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汝愚官至南宋宰相,最终却落得流放暴亡,是被陷害还是自作孽?

赵汝愚官至南宋宰相,最终却落得流放暴亡,是被陷害还是自作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厨子宁哥哥 访问量:3742 更新时间:2023/12/28 8:58:02

说到历史上忠心报国却被奸佞害死的人,大家一定会想到岳飞。事实上,南宋还有一位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的忠臣,最终也被流放并客死他乡。

此人就是做到南宋宰相之位的赵汝愚

典故“绍熙内禅”讲的就是他排除万难、力促宋宁宗继位的故事。

谁能想到,就在赵汝愚被宋宁宗封为右相,继续为国家操劳之时,大祸却悄然而至。

宋宁宗不但革了他的相位,还把他流放至遥远的宁远,并造成他暴亡异乡的结局。

宋宁宗对赵汝愚为何出尔反尔,先捧后踩?其中又有着怎样的隐情?

01赵汝愚因功拜相:漠视祖宗规制

“宗王襁袍即裂土而爵之,

然名存实亡

”,这句话的意思是,宋代宗王生下来就获封土地和爵位,但却没有任何实权。

这是宋代实行的宗室管理制度之一,宋神宗时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其中特别强调,

禁止宗室子弟担任宰相之位

而赵汝愚正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世孙,是正宗的南宋宗室子弟。那他是怎么冲破祖宗规制,成为南宋宰相的呢?这得从他的家世说起。

到了赵汝愚的祖父这一代时,他这一脉就搬到饶州(今江西上饶)的余干县。

其实,为了抵抗金国,从南宋宋高宗时,便默认宗室子弟可在朝廷任职,帮助治理朝政。

赵汝愚的父亲赵善应仕途平平,并没有做到什么显眼的官级,但他却树立了良好的家风,

教导子孙读圣贤书,行仁善事

。赵汝愚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便立下治国平天下的宏志。

他于1166年进京参加殿试,

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成为宗室子弟中唯一的状元,其时年仅26岁。从此,他一脚踏入仕途,开始实施其远大的政治抱负。

初时,赵汝愚被派往四川平定边境羌人的骚扰。他经过多方考察后,用“釜底抽薪”一计彻底瓦解了这一支羌人的势力。由此,他的才能得到宋孝宗的肯定。

赵汝愚在福州任职时,经过他的治理,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到了1187年,宋孝宗以给驾崩的宋高宗守丧和身患疾病为由,把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惇,即宋光宗

宋孝宗其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具有雄心壮志的皇帝,

而赵惇偏偏性格懦弱,胸无大志

,因此他做太子的时候,经常被父皇责备。

这就使得父子二人的关系十分紧张,而赵惇因为父皇威严的地位,不敢造次,只得装出听话的样子。

等赵惇坐上皇位的时候,与父亲的矛盾渐渐白热化。他不但平时对宋孝宗不闻不问,就连父亲病重之时,他也从不前往探望。

宋光宗的不孝惹得朝堂上下十分不满

,大臣们纷纷指责光宗不守孝道,不断上书劝谏皇帝去看望父亲,可宋光宗一点也听不进去。

1194年,宋孝宗驾崩。宋光宗得到消息后,没有表现出一点伤心的样子,甚至坚决不肯出来为父亲主持丧礼。

众大臣十分愤怒,对光宗统治下的朝廷失望至极,陆续有100多人请辞官职。

其时,赵汝愚已入京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他觉得事态变得十分严重,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引起社稷不稳的后果。

加之北方金朝正对宋朝虎视耽耽,内忧外患之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触即溃。

情急之下,赵汝愚联络留正韩侂胄等人“曲线救国”,请出宋高宗的吴皇后出面,说服宋光宗立赵扩为太子,然后再传位给赵扩,即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宁宗。

此事件史称“绍熙内禅”

。宋宁宗即位后,宋孝宗的丧礼才得以在他的主持下完成。

赵汝愚也因定策之功,先被宋宁宗任命为枢密使,

后提升为右丞相

。(宋朝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左右丞相、枢密院等最高长官都被人们私下称为宰相)

赵汝愚是宋朝宗室唯一一位宰相,而这与宗室不得为宰相的祖宗之法有违,因此,这也成为赵汝愚不幸遭遇的原因之一。

02实施报复:轻视外戚弄权

作为“绍熙内禅”功臣之一的韩侂胄是吴太后的外甥,年轻时因恩荫进入仕途,淳熙末年升任知閤门事。

事发当时,

赵汝愚利用韩侂胄与吴太后的亲戚关系,让他负责取得吴太后的信任和支持

,以太后之名劝告光宗让位给赵扩。

韩侂胄趁职位之便,几次进入宫内,分别拜托慈福宫内侍张宗尹和重华宫提举关礼,请他们向住在慈福宫的吴太后进言。

吴太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同意赵汝愚等人的计划,并答应配合他们的行动。

随后,赵汝愚进行了严密的军事布置,殿前司禁军在郭杲的带领下进入大内,牢牢地控制住整个皇宫。

这时,宋光宗不得不同意传位给儿子赵扩。吴太后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在孝宗灵前垂帘,宣布太子赵扩继位。

此后,宋宁宗开始论功行赏。韩侂胄心想,凭着定策这个大功劳,再加上宁宗的皇后是自己的侄孙女这层关系,弄个节度使做做应该不成问题。

谁知,

赵汝愚竟以“外戚不可言功”之名,否决了这项提议

,导致韩侂胄只升了一级,仇恨的种子就此种下。

其实,当时被赵汝愚引进的理学士朱熹曾多次告诫,劝他切不可怠慢韩侂胄,可以对他进行厚赏,但不能让他参与朝政。

耿直、迂气的赵汝愚没有听进去,他认为韩侂胄与自己一样,应该是个有自觉性的外戚,不会有什么别的想法,更不会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然而,韩侂胄还真不是这样的人,

他不仅不会如此高风亮节,而且比常人更加记仇。

明明同样有定策之功,赵汝愚坐上右相之位,而他韩侂胄只做了个小小的宜州观察使,怎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呢?

于是,他便利用兼任的枢密都承旨职位之便,也是利用传达诏旨的机会,取得宋宁宗对他的信任,从而实施对赵汝愚的打击报复。

赵汝愚当上右相后,引用了大批以朱熹为首的理学人士进宫,还把朱熹推荐为皇帝的侍讲。

韩侂胄从这些人身上下手,朱熹、右正言、彭龟年等理学人士都一一遭到贬官。

此后,韩侂胄一路升至提举佑神观一职,

但他不仅没有停止打击报复,反而变本加厉。

同样对刘汝愚心怀不满的知閤门知事刘弼趁机进言,让韩侂胄设法控制住台谏(即对官员的监督和对皇帝的规谏的官员),才能真正对抗赵汝愚。

于是,韩侂胄通过内批,

对台谏官员进行了大换血

,基本换上他的亲信,使整个言路都控制在他手中。

这时,扳倒赵汝愚的时机才算真正到来。右正言李沐听从韩侂胄的指使,写了一封弹劾赵汝愚的奏折呈给宋宁宗。

李沐在奏折中指出,赵汝愚作为宋朝宗亲,担任宰相一职不合适,违反祖宗之法中“宗亲不可担任宰相”的制度,

对社稷稳定很不利

宋宁宗听信了他的谗言,革掉赵汝愚的右相之职,并把他外放到福州做知州。而韩侂胄此时已一手遮天,轻而易举地获得节度使的职位,并继续打压赵汝愚。

他把理学污蔑为伪学,对朝中的理学人士进行严厉的打击。

赵汝愚则被那些言官安上十项不逊的罪名

,被贬到永州。

赵汝愚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右相位置上一下子就跌入尘埃,他在贬谪途中患上重病,只得停留在衡州治病。

墙倒众人推,沦落至此的赵汝愚又遭到衡州守臣钱鍪的百般羞辱,悲愤交集,暴病而亡。

赵汝愚应该后悔没听朱熹的规劝,没有吸取自古以来外戚干政导致朝纲混乱的教训,放任韩侂胄弄权,才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

03宋宁宗驱逐功臣:忽视皇帝猜疑

赵汝愚的可悲结局表面上看,是因为韩侂胄实施打击报复造成的,实际上,从深层次来看,

主要原因是赵汝愚功高震主导致的

一方面,

赵汝愚的宗室身份和杰出的政治才能让宋宁宗产生不安

宋宁宗的继位是不同寻常的,可以说,他没有任何准备,根本没来得及在朝廷中培植任何势力,就被强行推到皇位上。

因此,宋宁宗只能依赖于推他上位的赵汝愚等人,才能维持朝局稳定。于是他一上位,就让赵汝愚兼任

参知政事、特进、右丞相、枢密使

等职。

而赵汝愚并不是一个贪恋权位之人,他没有全盘接受,反而建议皇帝把那些对宋光宗不满而辞去官职的大臣请回来,包括政变时因害怕而出走的左相留正,并恢复留其相位。

过了一个月,宋宁宗还是坚持授予赵汝愚右相之位。此时的宁宗对赵汝愚是十分信任的,况且国家此时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帮助他治理朝政。

当朝局渐渐趋于稳定后,

宋宁宗的忌惮之心就开始疯狂生长了

。其实也难怪宋宁宗有此等想法。

赵汝愚历经孝宗、光宗和宁宗三个朝代,无疑,

他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政治资本

,再加上他当下的右相之位,可以说是实权在握。

他能在光宗不作为时发动政变,迫使光宗退位,也完全有能力令当下的宁宗退位,自己取而代之继承皇位,因为赵

汝愚宗室身份注定他也有继承大统的资格。

这么一想,宋宁宗必然会对赵汝愚产生猜疑之心。因此,为了平衡朝中势力,他开始把目光放在韩侂胄身上。

宋宁宗和韩侂胄可谓一拍即合,两个人都想对付赵汝愚,事情就变得十分容易,一场此消彼长的权力相争就此拉开。

尽管赵汝愚可能从来也没有对皇位产生过觊觎之心,

但是他却没有猜中皇帝的心事,也没有想法打消宁宗的顾虑

,导致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另一方面,

赵汝愚引进的理学集团太过强大,使宋宁宗心有余悸

。赵汝愚因定策之功被封为右相后,大量引进理学人才,并把他们安置在重要位置上。

而这也给韩侂胄势力提供了打击报复的思路,

他们以赵汝愚结党营私、图谋不轨为由进行弹劾。

宋宁宗那敏感的神经被触动了。在他看来,赵汝愚的势力实在太过强大,即便当下没有什么篡位苗头,也要把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因此,宁宗同意了韩侂胄一派的建议,削去赵汝愚的相职,并把他逐出京城,去往福州任职。

后来,韩侂胄指使手下进一步

罗织赵汝愚的罪名

,称赵汝愚在外依然拉帮结派,

还在私下里跟别人说自己梦见驭龙升天

宋宁宗一听果然大怒,这分明有夺他皇位的野心。于是,他又把赵汝愚贬谪到更偏远的地方,最终使这位忠心耿耿、政绩斐然的能臣暴死于他乡。

赵汝愚为官30年,无论是在地方还是朝廷任职,他都践行着自己从小立下的宏愿,赤诚之心天地可鉴。可惜,其

宗室身份和不通人情的性格使他没能走到最后,沦为政治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宋史·赵汝愚传》

《宋史》

标签: 赵汝愚

更多文章

  • 宗室宰相赵汝愚:疯皇当国,宰相挂冠,力挽狂澜主持绍熙内禅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赵汝愚

    “上皇陛下驾崩了,皇太后请陛下前往主持丧仪。”“朕不去!假的!都是假的!都是你们合起伙儿来骗朕!”大臣哭着拉皇帝衣服说:“上皇陛下真的驾崩了,请陛下前往北内主丧!”皇帝也哭:“你们都来骗朕!”挣脱大臣就往内宫跑,龙袍都撕烂了。这不是闹剧,而是真实发生在大宋国绍熙五年临安城的皇宫内。01,不孝的疯皇宋

  • 赵汝愚贵为南宋宰相,为何56岁客死他乡?浅析赵汝愚的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赵汝愚

    南宋赵汝愚是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元老,在宋光宗传位于宁宗之时,他挺身而出,保证了皇位的顺利交接。与此同时,他也是两宋数百年历史上唯一的宗室宰相。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三朝元老,却在晚年备受排挤,被皇帝罢免宰相职位并外放偏远地方任职。最终,在庆元二年(1196)年正月,他暴卒于衡州,享年56

  • 宰相韩侂胄与岳飞力主北伐,为何一个是英雄,另一个被骂是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柠重标签:韩侂胄

    公元1207年,南宋宰相韩侂胄上朝路上,突然被中军统制夏震劫持到玉津园中。自知必死,韩侂胄悲愤道:“皇后误国,史(弥远)贼该死,北伐无望啊!”韩侂胄死后,他的头颅被割下送到金国求和,“开禧北伐”草草收场令人寒心。诡异的是,在南宋朝,岳飞力主北伐,风波亭殒命成为民族英雄;韩侂胄实施北伐,玉津园身死,却

  • 宰相韩侂胄四夫人,探望皇后被赐座,几日后宰相却遭乱棍打死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韩侂胄

    “倾国倾城佳人貌,谁知红颜乃祸水”。自古以来便有无数的英雄人物,本可以成就一番盖世伟业,但是却最终难过“美人关”,落得一个一败涂地的下场。很多人便开始说“红颜祸水”,越是长得漂亮的女人,身上所会带来的灾难也就越大。当然也有人说“红颜祸水”只是一些失败者的推辞罢了。由于各种因素最终导致了失败的后果,只

  • 文人的口水多可怕,看千古奇冤韩侂胄,遭到朱熹派的攻讦遗臭万年

    历史人物编辑:樊亚茹标签:韩侂胄

    韩侂胄在南宋历史上,是一位爱国的宰相,可是到了后世的名声却不是很好。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彻底得罪了当时的儒学大师朱熹,当时韩侂胄还没有做宰相的时候,对朱熹这些人的言论就十分不满意,因为他认为当时的南宋不应该去读这些儒家学说,而应该富国强兵,尤其是在武备上要做好准备工作。这番言论彻底激怒了朱熹,所以他的

  • 辛弃疾为何执意要留在镇江,韩侂胄借故将其调往南昌后,北伐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谢哈说娱乐标签:韩侂胄

    镇江自古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无数南方朝廷想要北伐,都会在镇江这个地方修筑比较隆重的攻势。一方面可以以此作为平台,渡江北上,一统天下。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这里抵挡北边敌人的进攻。毕竟南方朝廷当中,大多数都将都城建在南京这一带,所以镇江的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到了南宋的时候,镇江已然成为了南宋对

  • 韩侂胄尊崇岳飞大力北伐也是为了自身的权位,最终被暗杀

    历史人物编辑:怀旧历史影像馆标签:韩侂胄

    有人说,韩侂胄尊崇岳飞、北伐抗金,就是很有骨气,只不过是得罪了朱熹,才被文人扎堆黑,名列《奸臣传》。话说回来,韩侂胄名列《奸臣传》的确冤枉,不过他也不是啥好人,不过是个志大才疏、且好大喜功、对国际局势还没有敏锐度的草包权臣,论能力和对政局把控,史弥远要远远强于韩侂胄,没必要五十步笑百步,北伐勇气可嘉

  • 宰相韩侂胄四夫人拜访皇后,安然享受赐座,几日后宰相被乱棍打死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韩侂胄

    众所周知,高处不胜寒,当我们身处高位时,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又有很多双眼睛在盯着你犯错。所以为了不给这些人有机可乘,就得十分警惕,时刻保持政治的敏锐度,在我们现代就是如此,那么在水深火热的古代,恐怕是更加岌岌可危。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皇帝身侧岂容他人酣睡,能够登上九五之位的人,又怎么是弱小

  • 韩侂胄感慨花园太寂寞,大臣学2声狗叫,被封为“狗叫尚书”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韩侂胄

    南宋中期,权臣韩侂胄是朝廷之中的风云人物,他亲手策划了“绍熙内禅”,逼迫宋光宗退位,拥立宋宁宗作为皇帝,因此被宋宁宗以“拥戴之功”册封为丞相。虽然韩侂胄作为主战派的代表,曾经为岳飞平反,但是他却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力任人唯亲,公然收受贿赂,并且以自己的好恶来提拔官员,因此当时很多的南宋官员都争相献媚,想

  • 韩侂胄力主抗金,为岳飞平反,为何却被列为奸臣和秦桧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骑着毛驴游山涧标签:韩侂胄

    《宋史》中有四卷为奸臣传,包括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赵良嗣、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万俟禼、韩侂胄、丁大全、贾似道等人都榜上有名,这当中大部分人都实至名归,当然也有一些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南宋宁宗时的宰相和权臣韩侂胄。韩侂胄是名门之后,曾祖父是被欧阳修称之为“社稷之臣”并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