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令华给李敏寄去一封“求助”信,好友王贵:醉翁之意不在“酒”

孔令华给李敏寄去一封“求助”信,好友王贵:醉翁之意不在“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袁军 访问量:3174 更新时间:2024/1/19 6:59:38

前言

主席长女李敏的婚姻,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幸福美满”。其丈夫孔令华,作为孔从洲将军的儿子,不仅才华出众,而且人长得帅气,更重要的是,人老实、心眼好。

图 | 从左至右分别为李敏、毛主席、孔令华

二人的结合,得到了双方父母的一致认可。据了解,毛主席的几个子女的婚礼,因为种种原因,主席都没参加。唯独李敏的婚礼,主席不仅参加了,还亲自主持了。

那么,被“所有人”看好的一对,是如何开始交往的呢?

李敏和孔令华的交往,起始于一封信

李敏从苏联回国后,来到毛主席的身边时,已经13岁了。那时的李敏,因常年在异国他乡生活、学习,早就养成了“洋人”那边的习惯。即便母亲贺子珍平时会和她用中沟通,但是她的中文属实不怎么流利。

对于李敏的到来,毛主席感到很是高兴。他常常和其他中央领导人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娃娃”。而对于李敏身上沾染的外国习气,毛主席觉得要赶紧“纠正”。

首先,李敏的饮食从原来的面包,变成了小米饭。然后,李敏的穿着,从先前的光鲜亮丽,变成了干净朴素。最后,李敏的性格,从之前的活泼开朗,变成了稳重内敛。

图 | 李敏

在毛主席身边没多长时间,李敏很快就适应了国内的生活。

而孔令华的童年与李敏何其相似。他的父亲孔从洲将军,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奔赴革命前线。所以,年幼的孔令华对父亲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

后来,因父亲的缘故,他母亲不得不带着他躲到偏远的农村去避难。那时候,他还给村里的大户人家当过小伙计。据说,那家掌柜的特别狠毒,待人苛刻,孔令华受了不少磨难。

一直到1948年,孔令华被组织找到,其后才带到了父亲身边。

或许是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缘故,以至于,当李敏和孔令华去了干部子弟集中上学的“八一小学”时,二人很快便产生了深厚的友情。

他们的友情一直维持着,直到一封信的出现,让李敏和孔令华的友情,开始朝着恋爱的方向转变。

原来,孔令华曾给李敏寄过这么一封“求助”信。信中说,他的妹妹孔淑静在东北,想来北京上学,他不晓得该怎么办,想让李敏帮忙想想办法?

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求助”,李敏也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她就赶快拿着信找到了她的监护人鹤滨医生,请他帮忙出主意。

王鹤滨医生是毛主席非常信赖的人。在李敏、李讷进师大女附中学习时,主席就派王鹤滨陪着姐妹二人去报名,并且在学生注册登记表上的填写家长姓名一栏里,毛主席让王鹤滨填上自己的名字,也就是说,王鹤滨就是李敏、李讷学校里的“爸爸”了。

图 | 王鹤滨(左二)与毛主席一起散步

据李敏的好友王贵回忆说:

“那天,王鹤滨医生、李讷、我还有姨妈都在,于是我们四个人一起商量该怎么帮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出计策,大家商讨完后,由王医生把商量的结果归纳起来,以李敏的口吻给孔令华回信。”

这封回信的大致意思是问孔令华,他的妹妹是上小学,还是上中学?上几年级?因为转学插班都要考试,外地的课程内容、进度与北京的又不一样,总之,这一切都要孔令华再来信做详细说明。毕竟,孔令华的信,对他妹妹情况的介绍过于笼统了。

现下,集合了大家思维的回信写好了之后,李敏的任务就是把信重新抄在稿纸上。

当李敏准备动笔时,她看到了开头的称呼只是一个亲昵的“华”字,就哭笑不得了。当时,以王医生为首的“讨论小组”都知道是李敏的同学来信求助,可没搞清楚究竟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因为看到孔令华在信尾落款“令华”,所以大家也就默认为女同学了。

当时,李敏坐在桌子旁左右为难,她觉得“华”这个称呼太亲昵了,似乎不合适,可她最后也没改,将错就错地抄了上去。王医生也就这么把信寄走了。

图 | 孔令华一家的合照,孔淑静(右一)

不久,孔令华又寄来了第二封信,说了妹妹孔淑静的详细情况。见状,李敏就再次找到了上次参与讨论的四个人帮忙出主意。

依旧按照上一次的方式,由王医生先起草了信,再由李敏来抄。信的开头,还是“华”字。据王贵回忆说:

第二回,李敏向我们摊牌了,说令华是个男同学。但由于她的中文不熟练,越急越说不明白,真是苦了她这个拙嘴笨舌的“老外”了……

这次回信告诉孔令华说:非常抱歉,转学的事比较复杂,怕帮不了你的忙。

事后不久,李敏和孔令华关系要好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王医生还打趣说:“以后你的‘华’有什么事儿,我们可就不参加集体讨论了。”

李敏脸红着争辩道:“‘华’是你们叫的,这可不能怪我呀,谁叫你们不调查研究,就发表讨论呢?”

听到李敏这么说,大家都指着她哈哈大笑起来了。

后来,据王贵回忆说:

“这件事被大家知道后,我问她,‘孔令华写信说妹妹的事儿,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回答道,‘对,不在酒。’我说,‘而在乎我们的香香也。’”

图 | 李敏和闺蜜王桂苡的合影

“香香”、“王贵”是李敏和王桂苡之间的闺蜜昵称。她们的关系很好,一直都是这样亲切地称呼对方……

李敏和孔令华恋爱,毛主席很操心

李敏高中毕业前后,选择继续升学,但当时毛主席希望李敏早点出来参加工作,建议她不要继续深造了。

据王桂苡回忆说:

高中毕业前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毛主席不想让李敏再继续深造了,而想让她早点参加工作,在实践中学习。这或许是因为她爸爸是个实践的革命家,可能在他看来,一个人实践的经验要比知识更重要吧。

尔后,李敏的同学们也知道了这件事,有的同学就为李敏出主意,让她干脆给毛主席当俄语翻译。

这时,李敏说出了真相,原来主席希望她来管理“毛家”,但李敏觉得家里人口多,关系复杂,思虑良久后,她还是选择上大学。

一直以来,毛主席对子女们的事,总是通过和子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他并不会强制孩子们做什么。就这样,李敏成功升学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进入化学系学习。

那时,她和孔令华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亲密了。作为父亲的毛主席知晓情况后,立即把李敏叫到跟前,关切地询问李敏男友的家庭情况如何?

而李敏觉得是自己在和孔令华谈恋爱,与他的家庭并没有什么关系。

毛主席表示,还是要问一问的。

对于毛主席的话,李敏一向是尊重的,何况这涉及到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于是,李敏再遇到孔令华的时候,便按照父亲毛主席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孔令华听后就笑了。他觉得两人同学这么些年,可谓是“无话不谈”,但话题从来没涉及到家庭情况。于是,孔令华来了个“竹筒倒豆子”,详细地说了他父母和家庭情况,最后,他还问李敏:“记住了没有?还想知道什么?只管问!”

图 | 孔令华(左一)

回去后,李敏就把孔令华的话转述给了毛主席,当主席知晓孔令华是孔从洲将军的儿子后,便很放心两个年轻人的交往了。

接着,毛主席还嘱咐李敏,有时间就让她带“小孔”来家里玩。不久后,李敏带着孔令华到主席住所,与主席谈话聊天,毛主席很喜欢小孔老实的性格。在李敏回忆录中记载:

父亲没有直接夸奖小孔,但我从和父亲的眼神交流中,察觉到了父亲是非常喜欢小孔的。

过了一段时间后,李敏回到家里,毛主席问她,小孔为何好长时间不来了?

李敏表示孔令华一直在忙着学习。毛主席笑着说,要劳逸结合。知女莫若父!从李敏的表情里,毛主席看出可能是小情侣闹情绪了。

图 | 李敏和孔令华

果然主席的猜测没错。原来因恋爱问题,导致孔令华在学习成绩方面有所下降,李敏听闻后,表示只有孔令华的成绩提上去了,两人才可以继续交往,否则就要暂时停掉联系。

毛主席表示,一时学习不好,也没得关系嘛,莫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嘛。最后主席补充道:“娇娇,你转告小孔,要他好好学习,有时间还来我们家玩。”

不久,孔令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李敏恢复了与小孔的联系。

李敏和孔令华的婚姻,毛主席很挂心

经过了恋爱的阶段,爱情的果子已在李敏、孔令华的心中静静地成熟了。

在李敏和孔令华拜访了双方父母之后,得到了长辈们的祝福。在1959年下半年,他们共同商定准备结婚。

结婚日子定好了。婚礼在即,可毛主席去了庐山,一时不能回北京。这时,李敏在甜蜜地筹办着自己的婚礼,毛主席打去长途电话,询问婚礼的准备情况,建议往后拖一拖,一定要等他回来。

图 | 李敏和孔令华的结婚照

终于,庐山会议结束了,毛主席却没有回来,他又去了北戴河,在那儿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这次会议期间,毛主席又打去了电话,并写了一封信去。信中的内容和电话里的一样,就是主席要为新人主持婚礼。

又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总算回到了北京,李敏和孔令华去火车站迎接他,并和他同车回家。

第二天一早,毛主席就把李敏和孔令华找去,一起商量细节,并拟定邀请客人的名单。

在被邀请人里,有蔡畅、邓颖超、王季范、叶子龙、李银桥等人。原本王贵也在邀请之列,只不过,她当时正在男友的炮兵部队里,没赶回来。不得不说,也算是一种遗憾吧!

婚礼当天,喜庆的气氛笼罩着院落,仿佛一切都充满了光泽。李敏穿着她最喜欢的淡蓝色的连衣裙、白色的皮凉鞋。她未施粉黛,未戴任何饰物……

新郎官孔令华身着蓝色长裤、白色衬衣……

俩人站在一起,胸前佩戴着红花。这为婚礼更增加了喜庆的色彩。

婚礼没有什么仪式,邀请的客人也不多,但气氛却十分愉快。

毛主席当天特别高兴,他亲自为爱女主持了婚礼,他祝愿女儿、女婿幸福,希望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李敏和孔令华的孩子出生,主席给外孙取名提建议

婚后,李敏、孔令华和父亲毛主席一起住在丰泽园内,他们住在李敏住过的菊香院小南屋。据了解,小两口的房间里,没有什么值钱的摆设和什么新款的家具,房子也没有装修,但他们仍然感觉到幸福。

他们在领袖毛主席的身边,能得到主席的关心,可以说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生活在一起后,毛主席很注重维护“家庭和谐”。有一回,他带着李敏去看了一场《醉打金枝》的戏,意在告诉李敏,要懂得孝悌之道,即使是‘金枝玉叶’,也不例外。

李敏也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许多年以后,每当讲起这段往事时,李敏这样说:爸爸可能是怕我不孝敬公婆,才让我看这出戏的。

图 | 毛主席和李敏的合照

有了毛主席的“指点”,婚后,小两口很少争吵,日子过得平静、安逸。

1962年,李敏和孔令华的儿子出生了。小家伙的到来,为李敏和孔令华增添了欢乐。

和普通人家一样,隔代人的到来,老一辈人是非常欣喜的。毛主席特别喜欢这个胖乎乎的小宝宝,工作之余,他常常散步到李敏的房子里看看外孙。

据李敏回忆说:“要是孩子睡着了,爸爸会长时间站在旁边,仔细端详,真有看不够的劲儿。要是孩子醒着,爸爸就弯下腰去,脸对着脸地逗小孩玩耍。”

有一回,毛主席逗小孩的时候,自言自语道:“娃,该叫什么名儿呢?”

接下来,陪同警卫员想了几个名字,毛主席摇了摇头,好似不太满意。后来,主席这样说:“给娃起名,不要用我的字,也不要叫什么豹哇、虎哇之类的。娃是国家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是来接我们的班嘛。接班就要继承事业,跟着我们走嘛,意思明白了,不过,具体该叫什么名,还是要爷爷来定。”

后来,孔从洲老人就给宝贝孙子起名为“继宁”。其寓意与毛主席之前说的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得不说,两位老人都对小孩有着很深厚的爱。

图 | 孔从洲将军

李敏和孔令华搬出中南海,毛主席不舍

1962年,李敏被迫从居住了多年的菊香书院小南屋搬到另一个院子去了。再回望时,许多的墙和门隔断了她和爸爸之间的联系,她知道要离开爸爸了,于是,李敏流下了眼泪。

毛主席特意过来看她们。问道:“东西都搬走了,不再来这里住啦?”

李敏模糊着双眼,断断续续地说:“没有,我的箱子还留在这儿,我还是会回来的。”

又过了一年,李敏一家搬出了中南海。当时,孔令华借来了一辆平板车,拉走了他们小家里的全部家当。从此,离开了毛主席。

主席很想让他们留下,还问过他们,你们能不能不走啊!

后来,主席从病重去世,李敏才去探望过三回。对此,她很是十分的悔恨。她这样说,“当初,要是我的意志力再坚定一些,留在爸爸身边多好啊!”当时,李敏一家打算搬家,母亲贺子珍就拦过她,劝她不要搬家。但李敏只想着当下的处境,没有考虑过往后的发展情况。

不得不说,也算是一种很大的遗憾吧!

李敏走了,对于毛主席来说,两个朝夕相随的女儿,就这样走了一个,心里总是觉得空空的。他会想念,想念他的“娇娃”。每当见到李讷时,他会想起李敏,以前姐妹俩都在主席身边的时候,主席一手牵着一个,尽享天伦之乐。但是对于爱女的离去,毛主席只会说,孩子大了,翅膀硬了,也该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了。

图 | 李讷和李敏的合照

时间一转,毛主席病重躺在了病床上,李敏匆匆忙忙地来见父亲。主席见到女儿后,一开口便是,“娇娇,你来看我了,娇娇,你怎么不常来看我啊!”李敏对于主席父亲的“责问”,只是一个劲儿地流着眼泪。

在主席身体形容枯槁的日子里,他仍然挂念着李敏,还指出了李敏的出生时期不对。他对爱女是非常关心的,最后一次见面时,毛主席撑着力气,尽量地与女儿谈话。

李敏认真地听着,她什么话也说不出,只是把爸爸那双衰弱无力的大手捧起来,紧紧地贴在自己的胸前……

标签: 王贵

更多文章

  • 王贵为何要背叛岳飞,难道兄弟情义,真抵不过富贵荣华吗?

    历史人物编辑:林开意标签:王贵

    在岳飞被人陷害,处于危难之际,作为岳飞的左膀右臂王贵没有坚持原则,反被自身安危和权势富贵所影响,选择了背叛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兄弟,此种品行实在令人不齿。为何王贵最终妥协了呢?史书留给我们的答案有两个原因:1、岳飞曾经责罚过临阵退缩的王贵,他心中有恨。2、枢密使张俊抓住了王贵的把柄,从而胁迫他背叛岳飞

  • 重温《王贵与安娜》:才懂安娜对王贵“第二春”满脸不屑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张宁标签:王贵

    安娜并不怕离婚,在她看来,婚姻又不是什么宝贝,谁要谁拿去好了,但安娜不喜欢欺。王贵迎来了“第二春”,而安娜对于王贵的第二春却采取了“不屑”的观望态度。安娜这种不屑的态度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王贵为了一件小事,了儿子一个耳光。安娜彻底爆发了:她可以跟王贵离婚,但是绝不允许王贵因为“第二春”而不疼

  • 岳飞手下大将有4人背叛他,除了王贵外,还有哪3人?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王贵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云涌出过许多英雄人物,但同样在特定的时代下,造就了不同的悲惨人物。而“精忠报国”的岳飞就是其中之一,岳飞,作为一名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有勇有谋,屡次将金军打败,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家和指挥家,并建立了一支人数众多,纪律严明的“岳家军”。但却被惨遭背叛陷害,被手下扣上“莫须有

  • 《王贵和安娜》原著:看懂婚姻里这“四大恶相”,看透人性

    历史人物编辑:陈新怡标签:王贵

    所有人都说,王贵配不上安娜!当初,她就该抛下一切,跟初恋一起出去,那才是她该过的生活。在大众眼中,两人不仅在阶层上极不匹配,安娜的才华还有眼界,也吊打王贵几条街。两人的结合,完全出于安妈妈的乱点鸳鸯谱,安娜对于妈妈的强势撮合耿耿了半辈子,对王贵也嫌弃了半生,最让人不平的是,这样的王贵,居然还不忠了!

  • 岳飞的手下大将王贵为什么要投靠秦桧?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王贵

    首先,再老生常谈地唠叨上一句:岳飞死得真冤。 我知道,每当我说这一句,就有无数人会怼我:岳飞死得一点都不冤!为什么不冤?岳飞口口声声说要迎归二圣,触怒了宋高宗,该杀。岳飞不听指挥,十二道金牌都传不回,该杀。岳飞拥兵自重,威胁到南宋江山,该杀。岳飞武将妄议建储,该杀。…… 这

  • 王贵和安娜:看到安娜捡菜叶糊口才知,她为何一生没爱上过王贵

    历史人物编辑:邢超建标签:王贵

    安娜曾哭着“我就是一辈子不嫁,也不会跟王贵走到一起”。被安妈妈“强逼”嫁给王贵后,她最常的一句话便是:我从来没爱上过你,我跟你这个乡巴佬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安娜从始至终,都觉得自己是女王下嫁给“乡巴佬”王贵,在她心里,王贵是配不上她的,不管是阶层还是思想上,他们都有着天差地别的差距,她在精神上的追求,

  • 《悬崖之上》为什么观众会觉得与周乙接头的人是张宪臣就好了

    历史人物编辑:罗滢标签:张宪

    电影《悬崖之上》现已上映多时,估计观众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便是如果当初与周乙接头的人是张宪臣,该片的结局会如何?由演员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刘浩存、倪大红、李乃文、余皑磊联合参演的电影《悬崖之上》现已上映多时,估计很多观众都会觉得,如果当初是张宪臣与周乙接头,执行“乌特拉”行动的小组,就不会

  • 眼见张宪战不过金弹子,而岳云尚未到来,岳飞何不亲自出战呢?

    历史人物编辑:胡润平标签:张宪

    从路人甲到大元戎,岳飞这一路走来,还算顺利,他用了几年时间就做了北伐军的大元帅,这份能耐,怎么吹捧都不过分,但在演义里,作者为了平衡起见,就把岳飞的武力给弱化了,目的就是能虚构出更多的英雄人物,使小说的情节内容变得热闹起来。同样为了平衡起见,作者也给金国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勇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前期

  • 《悬崖之上》子弹能被高温引爆吗?看看张宪臣是怎么做的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与花体育标签:张宪

    张艺谋的影片《悬崖之上》有一个经典片段,是那样的,那时候的张宪臣为了更好地从图书店里边取得密码本,孤身一人前去铺满特务的图书店,并最后取得了密码本,但是,他的行迹也曝露了,特务科的进行了对他的追捕,这一段,张艺谋把握得很好,各种各样焦虑不安因素都设计方案得很恰当,显而易见,特务科的人应对不上张宪臣。

  • 《悬崖之上》细节:张宪臣赴刑场,周乙的一个举动太抓人了

    历史人物编辑:小杰撩科技标签:张宪

    近日,《悬崖之上》发布了张宪臣赴刑场的片段,这段内容在影片正片中也存在,再次看到这片段,依旧让人很心疼,而此次最值得注意的是周乙。张宪臣为了保护周乙,独自一人面对敌军,最终还是被敌人再次逮捕,而这次敌军是直接要了他的性命,在张宪臣被带往刑场时,除了敌军的高层,还有周乙,周乙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战友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