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毫无疑问大家都会想到大宋王朝顶层设计者: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皇帝周世宗手下的得力大将,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从一个底层小兵到九五之尊,赵匡胤的上位之路看似捡漏,实则离不开他自身的智慧。
不仅兵不血刃登上帝位,还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
就连《宋史》中都评价赵匡胤,说他“面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非常人”。
图片来源网络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赵匡胤都有着极高的成就。军事上的统一征战,结束了五代分裂的局面,内政上的改革措施,革清了五代时期的弊政。
从个人的领导魅力来讲,赵匡胤是德才兼备的宋朝创始人。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例如他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懂得如何将下属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赵匡胤虽武夫出身,但他拿捏人心的本事,一般人根本比不了。关于用人,他自己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对于有才之人是爱戴有加,但又不盲目听从,有自己的主见。他精通用人之道、驭人之术;特别善用软硬兼施、恩威并施、赏罚分明之术;也正因为赵匡胤通过自己的用人之术将众多人才搜罗在自己身边,才使得大宋能够逐渐走向辉煌。
赵匡胤重才更能容才:赵匡胤很有容人的度量,曾经制定下皇帝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的祖训。
对待手握重兵的边关将领,两手准备
赵匡胤当皇帝之前就一直在军队里干,他知道他手里军队的战斗力以及每名将领的特点,所以能做到知人善任。
他最担心的就是武将如法炮制再来次黄袍加身,为此果断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石守信、高怀德等悍将的兵权全部归零,给予这些武将及其后低以高官厚禄良田美宅完成了极为成功的安抚。
石守信等宿将退了以后,兵总是要人带的、仗总是要人打的、边关总是要人守的。
赵匡胤新提拔了一批将领分驻各个军事要塞,这些军事将领在外有很大的权力,可以便宜行事。
为了防止这些将领拥兵自重,赵匡胤把他们的家眷都养在京城,确保他们衣食无忧,这样既能解除边关将领的后顾之忧,也抓住了这些人的命门和七寸。
同时,只要这些将领回到京城,赵匡胤都要一一谈话、赐宴,还要赏赐很多的东西,这也使得这些边关将领没有理由造反,也没有机会造反。
图片来源网络
“杯酒释兵权”后,对付文臣也有一套
文官党争不断结党营私也是对其政权稳定的一大威胁,赵匡胤是这么处理的:
不着急用帮自己夺得天下的心腹大臣来担当中央各级的主要官员,把握核心权力。
而是仍然沿用后周旧臣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来担当宰相,让他们形成权力制衡,在给予其权力和信任的同时,也给予其足够的压力和监督,让其忙得不亦乐乎,难以有机会结党营私,勾心斗角。
这一招成功的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不仅化解了皇权最大的威胁,同时也巩固了政权。
建立自己的规则,从管理层开始
依照传统惯例,遇到讨论国家大事时,皇帝见宰相,首先得让宰相落座,然后赐茶,规矩走完,才开始讨论正事。唐王朝跟五代时期,仍然沿用。
《见闻近录》记载说:在赵匡胤登基的第二天,宰相提议讨论国家大事。
赵匡胤说:“我眼睛看不清楚,请把文件拿近一点。”宰相们拿到他跟前,赵匡胤早暗中派宦官把他们的座位撤掉,宰相只能站着奏报事情。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宋朝的宰相拜见皇帝的时候,不会给他们赐座,更不会给他们赐茶,无论从权力本身还是从政治仪式上,皇权都大大提升。
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在椅子上做文章,赵匡胤还在官帽上做起了文章。
据说,有一次,赵匡胤上早朝,听取大臣奏事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
赵匡胤心中相当恼火,但是他不露声色。退朝后,他传旨管理官帽的官员,在纱帽的后面分别加上长翅。
一顶帽子,两边的铁翅各穿出一尺多,而且之后还越来越长。从此之后,大臣上朝,就很难站在一起交头接耳了。
关于赵匡胤会用人的故事不止于此,主要都体现了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用人之道,在不同的形势与环境下,采用不同的用人策略。选取人才不拘一格,方式多样。
既会唱红脸,又能唱黑脸;有时候睁大双眼,有时候却睁只眼闭只眼……一系列的套路愣是让赵匡胤打成了一套组合拳。虽然满满的都是套路,但是收获了不少人心,实乃扮猪吃老虎的权力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