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征方腊,梁山军为何会以惨胜收场

征方腊,梁山军为何会以惨胜收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韦继涛 访问量:3629 更新时间:2024/2/11 9:17:37

文/宇宇

折腾了一辈子,原以为荣华富贵就在眼前,谁知道下一站竟然是地狱。

战死沙场,或许就是很多梁山好汉的宿命,躲不过也逃不掉。当年走投无路上了梁山,大伙一起南征北战,大小战时事都捱过来了,甚至在征方腊之前,梁山军从无败绩。注意,这里说的无败绩不是说从无失手这么简单,而且梁山108正将,在历次战斗中无一人因战阵亡,实现了主将零伤亡战绩。不得不说,这个成绩很彪悍和耀眼。

但是,只要人还在战场,只要军装还穿在身上,只要队伍还在前进,你就不敢保证自己的性命一定是安全无虞。甚至,前面的一切顺风顺水说不定正是为后面的狂风暴雨在蓄势,真正大战来临,就是末日降临。

果不其然,当完成招安,接受朝廷整编的梁山军,在朝廷挥师江南、征剿方腊的命令下达之后,这场残酷的战争,将之前从未有过败绩的梁山军碾压得血流成河。

梁山108主将中,直接因此次战斗而死亡的达到59人,在此次战斗中非战斗减员的为11人,合计70人。

这些人带着被朝廷封赏的最后梦想,血溅江南、埋骨水乡,最终没有穿上象征胜利和荣誉的官服,短暂的一生到头来不过是梦一场。

对于征方腊一战为何会让梁山军死这么多人,其实很多人都进行了分析,分析来分析去无非有几点:一是方腊实力很强,起码不弱于宋江带领的梁山军,牌面上方腊当时所占的地盘、手下大将之多、将士士气之旺盛、战斗力之彪悍,宋江的梁山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这是其一。

第二个就是地利问题,宋江率领的梁山军是远征军,经过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到了陌生地带作战,而且是水乡泽国。无论是地形还是气候,梁山军都不适应,加上后勤保障方面的问题,梁山军很难支撑持久作战。

另外一点,梁山军在征方腊之前的对手实力太一般,这导致梁山军从未真正意义上遇到硬骨头,他们大规模作战经验太少。

之前无论是三打祝家庄,还是芒砀山降魔,攻打曾头市,亦或是破高唐州,聚义打青州,智取大名府等,其实相比征方腊的战争都是小规模战斗,战争的复杂性远远不够。

梁山军队伍虽然凭借这些战斗丰富了作战经验,但由于都是小规模,无论队伍内部在战术指挥上,还是临阵御敌上,抑或是调兵遣将上,都不能应对像方腊这样强大的对手,都不足以应对强度更高的战斗。

虽然,这场战斗最终以梁山军胜利告终,但梁山军实力大伤,并最终在得胜回朝之后,宋江和卢俊义等人不得不以惨烈方式谢幕。

有一些胜利,其实就是失败。

1、

对于一个郓城县衙门的小押司,刀笔小吏宋江来说,梁山招安成功,意味着他在杀死阎惜娇成为罪犯之后,终于用另外一种方式实现了人生再次突围,弯道超车成功。

而这一次,他不再以小小的押司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而是以梁山军头领的身份进入朝廷。他手里的筹码已经完全不一样,他有足够的资本进入谈判桌,起码在外人看来是这样。

他和他的兄弟们,也就是梁山108将,都渴望着这一刻的到来。尤其是那些本身来自朝廷,因为各种原因不得已落草梁山,比如关胜、林冲、呼延灼、董平、杨志等人,他都希望通过招安能再次进入,再次为朝廷效力,再次获得朝廷承认身份。招安成功,这一刻是极具纪念意义的。

这一路走来,殊为不易,十分艰难。

宋江原本是希望能躬耕仕途有所作为,所以他饱读诗书工作勤勉,对人客气有加,从不种刺只愿栽花,甚至经常帮助他人,扶助弱小。就这样,才有了“及时雨”、“呼保义”和“孝义黑三郎”这三个金光闪闪的外号。

如果事情一直这么发展下去,那么宋江这个刀笔史有很大机会在官场再进几步,从而成为人生赢家。但生活就是这样,越是顺风顺水的时候,越需要防范命运的偷袭。而偷袭宋江的人就是阎婆惜,他帮助了她,结果她背叛了他,他不得已杀了她,从而把自己的命运砸出了一个大漩涡。

在逃命的路上,宋江心里凄惶,一把好牌怎么就打成这样呢?这东躲西藏的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在浔阳楼上,看着浩浩荡荡的江水,宋江不禁泪洒衣襟,一口酒两行泪,内心万般苦闷无从抒发,遂写诗云: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雠,血染浔阳江口。

写完一首还不过瘾,此时胸口诗意澎湃,于是再写一首: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对这个作品很满意,落下自己大名:郓城宋江作。

这一幕,被暗处跟踪的黄文炳看得清清楚楚。宋江因此差点在江州法场掉了自己的小命。

都这样了,确实无路可走了,那就上梁山吧。

宋江环顾四周,没想到此刻身边已经聚拢了一众兄弟,花荣、李逵、戴宗、李俊等人,都急切地看着他,他们的眼神里都写着同样的一行字:大哥,我们跟你走!

2、

跟对了大哥,前程无忧。

对于宋江来说,这时不得不上梁山了,哪怕他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典型的读书人,他一门心思都希望自己能在官场有所作为,但运去英雄不自由,现在他的命运已经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了。这么多兄弟救了他的命,这么多人担负着被抓的干系帮助了他,甚至将他们的前途、生命都托付给了宋江,宋江能做的就是,顺着兄弟们的心意去干。

可以说,宋江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心要在梁山上干出一番名堂来,而是上了梁山之后才决定,人生不能这么厮混过去。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可以说,正是通过这些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宋江,那就是善于调兵遣将,有较高军事指挥素养的宋江。

我们来看看在宋江的带领下,梁山所取得的战绩吧。

宋江第一次出手,就是面对祝家庄这个强敌。当时作为梁山老大的晁盖,并不赞同打这一仗,宋江是顶着反对晁盖的压力,毅然主动出击,在一次不成,二次受挫的情况下,坚定发起了对祝家庄的第三次进攻,从而一举获胜,奠定了宋江在梁山的地位。

这一仗,对宋江来说是有绝对标志性意义,不但让梁山好汉们看到了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也让大家看到了他和晁盖完全不同的野心和抱负,更是展示了他在军事组织指挥,尤其是在内部资源整合上的能力。

由此一战,不但树立起他在梁山的权威,为日后当梁山寨主打下群众基础,而且在此战之后,第一军师吴用彻底倒向宋江,从而生死跟随,不离不弃。

可以说,吴用是宋江和晁盖之间的胜负手,他所做的这个选择,也决定了梁山的未来和走向。

既然要做大做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那就是继续征战吧。

接下来梁山开了一往无前的征途。

打高唐州,斩杀高廉,救下柴进;大破连环马,收服呼延灼;三山聚义打青州,梁山迎来发展小高潮。进攻芒砀山,搞定混世魔王樊瑞,笑纳三千兵马;发兵曾头市,大战曾家五虎,宋江借卢俊义之力为晁盖复仇。后来又攻打了大名府,拿下东平府和东昌府。

可以说,在这些战斗中,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们,予取予求,越打越有心得。除了在曾头市丧了晁盖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因战而死。

当然,就算是晁盖的死因,其实也有各种猜疑,甚至有人就认为,晁盖是被自己人背后放冷箭给做了。

这是一个悬案,或许只有背后放箭的那个人心里最清楚。

但无论如何,在宋江的带领下,梁山确实实现了大发展,不但队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充,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而且各种江湖好汉朝廷大将的加盟,更是让这支队伍名声鹊起,一时间成为朝廷的心头刺,和方腊等一道被列入“四大匪患”名单。

这对梁山来说,正是招安的筹码之一。

3、

宋江得偿所愿,梁山招安成功,但征战的步伐从未停歇。

端上了铁饭碗,就要听从朝廷命令。梁山军开始征田虎、征王庆,凭着彪悍的战斗力,大胜而归。

既然这么能打,那就接着打下去吧。于是在他们还没班师回朝,还走在凯旋路上的时候,朝廷又下了一道命令,赶紧去征辽。梁山军只有调转马头,再次踏入新的战场。

不能停止,无穷无尽。

在打完大辽之后,梁山军大多数人已经厌战到了极点,也疲惫到了极点。不是说吃上了国家粮,端上了铁饭碗,以后就可以尽享荣华富贵吗,怎么一直在征战?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

就算是牲口,也要有休息修养的时间啊。

其实宋江比谁都清楚,梁山招安成功不只是是换了一个单位,换了一种身份这么简单,也不仅仅是从打家劫舍的草寇变成正规军这么简单,更不是因为捧上了铁饭碗这么简单。招安成功,本质上是一种身份的重新出厂设置,他们将光明正大地重新站在自己的人生跑道上。说白了,这是一个交易,一个买卖,双方都要有代价才行,不过议价权却掌握在朝廷手上。

朝廷将给予梁山好汉新的身份,给予他们官职,给予他们封赏,这些都是一种权威的认同,是他们重新加入社会的重要符合和标志。

但是事情往往没有这么简单,梁山好汉们所期望的,一旦招安成功就能得到朝廷封赏的愿望落空了,他们盯着朝廷手中的封赏,可朝廷呢,是绝对不会这么轻而易举就让梁山这群人得偿所愿的。

一切都是交易,一切交易都要付出代价。上梁山还要纳投名状,接受朝廷招安,难道就没有见面礼?必须得给朝廷丰厚的见面礼才行。

于是,在招安完成后,梁山军被迫接受朝廷调遣,吹响了南征北战的号角。

征田虎,征王庆,征大辽,梁山军屡战屡胜,且歌且行,一刻都没有休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冲锋的身影,他们不愧是一支能战斗的队伍,在对战这么多强敌的时候,竟然没有打输一次,竟然没有一个主力战将受伤。

这样的战绩,即便是放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个奇迹。

估计朝廷也傻眼了,怎么这么能打?既然能打,那么你们就接着打。

对于梁山军来说,他们的想法是,我们已经付出了这么艰苦卓绝的努力,为何朝廷到现在还不给予我们封赏?

宋江没办法,夹在两边,左右为难,但是朝廷的命令不可能不执行,在打完大辽之后,梁山军又风尘仆仆赶赴下一个战场,征方腊。

结果在面对方腊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时,梁山军以惨胜告终,七十多个好汉折戟沙场,直接战死的达到五十九人。

绵绵无尽的征战终于结束了,死了这么多人,结果终于换来了朝廷的封赏。

对于那些战死病死的梁山好汉来说,这是他们的宿命,从上梁山第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对于宋江来说,不知他是否后悔,因为在看似成功的表面,其实都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4、

惨胜,这不过是宿命!

死了这么多人,仅仅是为了那个顶戴花翎,值得吗?死了那么多兄弟,仅仅是为了朝廷的一纸命令,值得吗?死了这么多朝夕相处的哥们,就是为了所谓的招安梦想,值得吗?

或许站在很多人的立场来看,这是一次完全失败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对于梁山军来说,他们用伤筋动骨甚至整个梁山的力量最后仅仅换来了一场惨胜,这肯定是不值得的。在这场战役中,方腊和宋江都是输家,真正的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宋朝廷,他们利用了宋江,既消灭了方腊这股起义力量,同时也完全削弱了宋江的实力,简直是完美的一箭双雕。

在这次战役中,宋江起码犯了四个大的错误,不然也不会有这种惨烈的结局。

首先是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错误地判断了朝廷对他们的态度,错误地将梁山军等同于朝廷正规部队。宋江自认为只要招安成功了,梁山军加入了朝廷,那么就是朝廷的一员,为朝廷出力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在面对朝廷的派遣和任务安排的时候,他是完全不遗余力。当然,他也没有任何反抗的资本。

但是他恰恰没有想到,朝廷招安他们,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出汗出力,甚至卖命,他们加入了朝廷,但从来没有被当成正规军看待,他们只是被朝廷当作利用的靶子而已。所以,宋江的判断失误,是一个绝对致命的诱因。

第二个就是宋江完全没有摸清楚方腊的实力,也过于高估梁山军的实力,在和高手对决的时候他太轻敌了。方腊的实力其实远远高于梁山军,无论是他的势力范围还是手下干将的武功,在很大程度上都超过了梁山军。加上对方是以逸待劳,而梁山军是需要长途奔波,后期保障上的难题,水土不服的问题,部队疲劳的问题等等都成为制约梁山军战斗力的要素,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后来梁山军在和方腊的交战中屡次失利。

第三个原因就是宋江根本没弄清楚方腊的背后是有当地百姓的支持,而宋江所代表的大宋朝廷是受到大家抵制的,宋江的部队说白了就是师出无名,在当地老百姓看来,宋江就是坏人,和方腊作对的都是该杀的,这种情况下,你又没有道义上的支持,要打赢这一仗其实难度非常大。

当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朝廷派梁山军征方腊,输赢都不重要,他们的真正目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用梁山军来干掉方腊军,或者最后方腊剿杀梁山军,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正是因为这样,朝廷才会在一次又一次发出命令,让梁山军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战场上。

从接受招安的那一刻,结局就已经注定。

标签: 方腊

更多文章

  • 征方腊后,他被皇帝留在身边,后来大战金兀术

    历史人物编辑:雨宸历史标签:方腊

    水浒传中,呼延灼的祖上是呼延赞。呼延赞是北宋名将,是跟着赵匡胤兄弟打天下的猛人。赵匡义攻打北汉刘继元时,呼延赞曾先登太原城,第一个爬上城墙。不过后来被打下来了,于是他继续爬上去,结果又被打下来……上上下下四次,可见呼延赞是真猛(从征太原,先登乘城,及堞而坠者数四)。呼延灼在水浒中也是名将。呼延灼为人

  • 王伦冤案沉千年,施耐庵为何如此丑化王伦与方腊?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豆豆子标签:方腊

    王伦,他是谁?《水浒传》在《水浒传》被杀的白衣君子,历史的真相却是英勇的起义领袖!据史料记载:据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记载,这个王伦原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起义领袖。不屈不挠的英雄!然而,老夫子施耐庵为了美化投降派宋江,写了长篇小说《水浒传》,极力陷害诽谤,造就了千古奇冤。水泊梁山创始人王伦被形容为落魄书生

  • 历史上红极一时的方腊后来去哪了?

    历史人物编辑:北方寻历史标签:方腊

    和宋江干的事情差不多的在《水浒传》中还有一个起义的领袖,这个方腊也确实是有这么个人的,可大家好像都知道他是个起义领袖,知道他的出身来历,但就是不知道这么个人是怎么落下历史帷幕的。《水浒传》中写的是方腊是被武松抓住后砍掉了一只手臂,断了只手臂还不算完,这方腊还是挣扎着要逃跑,此时的武松使劲了全身力气打

  • 在正史中,方腊真正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方腊

    我相信大家对方腊这个人的一些耳闻大多是通过《水浒传》的描述,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历史上方腊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也确实发动过起义,并且一度声势浩大。历史上的方腊起义并不像《水浒传》里所描述的那般不堪,至少规模不是梁山宋江起义的那种规模可以比拟的,当然了,小说里所描述的方腊起义最后被宋江等人镇压也都是

  • 方腊江南起义,打出明教旗号,背后很有深意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方腊

    水浒传中的摩尼教在《水浒传》(以下简称“水浒”)中,方腊是与梁山宋江并存的“四大寇”之一。宋江被朝廷招安后,转而剿灭江南方腊集团。书中交代,方腊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并未明面提及摩尼教等宗教。然而,现代人研究水浒,却发现了书中隐形的与宗教相关的东西。如在征方腊时,柴进化名柯引,潜入方腊军中做卧底。方腊

  • 这才是导致方腊失败的根本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方腊

    方腊揭竿而起,不及半年,就夺取了6州52县的广大地区,军队发展到百万之众。但这一大好形势却被腐朽的宋廷军队以222天的时间就完全彻底地消灭了。之所以造成如此大起大落的结局,主要是方腊作战指导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误。本来,他在帮源成立“永乐”政权之初,就十分明确地制定了“划江而守”的战略思想。但他没有痛下

  • 征方腊后,燕青一直在暗中保护卢俊义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方腊

    身高六尺以上,年纪二十四五,腰细膀阔细髯,一身好花绣,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拆白道字无有不会,各地乡谈无所不知,善使小弩,相扑无敌,如此多才多艺的帅哥,正是梁山第36位好汉浪子燕青。燕青算是个孤儿,他自幼父母双亡,是卢俊义养大了他。卢俊义不仅养他,还请高人给他背上刺了花绣,并且让他学习枪棒武艺。从后面来

  • 水浒:梁山五虎vs方腊五虎,到底哪边可以胜出呢?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方腊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从双方阵营中选出五虎将进行逐队厮杀。其中梁山五虎将有现成版的,依次为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和双枪将董平,方腊没有五虎上将,都是各自为战,保守一个城池,我们需要从方腊众虎将中选出五个最强虎将与宋江的五虎上将一决雌雄!最后,我们按照战绩选出来的方腊五虎将是

  • 宋徽宗曾九次招安,方腊为何宁死不降

    历史人物编辑:隐真历史标签:方腊

    核心提示:方腊,绝不是宋江那样的投降派,软骨头。一《水浒传》中108好汉在平定辽国,并未损失一将的情况下,经过“征方腊”,生龙活虎般的英雄头领惨痛死去,最后活下来的不过三十六人。当初气吞山河的梁山起义,落得个土崩瓦解的结局。史载是童贯攻打方腊,小说是宋江攻打方腊。无论是谁打下方腊,都掩盖不了方腊与宋

  • 历史上的方腊到底为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紫缘历史阁标签:方腊

    在小说《水浒传》中,方腊是一个反贼,他和梁山好汉一样都得呼吁贼寇。然而在正史中的确存在方腊这个人物,那么正史中的方腊是怎样的,他的结局又是如何的呢?出身贫苦曾带领农民起义方腊,又名方十三,他曾经是北宋睦州清溪县万年乡人,在北宋宣和年间,因为赋役繁重,农民遭到当地官府人员长期压迫,生活得苦不堪言。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