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朝的官员升迁,为何要讲究论资排辈,范仲淹想改革为什么没成功

宋朝的官员升迁,为何要讲究论资排辈,范仲淹想改革为什么没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贪吃的骆驼 访问量:2693 更新时间:2023/12/28 12:46:42

资三年一迁 ,武职五年一迁 ,谓之磨勘 。——范仲淹

宋朝是我国古代科举取仕的第一波高潮,它宋朝和唐朝的国祚时间相差不是太大,国土面积更是逊于大唐的巅峰,但是录取进士的数量,竟然快达到了唐朝的近9倍。

(唐朝的进士数量总数,大约为7000多人,唐朝的进士人数大约为60000人)

那么宋朝进士的人数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增幅,这么多的进士又怎么来安排体制内的岗位呢?

宋朝和唐朝最大的不同,就是皇帝们对于武将集团的看法,唐朝的氏一族,虽然标榜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嫡系血脉,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们身上的鲜卑血脉。

而且自汉朝灭亡以后,儒家学说的道统就被踩在“乱臣贼子”的脚底下摩擦了,纵观曹魏至隋唐,大家都是走的暴力建国的路径。

因此唐朝的统治者虽然开始搞科举取士,但是朝廷中大部分官员,其实还是走的偏门。

这种靠着拳头打天下的行为,对于已经建立国家的既得利益者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是个人在这种氛围之下,都可能往上去看,而不愿意闷头干好自己的事。

所以等到宋朝这个正统的中原朝建立以后,老赵就想重新把儒家学说给拾起来,因为从历史经验来看,只有儒家的“君权神授”说,才能让大家放下他下争强好胜的心,甘心为既得利益者所驱使。

那么要想推动新的政策,就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对于大宋来说,这些人就是建国时的功臣宿将)的利益,那么如果削弱这些人的反对力量呢,解决办法就是通过科举补充新人(这里的新人是相信“君权神授”的儒家门徒)。

通过科举补充新鲜血液之后,老的功臣宿将就开始被削弱,然后整个武将集团也开始随着政策推动而没落。

不过矛盾这种东西,从来不会完全消失,只会用新的矛盾来取代旧的矛盾。

大宋解决完武将集团的问题之后,接下来面对的,就是文臣集团的一家独大,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新的问题呢?

大宋朝廷想到的办法,是利用文官团体的内部制约,比如朝廷设置一个岗位以后,就会再设定一个制约它的部门,而在部门内部,也有制约,比如大宋的每一个文官岗位,原则上要求至少有三个人。

这三个人分别是:已经去职的人,正在履职的人,以及一个随时准备上岗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一官三共人之”。

在这套繁琐的文官体系之下,官员的数量自然需求很大,因此宋朝的科举才需要录取如此规模的进士。

那么这么多的进士进入体制以后,他们后续的升迁又怎么来处理呢?

宋朝官员扩招之前,各朝的官员数量其实从明面上来看,是不太充足的,因为岗位稀缺,又没有充分的进入体制门路,所以前朝的官员晋升,往往要看门户等主观性很强的办法。

但是宋朝不同,官员的编制都泛滥成灾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一个能让大家都信服的升迁办法,那么这个问题会是一个严重的大问题。

宋朝的朝廷当时经过慎重考虑,最后想出来一个名为“磨勘”的办法,这个办法的核心,看似是双核驱动:

“磨勘”的第一核是资历,根据一开始的“磨勘”要求,官员的晋升是需要明确时间限制的,比如你是一个文官,那么你只有在任上干满了三年,才能考略自己的升迁问题,如果你要是武官,那么这个时间限制还会延长到五年;

“磨勘”的第二核是考功,根据大宋朝廷制定的考察制度,并不是你到了三年或五年的期限,就一定可以升职加薪,你还必须要在任期内的各项考核中,顺利通过。

从表面来看这个制度似乎非常公平公正,但是在实际的运行当中,这个政策却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官员如果资质一般,但是他只要能差不多的应付完考核,那么他就能在相应的时间,凭借资历升迁。

而对于那些资质出众的人来说,他们就是在任期内干出花来,如果资历不到,也会因为时限问题,而无法获得升迁。

因此这个政策一旦实施起来,其实是非常低效的。

大宋的一代神人范仲淹,在打算为大宋改革的时候,曾明确提出,要对这种低效的“磨勘”进行改革,他的初心很好,但是最终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范仲淹当时想改革的内容很多,改革失败的原因也很多,如果细聊占据的篇幅也会很多,因此咱们今天只聊他为什么没能改动低效的“磨勘”制度。

范仲淹当年没改变“磨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古代一切制度的设立的核心,都不是为了保护所有人的利益,它制定的出发点永远都是为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磨勘”制度也是如此,它的出台是由朝廷高层决定,而这些高层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利,自然希望下面的人升迁速读越慢越好,越难以触及自己利益越好,因此“磨勘”对于朝廷的“元老”来说是一种保护,而对于新人来说是一种限制。

等到新人好不容易攀爬到老人的退去后留下的位置时,你说他是会支持原来的制度,还是会为山下的新人重新建立一条快速来到自己身边的“捷径”。

第二,“磨勘”制度虽然看似效率比较低,但是他却相对比较公平,你不管是普通人的孩子,还是官宦之后,原则上,你都要经过时间的磨砺而往上晋升,而不会立刻就去“插队”入职。

这种情况的持续,会让下面的人和官员都看到上升的希望,只要我再坚持一下,我也有希望爬的更高,虽然我现在自认为比别人强,但是我没有爬到山顶的原因,不是有人压制我,而是我的资历还不够。

当山下的人有了这种想法以后,他们就有了可能存在的希望,他们心里郁闷就会得到宣泄,他们就不会走极端,国家整体就会相对稳定,国家的稳定对于统治者来说,自然比效率更重要。

既然“磨勘”制度,对于山上的皇帝和大臣都有利好,范仲淹想动它自然就会失败。

其实又何止于“磨勘”......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建设范仲淹文化园的初步设想(4-4)

    历史人物编辑:李三的篮球标签:范仲淹

    四、其他说明1、可以肯定,范仲淹文化园建成之后,必将成为盐城文旅的浓墨重彩之笔,盐城的又一张城市名片。结合周边已经形成的配套设施和美妙风光,必能为广大游客看得到盐城的文化特色,吸收得了范仲淹文化的营养,精神上有所收获,并且愿意在此地游玩、吃住,愿意口口相传,以影响更多的游客来我盐城。2、眼下,正值范

  •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历史人物编辑:郭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宋代庆历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一生颇为传奇。尤其是他一生三起三落,给人无尽的思索。一、1029年,初入仕途的范仲淹不明觉厉,上书奏请章献太后还政仁宗赵祯(按宋朝律例,幼帝年满20 就可以正式即位),大怒的章献太后将其贬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离开开封时,前来送行的一众好友勉励他:“范君此行,极为光耀

  • 《清平乐》:庆历新政致朝臣厌恶,范仲淹真的成为了范仲“厌”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范仲淹

    题/《清平乐》庆历新政要来了!是时候科普下庆历新政始末了!文/有疾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言:电视剧《清平乐》中,剧情终于进展到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这里。先前不停铺垫的富弼、范仲淹、韩琦、夏竦等人将会又一次展开激烈的交锋。在

  • 范仲淹是怎样的人?范仲淹为什么遭贬到邓州后,创造了举世名作?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范仲淹

    好水川一战,宋军惨败,范仲淹其实没什么责任,可因为受人诬陷,也就与韩琦一起受到了处分。后来,宋军连连败在西夏手里,损失惨重,宋仁宗又不得不重新起用韩琦、范仲淹。韩、范二人重新上任之后,同心协力,加强防守,使宋夏边境安定了一阵子,尤其范仲淹指挥得力,屡屡挫败夏军,声名传得更响了。宋仁宗觉得范仲淹确实是

  • 为什么有人说,范仲淹配不上文正的谥号?范仲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范仲淹

    提到北宋名臣范仲淹,大家往往第一反应,都是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很多熟悉宋朝历史的朋友,更会知道,范仲淹在北宋的历史上,地位到底有多高。不过近年来,网上却有很多文章,对范仲淹持贬低态度,认为范仲淹的成绩其实也不过如此,根本就配不上后世那么高的评价。对于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

  • 《范仲淹》:范仲淹的出将入相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郭宝平 / 凤凰出版社 / 2022-7-1文丨云海一介寒儒,苦学成才;身在卑位,心怀天下;几经浮沉,出将入相;主持新政,风波迭起。这就是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贤臣范仲淹。作家郭宝平在通读范仲淹全集的基础上,在历史小说《范仲淹》一书中,“依托历史写小说,以文学笔法写

  • 进击的萧燕燕:世人只看到我的风光,有谁知道孤儿寡母打拼的辛酸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萧燕燕

    一提到承天太后萧燕燕,大家都觉得她是契丹辽国最厉害的皇太后,做事果断,雷厉风行,是个霸气十足的女强人。岂不知,在这位凤霸九天的女强人所属的万丈荣光下,不只是风光,还有无尽的心酸。有谁知道年轻的太后萧燕燕对着两位顾命大臣哭泣?又有谁知道萧燕燕还把两个年幼的小女儿嫁给重臣之子、只为了给儿子寻求支持助力?

  • 《燕云台》明扆下线,身体不好依旧和萧燕燕生了3个儿子3个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李涛涛标签:萧燕燕

    由唐嫣、窦骁、经超主演的《燕云台》正在热播,明扆抓住一次机会便登上皇位,他在位14年,确实如他的名字“耶律贤”一样是位贤主,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为后来圣宗时的全盛奠定了基础,重用耶律贤适、耶律休哥、韩德让等贤臣良将,虚心纳谏求治,使辽朝重新走向强盛。虽然明扆确实在萧燕燕和韩德让之间插了一杠子

  • 秦晋国妃:萧燕燕外孙女,一生三嫁,开沙龙、论古今的契丹女豪杰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两张脸标签:萧燕燕

    电视剧《锦心似玉》中女主角罗十一娘,在嫡姐罗元娘病逝后,嫁给姐夫徐令宜当填房,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终于获得徐家人的认可,彻底取代嫡姐的地位,成为徐家的当家主母。像罗十一娘这种姐姐去世、妹妹继续嫁过去的婚姻形式,在封建社会很流行,多半是为了保证双方姻亲的稳固性和长远性、以及亡者子女私产的安全而为之。但

  • 《燕云台》萧燕燕怀第三胎,才说出大儿子和大女儿名字,土的掉渣

    历史人物编辑:大耳朵的猫咪标签:萧燕燕

    燕云台:萧燕燕和耶律贤成婚后开始恋爱,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出生,前两个孩子的年龄相仿,第三个孩子隔了很多年才怀上,都想着耶律贤的身体差,可能都不会活太久,但没想到活了十几年,还有了好几个孩子,燕燕怀第三胎的时候,她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已经长大了。燕燕怀着第三个孩子三个月的时候,大儿子有十二岁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