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潘仁美的的确是潘美,小说与故事的重叠部分集中在杨业殉国这一段,不过我认为杨业之死与潘仁美关系并不大,真正的罪魁祸首应该是监军王侁。不过我认为小说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为了抹黑潘美,而是在抬高杨家将,自杨业之后的故事大多为虚构。
杨业之死与潘美关系不大
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下诏命潘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潘美为西路军主帅,而杨业为副帅。此次北伐初期进展顺利,但很快形势急转直下,在中路军和东路军先后进攻受阻遭遇战败后,西路军奉命带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百姓回军。
杨业与潘美起初制定的计划便是围绕带领四州百姓撤军展开的,但当时王侁针对两人的计划进行了反驳,认为他们是畏惧怯懦,应该率军直奔雁门北川,刘文裕也支持王侁的计划。我们知道,从宋初开始就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监军这个职位太过重要,而杨业和潘美此时的身份却是极为尴尬的,杨业是北汉降将,而潘美则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深厚,并不属于赵光义一派。
结局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意见冲突,潘美和杨业只能妥协,尤其是杨业,他必须表现出对宋廷的忠诚,从杨业“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这句话不难看出他的无奈。杨业出征后,潘美和王侁率兵在陈家谷口布阵作为援军。
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眺望战场,见杨业还未率军返回,以为是打败了契丹军队,便打算争取战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追击,潘美根本制止不住。然而不久后听说杨业战败,便又立即带兵后退。
其实从赵光义对三人的处罚也能看出他们的责任,大将军潘美只是被降职三级,而监军王侁则免冠、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同样免官、流放到登州。
除杨业事迹外,其他《杨家将》故事多为虚构
历史上的杨业的确有七个儿子,然而他们却并不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全部带兵征战沙场。
杨业的七个儿子中,次子杨延玉和杨业一起战死,长子杨延昭则子承父业,一直在北方边地征战,先后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官至防御使。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算是寿终正寝。
至于其他几个儿子,杨延浦和杨延训官任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则官任殿直,全都没有率兵征战的记载。
北宋时期虽然的确有杨家将存在,但他们并不如小说中描述的那么夸张。事实上,在北宋时期,与杨家将齐名,甚至在其上的还有曹家将、折家将、种家将、李家将等。
历史上的潘美,形象较为正面
从前文不难看出,小说中除了杨业战死这一段与历史较为相符外,其他故事多为杜撰。事实上,潘美作为宋朝的开国名将,形象还是较为正面的。
潘美早期在柴荣手下任侍从,后周建立后,潘美先后任供奉官、西上阁门副使、陕州监军、引进使。在后周时期,潘美和赵匡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在宋朝建立后,顺理成章的受到重用。潘美先是建隆元年(960年)随从赵匡胤平定李重进叛乱,随后在开宝三年(970年)又率军攻灭南汉,开宝八年(975念)与曹彬讨伐攻灭南唐。
可以说,除了在雍熙三年(986年)奉赵光义命率军北伐损兵折将外,潘美一生征战少有败绩,且为宋朝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之所以曹彬、潘美这些一生征战的名将在北伐中屡屡犯错,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和杨业的遭遇极为相似。赵匡胤在位时,军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手中,赵光义根本没有办法将势力延伸至军队,这使得在他即位之初对军方始终保持着戒心,潘美对监军的无可奈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