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暮且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走卫王(少帝)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於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己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宋史.本纪第四十七》
01
翻开宋朝末年的历史画卷,你所能看到的,除了不少宋廷奸佞的背叛之外,也有无数宋廷忠臣们宁死不屈的身影。靖康耻和崖山浮尸十万居然能发生在同一个朝代,不得不感叹这个朝代的精彩。
被元朝打得一败再败,从一个局部王朝被打成一个海上朝廷,然而宋廷却依然坚挺的存在着,元朝的铁骑并没有打垮宋朝人的国家精神。当元朝灭亡宋朝后,留下的只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传颂千古。陆秀夫宁死不降负帝跳海,崖山海战的十万浮尸。
他们的事迹被我们津津乐道,他们的爱国精神被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歌颂。
但是近些年来,一些不同观点的声音出现了。背着一个皇帝跳海,对于陆秀夫个人而言,这确实是民族气节。但是皇帝只是一个8岁的孩子,也许他不愿意死呢?他还想行使一个作为孩子的权力,却被打上了末代皇帝的标签,必须以身殉国,最后留存在历史的一笔,甚至不如背着自己跳海的丞相。
02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历史时钟拨回那个南宋王朝濒临灭亡的时刻。
来自蒙古的勇士们用自己残暴的铁骑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政权,西夏,金朝。蒙古的勇士们意识到了自己战斗能力的可怕程度。他们耀武扬威的向柔弱的宋朝发动了猛攻。在他们看来,解决与他们同样强壮的西夏和金朝也不过分别用了二十多年。这些柔弱的南宋人看起来如此不堪一击,国家重文轻武,官员还腐败成性。
可是让这些蒙古人没有想到的是,灭亡宋朝的路足足花掉了他们50多年,还在攻击钓鱼城的时候搭上了蒙古大汗蒙哥的命。(值得一提的是,钓鱼城在南宋灭亡后也一直没有被元朝攻克,他们从1227年开始到1279年结束,抗击了半个世纪。1279年南宋灭亡后,守城将领王立知道大势已去,在得到了忽必烈不伤害城中居民的应允后,才开城投降。也不算真正意义的攻克。)
让我们重点看一看崖山海战,这场海战正是陆秀夫负帝跳海的海战。此前在1278年12月20日,宋朝的另外一个丞相文天祥被元军铁骑突袭,已经被元军俘虏,宋朝的陆地势力全部丧失。
元朝将领张弘范率领战船进攻海上朝廷的大本营崖山。1279年的正月十四,宋朝太傅张世杰烧毁了崖山上所有的行宫营房,准备与张弘范在海上决一死战。张世杰将自己的船用铁索连在了一起,知晓历史的张弘范自然选择了火攻,但是张世杰明显也是读过历史的人,他将战舰涂上了泥巴,火攻一点用都没有。
于是张弘范便叫了援军,正月20日,元军将领李桓与张弘范会师。元军采取四面合围的方式,占领了崖山,攻击宋军取水砍柴的轻舟。宋军被四面合围,士兵们喝不到水,数次突围都被元军所击败,双方僵持不下。张弘范数次派使者劝降,但是每次都被张世杰严词拒绝。去宋军里散播谣言,宋军也完全不为所动,没有一个人投降。
1279年的2月6日,在宋军坚持了一个多月后,元朝军队顺着潮水的涨势,向宋军发起了最后的猛攻。由于宋军战船被铁索连在一起,行动不便,战船旗杆一根接着一根倒下,海面一片火海。宋朝海上朝廷的各级官员们纷纷投海自尽,表达对国家最后的尽忠。张世杰请求宋少帝赵昺(bing)与自己一同突围,但是少帝的船只太大,不便行动,且陆秀夫悲观的认为张世杰并不能突围,没有答应请求。
最后张世杰剩余十几只小船单独突围。丞相陆秀夫先将自己的妻儿送下了海,对着年幼的皇帝做最后的君臣行礼,背着皇帝,跳海自杀。2月7日,崖山海上浮尸十万,南宋海上朝廷灭亡,南宋政权结束。
03
如果不了解那个朝代所产生的事物,或许你很难理解南宋人这样的行为。也就没有办法知道,皇帝到底愿不愿意与陆秀夫一样,以身殉国。
为什么蒙古人面对强壮的金朝人能神挡杀神一般,攻击宋朝却如此举步维艰?答案便是:思想信仰,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最不可动摇的武器。南宋朝正是宋明理学开始不断发扬光大的一个朝代。经过了北宋二程(程颐、程颢)的发展、南宋朱熹的发扬,理学基本成为了南宋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后人们称他们为程朱理学,以“理”为核心。核心的观点是: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说哲学的话语可能看官们会看不懂,但是说几句脍炙人口的话大家就明白理学是个什么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里要给大家再次强调的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其实不单指女性,二程在提出这个观点时,也包括男性的失节,比如男性娶一个寡妇,也算失节,仅代表他们的观点)
简单总结来说,理学强调气节和品德,更是注重君臣、父子、夫妻这些关系。而南宋将其列为了官方哲学,这些思想必然通过科举传达给了各级官员,又通过官员传达到了百姓的脑子里。
当一个人的思想里就是这种为国尽忠,注重气节的精神时,往往能够为了他的信仰而死战到底。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南宋能够做到崖山浮尸十万,却没有一个人投降,为什么元朝攻击这样柔弱的南宋,却足足攻击了半个世纪。不为其它,为的是他们自己的信仰。
那么少帝有这种信仰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他只有8岁,但作为一个皇帝,从小就流离失所,为国而战,加上这是自己国家的官方哲学,作为统治者,哪怕没有老师教授了,相信面对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这些人,他也能从中感受到这些臣子的精神以及对自己的忠诚。
投海自尽后,末代宋少帝赵昺的遗体飘落在了海上,正史并没有记载他的遗体飘到了何方。而民间则有传说,崖山海战结束后几日,赤湾海滩漂来一具身着黄色龙袍的童尸,而赤湾天后庙里的一根栋梁也在此时无端坍塌。
庙祝与乡绅父老急忙焚香问卜,匆忙得知了这具童尸就是宋少帝的遗骸,坍塌的栋梁是天后娘娘送给少帝的棺木。于是众百姓将少帝礼葬在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脚下。(现在这个少帝墓还在,就在广东深圳的赤湾天后庙附近。)
04
我们或许可以再思考一个问题。近些年来,南宋人这样的一种信仰,注重气节和责任的官方哲学。对于我们现代人,或者说对于中华民族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这也是末代南宋王朝的这些事,引起不同声音的根本原因。
有些人认为少帝是个孩子,正是玩的时候,什么也不懂。强加皇帝标签,存天理,去人欲。让他赴死,很不人道。
有些人则坚信这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为国而死,就如同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一样。
我们可以透过理学的利弊来看这个问题。必须承认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性格特征,气节与责任,是发源于理学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民族能够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坚持到底,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根本原因。
理学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的民族性格,让我们没有在战争中被打垮。但是理学也同样有消极影响,三纲五常维护着封建统治。去人欲的理念扼杀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这也是我们民族性格中有所欠缺的地方。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君臣的三纲让我们在封建社会止步不前,我们就把它去除了,只留下对国家的忠诚,而不是对君王统治者的忠诚。我们的信仰也总是在进步的。而我们的每次进步,其实都在浩瀚如烟的历史长河中有迹可循。
希望我们能够记住这一群赋予了中华民族气节的南宋英雄们,不止陆秀夫丞相,也包括那个年幼的皇帝。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欧洋洋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