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陆秀夫背少帝跳海,到底有考虑过宋少帝的感受吗

陆秀夫背少帝跳海,到底有考虑过宋少帝的感受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逸凌人物集 访问量:3684 更新时间:2024/1/17 4:44:34

今暮且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走卫王(少帝)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於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己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宋史.本纪第四十七》

01

翻开宋朝末年的历史画卷,你所能看到的,除了不少宋廷奸佞的背叛之外,也有无数宋廷忠臣们宁死不屈的身影。靖康耻和崖山浮尸十万居然能发生在同一个朝代,不得不感叹这个朝代的精彩。

被元朝打得一败再败,从一个局部王朝被打成一个海上朝廷,然而宋廷却依然坚挺的存在着,元朝的铁骑并没有打垮宋朝人的国家精神。当元朝灭亡宋朝后,留下的只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传颂千古。陆秀夫宁死不降负帝跳海,崖山海战的十万浮尸。

他们的事迹被我们津津乐道,他们的爱国精神被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歌颂。

但是近些年来,一些不同观点的声音出现了。背着一个皇帝跳海,对于陆秀夫个人而言,这确实是民族气节。但是皇帝只是一个8岁的孩子,也许他不愿意死呢?他还想行使一个作为孩子的权力,却被打上了末代皇帝的标签,必须以身殉国,最后留存在历史的一笔,甚至不如背着自己跳海的丞相。

02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历史时钟拨回那个南宋王朝濒临灭亡的时刻。

来自蒙古的勇士们用自己残暴的铁骑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政权,西夏,金朝。蒙古的勇士们意识到了自己战斗能力的可怕程度。他们耀武扬威的向柔弱的宋朝发动了猛攻。在他们看来,解决与他们同样强壮的西夏和金朝也不过分别用了二十多年。这些柔弱的南宋人看起来如此不堪一击,国家重文轻武,官员还腐败成性。

可是让这些蒙古人没有想到的是,灭亡宋朝的路足足花掉了他们50多年,还在攻击钓鱼城的时候搭上了蒙古大汗蒙哥的命。(值得一提的是,钓鱼城在南宋灭亡后也一直没有被元朝攻克,他们从1227年开始到1279年结束,抗击了半个世纪。1279年南宋灭亡后,守城将领王立知道大势已去,在得到了忽必烈不伤害城中居民的应允后,才开城投降。也不算真正意义的攻克。)

让我们重点看一看崖山海战,这场海战正是陆秀夫负帝跳海的海战。此前在1278年12月20日,宋朝的另外一个丞相文天祥被元军铁骑突袭,已经被元军俘虏,宋朝的陆地势力全部丧失。

元朝将领张弘范率领战船进攻海上朝廷的大本营崖山。1279年的正月十四,宋朝太傅张世杰烧毁了崖山上所有的行宫营房,准备与张弘范在海上决一死战。张世杰将自己的船用铁索连在了一起,知晓历史的张弘范自然选择了火攻,但是张世杰明显也是读过历史的人,他将战舰涂上了泥巴,火攻一点用都没有。

于是张弘范便叫了援军,正月20日,元军将领李桓与张弘范会师。元军采取四面合围的方式,占领了崖山,攻击宋军取水砍柴的轻舟。宋军被四面合围,士兵们喝不到水,数次突围都被元军所击败,双方僵持不下。张弘范数次派使者劝降,但是每次都被张世杰严词拒绝。去宋军里散播谣言,宋军也完全不为所动,没有一个人投降。

1279年的2月6日,在宋军坚持了一个多月后,元朝军队顺着潮水的涨势,向宋军发起了最后的猛攻。由于宋军战船被铁索连在一起,行动不便,战船旗杆一根接着一根倒下,海面一片火海。宋朝海上朝廷的各级官员们纷纷投海自尽,表达对国家最后的尽忠。张世杰请求宋少帝赵昺(bing)与自己一同突围,但是少帝的船只太大,不便行动,且陆秀夫悲观的认为张世杰并不能突围,没有答应请求。

最后张世杰剩余十几只小船单独突围。丞相陆秀夫先将自己的妻儿送下了海,对着年幼的皇帝做最后的君臣行礼,背着皇帝,跳海自杀。2月7日,崖山海上浮尸十万,南宋海上朝廷灭亡,南宋政权结束。

03

如果不了解那个朝代所产生的事物,或许你很难理解南宋人这样的行为。也就没有办法知道,皇帝到底愿不愿意与陆秀夫一样,以身殉国。

为什么蒙古人面对强壮的金朝人能神挡杀神一般,攻击宋朝却如此举步维艰?答案便是:思想信仰,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最不可动摇的武器。南宋朝正是宋明理学开始不断发扬光大的一个朝代。经过了北宋二程(程颐程颢)的发展、南宋朱熹的发扬,理学基本成为了南宋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后人们称他们为程朱理学,以“理”为核心。核心的观点是: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说哲学的话语可能看官们会看不懂,但是说几句脍炙人口的话大家就明白理学是个什么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里要给大家再次强调的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其实不单指女性,二程在提出这个观点时,也包括男性的失节,比如男性娶一个寡妇,也算失节,仅代表他们的观点)

简单总结来说,理学强调气节和品德,更是注重君臣、父子、夫妻这些关系。而南宋将其列为了官方哲学,这些思想必然通过科举传达给了各级官员,又通过官员传达到了百姓的脑子里。

当一个人的思想里就是这种为国尽忠,注重气节的精神时,往往能够为了他的信仰而死战到底。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南宋能够做到崖山浮尸十万,却没有一个人投降,为什么元朝攻击这样柔弱的南宋,却足足攻击了半个世纪。不为其它,为的是他们自己的信仰。

那么少帝有这种信仰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他只有8岁,但作为一个皇帝,从小就流离失所,为国而战,加上这是自己国家的官方哲学,作为统治者,哪怕没有老师教授了,相信面对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这些人,他也能从中感受到这些臣子的精神以及对自己的忠诚。

投海自尽后,末代宋少帝赵昺的遗体飘落在了海上,正史并没有记载他的遗体飘到了何方。而民间则有传说,崖山海战结束后几日,赤湾海滩漂来一具身着黄色龙袍的童尸,而赤湾天后庙里的一根栋梁也在此时无端坍塌。

庙祝与乡绅父老急忙焚香问卜,匆忙得知了这具童尸就是宋少帝的遗骸,坍塌的栋梁是天后娘娘送给少帝的棺木。于是众百姓将少帝礼葬在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脚下。(现在这个少帝墓还在,就在广东深圳的赤湾天后庙附近。)

04

我们或许可以再思考一个问题。近些年来,南宋人这样的一种信仰,注重气节和责任的官方哲学。对于我们现代人,或者说对于中华民族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这也是末代南宋王朝的这些事,引起不同声音的根本原因。

有些人认为少帝是个孩子,正是玩的时候,什么也不懂。强加皇帝标签,存天理,去人欲。让他赴死,很不人道。

有些人则坚信这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为国而死,就如同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一样。

我们可以透过理学的利弊来看这个问题。必须承认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性格特征,气节与责任,是发源于理学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民族能够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坚持到底,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根本原因。

理学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的民族性格,让我们没有在战争中被打垮。但是理学也同样有消极影响,三纲五常维护着封建统治。去人欲的理念扼杀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这也是我们民族性格中有所欠缺的地方。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君臣的三纲让我们在封建社会止步不前,我们就把它去除了,只留下对国家的忠诚,而不是对君王统治者的忠诚。我们的信仰也总是在进步的。而我们的每次进步,其实都在浩瀚如烟的历史长河中有迹可循。

希望我们能够记住这一群赋予了中华民族气节的南宋英雄们,不止陆秀夫丞相,也包括那个年幼的皇帝。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欧洋洋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标签: 陆秀夫

更多文章

  • 宋代朝史:宋少帝赵昺为何会殉国,陆秀夫为什么不让他上小船逃走

    历史人物编辑:东兴说历史标签:陆秀夫

    宋代朝史:宋少帝赵昺为何会殉国,陆秀夫为什么不让他上小船逃走【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宋少帝赵昺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因为殉国的时候年仅8岁,所以被后人称之为宋少帝,这位南宋的皇帝不仅很可惜而且也很无奈,如果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剧的

  • 宋朝名臣陆秀夫,忠心对待君王,结局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境地?

    历史人物编辑:波波爱看剧标签:陆秀夫

    宋朝名臣陆秀夫,忠心对待君王,结局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境地?很多人们对于宋朝的印象停留在军事实力比较弱,经常遭受到一些少数民族的进攻等等。其实也的确是这样,但是在这其中也曾经涌现了一些比较忠于君王的大臣,其中陆秀夫就是比较出名的一个,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的故事。这个人并不是一个武将,相反是一个文臣,因

  • 忍无可忍!陆秀夫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现今陵墓却遭到破坏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陆秀夫

    近日,位于广州潮州磷溪镇英山村的宋末名相陆秀夫陵园被破坏。作案者用铁具重击陵园里面的石构件十五处。包括石狮六只,碑记石二块、二个石碑、亭柱石二条、主墓抱石二条。当地村委和陆氏宗亲获悉后马上报警处理,警方已经介入调查。陆秀夫这个名字可能并不是太为人熟悉,他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当时蒙古猛攻

  •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存在感这么低?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曾巩

    为什么说曾巩最没有存在感,原因很简单,因为曝光度少。初高其他几位大家都有散文活着诗词入选课本,唯独曾巩的没有。所以,曾巩自然存在感就低。韩愈的《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说是作为师者的信条;柳宗元的《江雪》在小学课本里就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不用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脍炙

  • 司马光和范仲淹都没能跻身“八大家”,名气不高的曾巩为何能入选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缘人标签:曾巩

    "唐宋八大家"是我们从小学的时候就熟悉的历史知识,其中的很多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他们的诗堪称"中学生的噩梦"。与这些名气很大的诗人们相比,曾巩就显得没什么存在感,而且他的诗也很少被人提及,那么他为什么名气这么小,又凭借什么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呢?其他诗人名气

  • 一家中六个进士,曾巩只负责学习,贤内助居功至伟

    历史人物编辑:娱在笑牛标签:曾巩

    什么是贤内助?那就是一个贤惠能干的妻子。大多数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个贤惠能干的女人。这些女人在男人背后每天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丈夫安心在外面拼事业。这话可不是空话,是有许多实例可举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原配妻子长孙皇后、朱元璋的患难妻子马皇后、曹操的妻子卞夫人等,这些女人都是世间少有的贤内助。但今

  • 曾巩《局事帖》为何值2.07亿元?单字放大10倍来看,真是美不胜收

    历史人物编辑:刘玲爱历史标签:曾巩

    曾巩《局事帖》为何值2.07亿元?单字放大10倍来看,真是美不胜收曾巩,这样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想必大家都会有所耳闻。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见其名气不俗。我们惊叹于他文学上的造诣,不应该忽略一个问题,就是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相当的高。他的《局事帖》曾在拍卖会上拍出了2

  • 苏轼、苏辙、曾巩能够在考试中名列前茅,都要感谢欧阳修,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曾巩

    苏轼、苏辙、曾巩能够在考试中名列前茅,都要感谢欧阳修,为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考官大会的故事,欧阳修一等人作为考官吟诗作赋,成就历史佳话,考官大会,今天,大家跟随小编,一起到“现场”去看看吧。宋仁宗嘉祐二年,欧阳修与端明殿学士韩子华、翰林学士王禹玉、侍读范景仁、龙图阁学士梅公仪,共同主持礼部的大考

  • 与王安石、苏洵并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曾家喻户晓,今却被遗忘?

    历史人物编辑:捌斗藏书阁标签:曾巩

    说起唐宋八大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寻觅小石潭,过百二十步,闻水声如鸣佩环的柳宗元;还是登临岳阳楼,看八百里云梦泽衔远山、吞长江的欧阳修;更有泛舟赤壁,凌万顷茫然,看月出东山、白露横江的苏东坡八大家的名字被课本中一句句的诗文承载着,泛过记忆里的青山绿水,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闻道有先后,术

  •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寒门出才子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曾巩

    曾巩出身官宦世家,祖辈“家世为儒”,以读书做官为职业取向。曾巩18岁时,他的知县父亲被人诬陷罢官,回到了江西南丰老家,父亲失业,一家人就此陷入困顿,所谓祸不单行,曾巩参加进士考试,偏又落榜了。从此,曾巩淹没在生活中,几乎尝尽了人间的各种苦难。曾巩首先必须担起家庭重任,曾巩有个大家庭,家中长辈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