖州和豫州的实际地界都不算大,故而三国

  • 曹操是从何时动了灭袁绍的念头应该是袁绍做的这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达人不凡标签:袁绍

    曹操是什么时候动了灭袁绍的念头的,应该是袁绍做的这件事。曹操几番发表要追打董卓的倡议没有得到任何响应,自己发兵进攻失败未得到任何接应的时候。演义当中写这段的时候,曹操是怒吼,“竖子不足与谋!”这个时候他已经看到袁绍是难成气候的,跟他一起是混不出局面的。但动了灭袁绍的心应该是袁绍做的这件事。什么事呢?

  • 曹操坑杀袁绍七万降卒,暴露一惊人真相,学者:正史大都不靠谱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袁绍

    上回书说到,曹操突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把粮食烧了个干净。而此时袁绍的大部队在张郃高览的率领下,正在向曹营发起猛烈的进攻。那么曹操的部将们顶得住吗?第三十章:官渡之战第十三节:决战杀声惊天动地。离官渡四十里外的曹操仿佛也听到了官渡前线的杀喊声。决战开始了!曹操最为畏惧的那一刻终于来了!对于这一刻的到

  • 袁绍是不是被低估了?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袁绍

    很难说在群雄荟萃的三国时代,袁绍扮演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一方面你可以说他是代表了世界民族利益,足以扭转时代的阶段性主角;但另一方面,袁绍的失败恰恰也从某种角度诠释了历史的洪流绝对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非常有趣的一点在于,因为袁绍最终失败,所以他的历史形象也展现出了一种吊诡的异常,尤其是随着历史的

  • 他文武双全却不得袁绍重用,被曹操捡宝,成为刘备心患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袁绍

    本来文武双全,却得不到袁绍的重用。他被曹操捡到,成了刘备的心病。他就是张郃,一生从军,为魏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接下来,小编就带领大家走进张韵。前期,因黄巾起义爆发,张郃被征召入伍,参与镇压叛乱。后来几经波折,为袁绍效力。官渡之战,曹操率军攻打乌巢。张郃告诉袁绍,曹操兵士勇猛,势不可挡,一定能打败乌巢

  • 刘备投奔袁绍,除求生外还有一重要目的,袁绍不知,曹操却很清楚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袁绍

    熟读汉末三国史,大家都知道,刘备虽然屡战屡败,但却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兴复汉室的理想。而整个三国时代,最了解刘备的无疑是他的对手曹操。青梅煮酒时,曹操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直接把刘备吓懵逼。幸好此时,刘备又装怂了一把,才逃过一劫。后来,袁术在淮南称帝,刘备趁机请兵讨伐,结果打完袁术后,刘备直接把

  • 曹操手下的虎贲双雄,和袁绍手下河北双雄决一死战,哪一方能赢?

    历史人物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袁绍

    山东老大曹操手下最厉害的两员猛将分别是典韦和许褚,并称为“虎贲双雄”,河北老大袁绍也有两个最厉害的猛将分别是颜良、文丑,并称为“河北双雄”,如果虎贲双雄对战河北双雄,双方决一死战,哪一方能赢呢?虎贲双雄的实力虎贲双雄,其中任意一个都是百里挑一的猛将,如典韦能够单手举起,并固定住摇摇欲坠的旗杆,被称为

  • 曹操为什么选官渡对抗袁绍?

    历史人物编辑:小泽爱美食标签:袁绍

    曹操与袁绍是当时中国北方两大势力,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在公元200年,曹操选择了官渡对抗袁绍,而不是黄河沿岸渡口。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官渡地理位置优势首先,官渡地理位置优势是很重要的原因。官渡是黄河上游的一条河流,在那个时代,黄河是中国北方的母亲河,是交通、经济和军事的重要通道。由于官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