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宗室宰相赵汝愚:疯皇当国,宰相挂冠,力挽狂澜主持绍熙内禅

宗室宰相赵汝愚:疯皇当国,宰相挂冠,力挽狂澜主持绍熙内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方轩 访问量:3213 更新时间:2023/12/12 1:12:34

“上皇陛下驾崩了,皇太后请陛下前往主持丧仪。”“朕不去!假的!都是假的!都是你们合起伙儿来骗朕!”大臣哭着拉皇帝衣服说:“上皇陛下真的驾崩了,请陛下前往北内主丧!”皇帝也哭:“你们都来骗朕!”挣脱大臣就往内宫跑,龙袍都撕烂了。

这不是闹剧,而是真实发生在大宋国绍熙五年临安城的皇宫内。

01,不孝的疯皇

宋光宗赵惇自从绍熙二年(1191)十一月二十七郊祀时受到刺激,体内隐藏的神经病属性被激发,成了一个有颠狂忧郁症的“疯皇”。自此,赵惇的病情时好时坏,总是担心已经退位的亲爹太上皇孝宗害他、废他,就把每月四次朝见探视上皇的事视为上刑场一般,总是千方百计找借口拖延日期或者不去。

狂躁、遗忘、偏执、猜忌等精神病症状都有明显表现的赵惇还讳疾忌医,坚决不认为自己有病需要服药治疗缓解,就是这样一个丧失责任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却是一个帝国的皇帝。丞相留正鉴于揽权的私心,对皇帝的病情视而不见,反而颇多忌讳。

赵惇想立独子嘉王赵扩为皇太子,上皇孝宗认为嘉王没有他堂弟许国公赵抦聪慧,想隔代指定赵抦为继承人,因此,精神病患者赵惇无时不刻都认为他爹想废了他,他的皇后李凤娘和身边的内侍不断的离间两宫,让赵惇的病情越发加重。

身为皇帝却长期不朝见太上皇,臣子们都认为有失人子孝道,你还是一国帝王呢?想当初你爹是怎么孝敬他嗣父的,这还是你亲爹啊!

为了国家体面,大臣们频频劝谏赵惇朝见上皇,赵惇就是搪塞不去,或者是答应大臣了,到时候又找理由不去,或者理由都没有就是不露面。

不管是上皇诞辰会庆节、冬至节,还是赵惇的诞辰重明节,不管是大臣前赴后继的哭谏,还是太学生218人赴登闻鼓院上书,赵惇都熟视无睹,就是不朝重华宫(上皇所住的北内)。

绍熙五年(1194),67岁的孝宗生病,也没盼来儿子看一眼,赵惇就是认为他爹装病骗他。某日,孝宗登上望潮的高台,听见宫墙外里巷小儿嬉戏的叫闹:“赵官家来了,赵官家来了!”孝宗不由喃喃自语:“我叫他尚且不来,你们叫也枉然啊!”(可怜的孝宗!)

凄然不乐的上皇孝宗,病情急转直下,已经药石无效,说不出话来,多次环顾左右,希望能见到儿子,却一次次失望。上皇病危的消息传到外面,临安民众个个愤慨,顿时把过宫风波推向高潮。

朝野内外、官民百姓都纷纷请愿,让皇帝去看望他爹,太学生们听说上皇病危,皇帝还在后宫燕饮游园,写诗讽刺皇帝无德不孝。很多大臣纷纷上书,自求罢黜,赵惇不理睬,有不少大臣都挂冠而去,自请戴罪,国府几乎为之一空。

起居舍人彭龟年三次请对,赵惇拒绝会见,五月二十三,彭龟年再次求见,仍然被拒绝,愤慨的彭龟年在自己的班位上跪伏向空龙座叩头,久叩不止,鲜血把砖璧和搢笏都渍红了,赵惇听闻依旧无动于衷。

次日,赵惇命嘉王过宫探视上皇,时日无多的孝宗看到孙子,不知道是什么心情,从见过孙子后,孝宗开始拒绝服药。

02,宰相挂冠

六月初九凌晨,孝宗驾崩,重华宫领班关礼报给宰相留正和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当宰执们把申状呈给赵惇时,他根本不信他爹死了,群臣请求他过宫主持丧仪,他起身就走,群臣哭泣着去拉他衣服,一直拉扯到福宁殿,赵惇也哭,把衣服都撕裂了才甩开群臣,进入后宫就不出来,嘉王也哭求他过宫,赵惇光答应就是不见出来。

上皇80岁的嗣母皇太后吴氏(随着上皇的驾崩,皇太后吴氏升级为太皇太后)传谕,命宰执率百官赴北内发丧。六月十三,大殓,嘉王入宫请求赵惇主丧,赵惇还不信儿子,敷衍说:“等我病好了就过宫。”

做为儿子、做为皇帝,不露面主持丧礼,实在不成体统,留正、赵汝愚对太子少傅吴琚说:“大丧不能无主,祝文宣读自称的‘孝子嗣皇帝’,宰执不敢代读,太皇太后是上皇之母,请她听政,暂主丧事。”

没办法啊!混蛋皇帝不露面,只能请他老祖母垂帘听政,然后立太子,好应付局面。吴琚是太皇太后侄儿,他向姑妈传达宰执的意见,又提醒姑妈不要涉政。

吴太后答应主持丧礼,但拒绝听政,同时传谕说皇帝有病,可以在南内(皇宫)成服。老太太也是没辙了,还得顾及面子,就当你病的起不来,就在南内给你爹服丧也行。但赵惇根本没有服丧,照常宴饮看戏游乐。

身为皇帝孝子,大丧以来,从没有到灵前临哭成礼,不临丧,也不视敛,不举哀,又不成服,满朝内外都是愤慨不满,群情激愤已经到了极点,各种谣言蜂起,越传越离谱,眼看覆亡祸变就在顷刻。面对危局,宰相留正也开始心怀惴惴。叶适向他建议预建储君,参决朝政,以消除流言稳定人心。留正就向赵惇上书请立国本,赵惇看了上书大怒:“储位不能预建,一建就会取代我!”

留正再次上书,赵惇却又批复:甚好!宰执们就准备起草立储诏书。随即,留正又收到赵惇的八字御批:“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留正疑惑了,白天御批同意立太子,到晚上又要退闲,赵官家你到底几个意思?

想多了的留正又惊恐起来,赵汝愚想把赵惇说退闲的话奏请吴太后,留正不愿意,就假装摔倒有病,上表求致仕,不等批复就逃出临安。

宰相临难逃脱的消息瞬间传遍京城,朝野内外更加震骇,中外人心汹汹,政府主事的最高官、知枢密院事、宗室赵汝愚终于被推到前沿。

03,临危受命赵汝愚

赵汝愚是太宗八世孙,楚王元佐后裔,少有大志,是孝宗乾道二年的状元,历任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入为吏部郎兼太子侍讲,以集英殿修撰帅福建。汝愚很受孝宗赏识,以其有文武威风,召还,绍熙二年为吏部尚书,在过宫风波中,因为协调两宫又被光宗赵惇看重,遂违背祖制迁汝愚知枢密院事。

如今上皇驾崩,皇帝闭宫不出,宰相逃亡,朝野内外人心涌动,据传京口诸军跃跃欲动,民间士人也满怀愤慨,国家局面已到生死存亡地步。

面对此混乱境况,赵汝愚的心情非常矛盾,他一直以范、韩自期,希望竭尽所能,为国家出力,但是,身为宗室,处在嫌疑之地,行事如履薄冰,如今面临危局,更是瓜田李下,不敢轻易妄动。

粮料院干办游仲鸿向赵汝愚上书,把他比喻为伊尹周公,汝愚吓得把游仲鸿的书函烧掉,游仲鸿责备他身为大臣不为社稷考虑还不如去位,赵汝愚认为游仲鸿说的对,却也无可奈何,宰相已经跑了,他也跑了?政府还要不要运作?

左司郎中徐谊劝说赵汝愚:你内心忧虑局势,外表却无动于衷,你这不是矛盾吗?社稷存亡,就在此一举啊!有什么好计较的!

赵汝愚大为震动,觉得自己不能老是陷入前怕狼后怕虎的境地,那还要不要做事了,遂虚心问徐谊意见,徐谊建议找太皇太后出面主持内禅,皇帝你不是要躲着不见人吗?让你躲个够!

既然要把皇帝搞下台,肯定需要取得宫禁卫队的支持,殿帅郭杲和宗室、工部尚书赵彦逾关系很好,在争取郭杲之前,得先把赵彦逾争取过来。

可巧,赵彦逾也忧心国事,去问赵汝愚皇帝御笔退闲的事,也向汝愚提出内禅的事,汝愚故意说立储还怕皇帝不高兴,内禅的事,谁敢承当?赵彦逾就说,宰相跑了,这是上天安排知院你来力挽狂澜的,有啥可迟疑不决的。

赵汝愚这才向赵彦逾透底,需要取得殿帅郭杲的支持,怕郭杲不同意,赵彦逾就自告奋勇去说服郭杲,这边朝臣、禁军都搞定了,就差太皇太后这头了。

叶适和徐谊引荐知閤门事蔡必胜给赵汝愚,蔡必胜又引荐同僚韩侂胄,韩侂胄是名臣韩琦的曾孙,又是吴太后的亲外甥兼亲侄女婿,和皇室有几层亲戚关系。

04,韩侂胄的奔波

赵汝愚请韩侂胄找机会见吴太后,韩侂胄慨然应允。他又联络慈福宫内侍首领张宗尹,把内禅事告知,请求张宗尹向吴太后转达。吴太后听了张宗尹的转达,斥责他:这种话难道是可以随便说的?让张宗尹给赵汝愚传谕“要耐烦”。

赵汝愚根据吴太后的话揣测,命韩侂胄次日再去慈福宫一趟,韩侂胄头一天失利有些气馁,觉得吴太后支持的可能性不大,赵汝愚就提点他:“你可以先去谢宣谕,再提内禅建议。”

韩侂胄又去见张宗尹,让他代为传话,希望能见到老太后,张宗尹出来告诉他,老太后感冒了,今天可能见不到她。韩侂胄没辙,在宫门独自徘徊,被重华宫原领班关礼撞见。

关礼问他在这里转来转去作甚,韩侂胄犹犹豫豫的不知道该不该讲,关礼不高兴的说:“都是自己人,何必吞吞吐吐!”说着就对天发誓,绝不会泄漏消息,韩侂胄这才给关礼说了赵汝愚的内禅计划,关礼一听,立即说:“你稍等,我去奏知太皇太后。”

关礼为何对内禅如此提劲?

第一,他是孝宗身边的老人,眼看孝宗思念儿子到死都没见到,对不孝子很是不满。第二,关礼也是满心为国,眼看皇帝不像话,还不如把他换下去,利国利民还解恨。关礼见到吴太后就哭泣不止,老太后诧异的问他哭什么,关礼说:“小臣不是为自己哭,是为天下哭!”都是明白人,也都清楚局势,不用再问,吴太后也知道关礼什么意思,老太后蹙眉不语,关礼自管说:“自古圣人读书万卷,可有曾见到像现在这样的局面而能保证不乱的?”

吴太后还是那句话:“这事不是你该知道的”。关礼说:“这事人人都知道,如今留丞相已经出朝,能依赖的只有赵知院等二三执政,如果赵知院他们也走了,天下靠谁呢?”说完就大哭起来,吴太后吃惊的说:“知院是宗室,和他人不同,他也会离朝吗?”

关礼说:“知院之所以还没去,不只是宗室的缘故,还是因为觉得有太皇太后可以做依仗啊!如今,定了大计,却得不到太皇太后的支持,没办法继续下去,他也只能离朝啊!等他离朝了,天下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吴太后遂答应垂帘听政接见执政。

其实,赵汝愚并没有把希望都寄托到韩侂胄身上,他又托徐谊去见吴琚,请求吴琚劝说他姑妈。谨慎的吴琚当时并没有打包票,但转身去求见太皇太后劝说早定大计,以安人心,别垂帘太久即可。

吴太后接受侄子的劝告是在见关礼之前,可以说,见关礼的时候老太太已经心有成算,只不过是不愿意担负后宫干政的名声。

05,绍熙内禅

因为有了太皇太后的支持,内禅工作得以迅速准备,赵汝愚先把事情经过告知参知政事陈骙和同知枢密院事余端礼,再把太皇太后的谕旨传达给殿帅郭杲和步帅阎仲,分兵把守南内和北内。当时嘉王有病告假,赵汝愚写了一纸短函知会嘉王直讲彭龟年,交代明日祭大礼,嘉王务必要到。彭龟年心领神会自然知道该怎么做。关礼则让姻亲閤门宣赞舍人傅昌朝连夜赶制黄袍。

虽然宰执们觉得自己是严密的进行内禅准备,但其实外间早就谣言纷纷,说只要赵家一块肉就可以做皇帝,大宋临安城真是跟筛子一样,也得亏是光宗两口子一个精神病,一个傻厉害没头脑,就像聋子瞎子一样,内禅才得以顺利得逞。

赵汝愚预先命殿帅郭杲率三百卫士赴南内取传国玺,掌管玉玺的内侍羊骃、刘庆祖担心郭杲对赵官家不利,就把玉玺取出来,将玉玺的盒子密封严实交给郭杲送往政事堂,紧张的郭帅居然没发现,这边羊、刘二人捧着国玺抄近路直奔慈福宫,交给了吴太后。

从这里也可知,光宗赵惇众叛亲离,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了封建士大夫们的底线和良知,自然没有人站在他一边。祭是百官除丧的日子,彭龟年陪着嘉王首先来到北内,赵汝愚率群臣来到孝宗梓宫就位,太皇太后垂帘,命执政们奏事。

赵汝愚首先奉上传国玺(空盒子)给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命内侍取来传国玺对汝愚说:“国玺早已经放在妥善地方”。汝愚才知道郭杲取的是空盒子,惊了一身白毛汗,赶紧惶恐称贺。

汝愚向太皇太后奏报:“皇帝因为生病,不能执丧,臣等屡次请立嘉王为皇太子,皇帝御批说甚好,随后又批说历事岁久,念欲退闲。请太皇太后处分。”吴太后说:“既然皇帝有成命,相公自当奉行就是。”

汝愚说:“这件事事关重大,是要颁布于天下,书写史册的,需要太皇太后主持才好。”吴太后说好。汝愚就把草拟的内禅仪注奉上,吴太后看了说很好。

随即,吴太后命赵汝愚宣布:“皇帝生病不能执丧,曾有御笔自欲退闲,皇子嘉王扩可即皇帝位。尊皇帝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太上皇后,移御泰安宫。”关礼、张宗尹扶着嘉王入帘,嘉王泪流满面的退避说:“告大妈妈,臣做不得,臣做不得!”吴太后也放声大哭,命人取出黄袍,亲自为嘉王穿。

嘉王绕着殿柱逃避,太皇太后大声喝令他站住说落:“我见你公公,又见你大爹爹,见你爷,今天却见你这模样。”说着,眼泪又不住流下来。

韩侂胄拉着嘉王也在劝说,嘉王见太祖母要发怒,只得披上黄袍,嘴里还喃喃不停:“做不得啊!做不得啊!恐怕要背负不孝的名声了!”

赵汝愚说:“天子应当以安社稷、定国家为孝,现在中外人心惶惶,万一有变,将置太上皇于何地?还称得上孝吗?”

遂率百官跪拜,嘉王赵扩被引导着给太皇太后行谢礼,来到重华殿前,会见百官,草草的完成内禅礼。老皇帝缺席,太皇太后任命,宰执主持的绍熙内禅就此收场,嘉王扩,即宁宗就此成为大宋新君。以赵汝愚为政治领袖,原嘉王府讲官为基本班底的宁宗朝缓缓拉开序幕。

06,猴格说:

绍熙内禅其实就是一场宫廷政变,由首席执政赵汝愚主导的政变,整个国家从太皇太后到皇子、大臣、内侍,都是共犯,把荒诞的皇帝赶下台,把国家从岌岌可危之中挽救出来。这也变相说明了,光宗赵惇的行为已经把他自己沦为独夫,已经癫狂还拒绝交出皇位,最终被所有人抛弃,也可见皇权对人的荼毒,就是精神病患者也无法避免。

绍熙内禅和绍兴内禅、淳熙内禅明显不同,前两者是皇帝主动提出,后者则是身为臣子的赵汝愚推动实施的,是对皇权的僭越,也是南宋皇权弱化的表现,更是南宋权相即将崛起的萌芽。

光宗不孝,被国人背弃,宁宗废父自立,也可以说是不孝,却是群臣推动的,也是矛盾的讽刺啊!虽然宁宗继位后,赵汝愚在和韩侂胄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贬黜,但是他在绍熙末年的力挽狂澜,对赵宋皇室社稷还是功莫大焉!

没有他的推动,宋国动乱是必然的,当时襄阳士子陈应详准备了数千条缟巾,联络好兵民,准备代替皇帝为太上皇执丧,因为绍熙内禅的诏书颁布才偃旗息鼓,可想而知,没有赵汝愚的大义凛然,宋国提前崩溃也未可知。

就是这样。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不代表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宋史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

标签: 赵汝愚

更多文章

  • 赵汝愚贵为南宋宰相,为何56岁客死他乡?浅析赵汝愚的死因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赵汝愚

    南宋赵汝愚是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元老,在宋光宗传位于宁宗之时,他挺身而出,保证了皇位的顺利交接。与此同时,他也是两宋数百年历史上唯一的宗室宰相。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三朝元老,却在晚年备受排挤,被皇帝罢免宰相职位并外放偏远地方任职。最终,在庆元二年(1196)年正月,他暴卒于衡州,享年56

  • 宰相韩侂胄与岳飞力主北伐,为何一个是英雄,另一个被骂是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柠重标签:韩侂胄

    公元1207年,南宋宰相韩侂胄上朝路上,突然被中军统制夏震劫持到玉津园中。自知必死,韩侂胄悲愤道:“皇后误国,史(弥远)贼该死,北伐无望啊!”韩侂胄死后,他的头颅被割下送到金国求和,“开禧北伐”草草收场令人寒心。诡异的是,在南宋朝,岳飞力主北伐,风波亭殒命成为民族英雄;韩侂胄实施北伐,玉津园身死,却

  • 宰相韩侂胄四夫人,探望皇后被赐座,几日后宰相却遭乱棍打死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韩侂胄

    “倾国倾城佳人貌,谁知红颜乃祸水”。自古以来便有无数的英雄人物,本可以成就一番盖世伟业,但是却最终难过“美人关”,落得一个一败涂地的下场。很多人便开始说“红颜祸水”,越是长得漂亮的女人,身上所会带来的灾难也就越大。当然也有人说“红颜祸水”只是一些失败者的推辞罢了。由于各种因素最终导致了失败的后果,只

  • 文人的口水多可怕,看千古奇冤韩侂胄,遭到朱熹派的攻讦遗臭万年

    历史人物编辑:樊亚茹标签:韩侂胄

    韩侂胄在南宋历史上,是一位爱国的宰相,可是到了后世的名声却不是很好。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彻底得罪了当时的儒学大师朱熹,当时韩侂胄还没有做宰相的时候,对朱熹这些人的言论就十分不满意,因为他认为当时的南宋不应该去读这些儒家学说,而应该富国强兵,尤其是在武备上要做好准备工作。这番言论彻底激怒了朱熹,所以他的

  • 辛弃疾为何执意要留在镇江,韩侂胄借故将其调往南昌后,北伐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谢哈说娱乐标签:韩侂胄

    镇江自古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无数南方朝廷想要北伐,都会在镇江这个地方修筑比较隆重的攻势。一方面可以以此作为平台,渡江北上,一统天下。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这里抵挡北边敌人的进攻。毕竟南方朝廷当中,大多数都将都城建在南京这一带,所以镇江的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到了南宋的时候,镇江已然成为了南宋对

  • 韩侂胄尊崇岳飞大力北伐也是为了自身的权位,最终被暗杀

    历史人物编辑:怀旧历史影像馆标签:韩侂胄

    有人说,韩侂胄尊崇岳飞、北伐抗金,就是很有骨气,只不过是得罪了朱熹,才被文人扎堆黑,名列《奸臣传》。话说回来,韩侂胄名列《奸臣传》的确冤枉,不过他也不是啥好人,不过是个志大才疏、且好大喜功、对国际局势还没有敏锐度的草包权臣,论能力和对政局把控,史弥远要远远强于韩侂胄,没必要五十步笑百步,北伐勇气可嘉

  • 宰相韩侂胄四夫人拜访皇后,安然享受赐座,几日后宰相被乱棍打死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韩侂胄

    众所周知,高处不胜寒,当我们身处高位时,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又有很多双眼睛在盯着你犯错。所以为了不给这些人有机可乘,就得十分警惕,时刻保持政治的敏锐度,在我们现代就是如此,那么在水深火热的古代,恐怕是更加岌岌可危。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皇帝身侧岂容他人酣睡,能够登上九五之位的人,又怎么是弱小

  • 韩侂胄感慨花园太寂寞,大臣学2声狗叫,被封为“狗叫尚书”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韩侂胄

    南宋中期,权臣韩侂胄是朝廷之中的风云人物,他亲手策划了“绍熙内禅”,逼迫宋光宗退位,拥立宋宁宗作为皇帝,因此被宋宁宗以“拥戴之功”册封为丞相。虽然韩侂胄作为主战派的代表,曾经为岳飞平反,但是他却仗着自己手中的权力任人唯亲,公然收受贿赂,并且以自己的好恶来提拔官员,因此当时很多的南宋官员都争相献媚,想

  • 韩侂胄力主抗金,为岳飞平反,为何却被列为奸臣和秦桧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骑着毛驴游山涧标签:韩侂胄

    《宋史》中有四卷为奸臣传,包括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赵良嗣、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万俟禼、韩侂胄、丁大全、贾似道等人都榜上有名,这当中大部分人都实至名归,当然也有一些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南宋宁宗时的宰相和权臣韩侂胄。韩侂胄是名门之后,曾祖父是被欧阳修称之为“社稷之臣”并历经

  • 金朝真如韩侂胄以为的不堪一击吗?不,金的国力当时还在宋之上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记录时间标签:韩侂胄

    南宋权臣韩侂胄在野心膨胀以及爪牙们的撺掇下,想北伐金朝建立大功业,他既心生开边之意,手下的狗腿子们更是上蹿下跳,说些他想听的话,极力渲染金朝马上就要完蛋了。易祓跳脚说“敌国如外强中乾之人,仅延喘息”;李壁蹦跶说金朝“赤地千里,斗米万钱,与鞑为仇,且有内变”;刘过在写给韩侂胄的祝寿词《清平乐·新来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