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丝路留名的裴矩,为何在隋炀帝时为佞臣,在唐太宗时为敢谏的直臣

丝路留名的裴矩,为何在隋炀帝时为佞臣,在唐太宗时为敢谏的直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惜缘小历史 访问量:4705 更新时间:2023/12/14 5:53:02

一、西域27国交易博览会的组织者

隋朝大业五年,即公元609年,精力充沛,立志赶超汉武帝的隋炀帝杨广,雄心勃勃地进行了一次西巡,在(今焉支山)组织了一个西域27国参加的交易博览会,到场的27国人士都佩着金玉,身着锦缎,焚香奏乐,载歌载舞,又有威武、张掖等地的汉人仕女着盛装骑大马到场,整个会场绵延数十里,场面甚是壮观绚丽。

隋炀帝杨广是要通过这次博览会,显示大隋朝的强盛,结果也确实达到了让西域各国惊叹于隋朝强盛富裕的目的。

这次宏大而壮观博览会的实际组织者,是黄门侍郎裴矩

近1400年以后,一场名为《丝路花雨》的舞剧轰动国内外,这场舞剧借助敦煌壁画展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盛况,其中的最后一幕就取材于隋朝裴矩组织的这场27国交易会。

可见,这场27国交易会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之大。

通过这场交易会,裴矩展现出了自己天才的外交能力和组织能力。可是裴矩更为后世关注的是,他在隋唐两朝截然相反的表现。

二、大器晚成,首建功勋过不惑

裴矩出身河东裴氏,也就是山西的裴氏,这是自东汉以来的大族。在晋朝时,裴氏家族已经成为皇家紧密依靠的门阀,其地位与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相同,甚至以当时裴氏子弟裴秀司马炎身边的地位,琅琊王氏还无人能及。

裴矩的九世族在晋朝永嘉之乱时没有渡江南迁,而是逃到了凉州,之后就一直在北方,由前秦而至北魏,之后是北齐。裴矩的父亲是北齐的太子舍人,但是很早就死了,他死时,裴矩还在襁褓中。

裴矩的成长,得益于裴氏家族的世家文学传统,他本人好学而且多智。裴矩看书有特点,就是宽泛而杂,他的记忆力非常好,看书效率很高,又因为看书多而且宽泛,因此他以博学多才出名。

裴矩刚进入仕途时,是北齐北平王司州牧高贞的兵曹从事,也就是负责军事后勤的秘书,之后地位高了一些,转为北齐定州刺史高平王高仁英的“

文学

”,相当于机要秘书。

北齐被北周灭后,作为北齐旧吏的裴矩并不被任用,后来杨坚担任定州总管时,任用了一批前北齐定州的官员,其中就有裴矩。因为裴矩一直担任秘书工作,因此杨坚也用裴矩为记室亦即秘书,负责记录和起草一些章程和发布杨坚的指示。

裴矩为杨坚做秘书做得不错,杨坚非常高兴,后来杨坚建隋,裴矩就做为杨坚的自己人到了长安,成为隋文帝杨坚的内史省给事郎,相当于中书令给事中,还是秘书之职。

裴矩在杨坚身边并没有明显的建树,因为他的工作,是中规中矩的秘书,只是他的秘书工作做得不错,因此隋文帝派儿子杨坚伐陈时,又让他给杨广做秘书。

隋文帝为了培养杨广,因此给杨广伐陈配的文武都是当时隋朝的顶尖人物,其中就有隋文帝第一谋主高熲。杨广让裴矩和高熲一同将陈朝的所有图书典籍全部搬回长安。

若是普通人,也许就是完成了一次图书搬运工作,可是裴矩却借着搬运这些典籍,将南朝的山川地理了解了个透彻。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陈朝虽然已经被隋朝所灭,可是叛乱却此起彼伏。隋平陈的第二年,即公元590年,岭南的番禺(今广州)发生叛乱,广州总管韦洸领兵镇压时中箭身亡,而裴矩正好有去岭南巡查的任务。

话说君子不入险地,一直干秘书的裴矩有理由折返,可是裴矩却偏向虎山行。

裴矩向一方面建议隋文帝杨坚立刻平叛,因为这股势力有正在往北方发展的趋势,一旦北上和江浙的叛乱势力会师,局面就会变得不可控,另一方面,他在南康(今赣州)招募了仅仅3千士兵就南下番禺。

从来没有接触过南方,也没有过军旅经验的北方人敢毛遂自荐去南方平叛,不是深思熟虑就是轻佻率性。

此时裴矩已经42岁,又久任秘书工作,自然不是轻佻率性,他之所以敢主动去南方平叛,得益于他对平陈时获得的陈朝典籍的了解,通过他搬回的陈朝典籍,他已经对南方山川了然于胸。

这又得益于裴矩天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裴矩的岭南平叛果然获得成功,他收复了包括广州在内的二十余州。

裴矩是隋文帝的人,此时立功,让隋文帝大大长脸,他对第一谋士高和第一大将杨素说:“韦洸带2万兵都不能解决岭南问题,我还一直以为是兵少的缘故,没想到裴矩只3千兵就解决了问题。有裴矩这样的臣子在,我就不用担忧了。”

由于岭南之功,杨坚赐给了裴矩闻喜公爵位,后又封他为内史侍郎。

三、除大义,计弱突厥

隋朝时期,对大隋最有威胁的边患是来自北方的突厥。

北周周宣帝时期,为了和突厥交好,将宗室赵王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嫁给了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到了隋文帝时期,千金公主已经成了隋朝封号的大义公主,而大义公主侍奉的可汗,已经成了都蓝可汗。

可是大义公主时刻想报杨坚代周建隋之仇,因此不断怂恿都蓝可汗和隋朝为敌。

车骑将军长孙晟出使突厥,发现了大义公主的小辫子,即她和身边奴仆的私通。可是长孙晟并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他回来报告杨坚。杨坚的秘书裴矩又积极请战,他可以出使突厥除掉大义公主。

于是,杨坚再派裴矩出使突厥。

裴矩抵达突厥,先秘密会晤了前可汗沙钵略的儿子突利,以嫁给他大隋公主为条件,让突利向都蓝可汗告发大义公主私通奴仆的问题,并要突利说服都蓝杀死大义公主。

突利果然促使都蓝杀死了大义公主。

接着,裴矩又挑起突利和都蓝可汗的矛盾,使得两人进行内斗,结果都蓝被杀,实力被大大削弱的突利不得不依附隋朝,之后被隋朝封为民可汗。

经过裴矩的经营,突厥由隋朝的心腹之患变成了隋朝最忠心的附属。

四、天才的外交才能

隋炀帝杨广时期,雄才大略的杨广欲建立远超汉武帝的伟业,因此积极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的张掖开辟市场和西域各国进行互市交易,隋炀帝让裴矩监管具体事务。

此时裴矩已经是大50岁并朝着60岁奔的人,凭着多年秘书工作的经验,他知道杨广迟早会有吞并西域之心,因此他并没有仅仅完成杨广交给他的互市任务,而是利用机会了解西域风俗和山川地理,包括西域各国酋长的简历以及各国的物产情况,编撰了三卷《西域图记》献给隋炀帝。

于是,就有了隋炀帝西巡时,在焉支山下规模庞大,盛况空前的西域27国贸易博览会。

西域国家自来关系复杂,各方势力渗透其中,这些国家有的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有的面和心不和,再加上文化信仰不同,要一同举行一场和平而又载歌载舞的盛会,没有相当的外交才能是做不到的。交易会的巨大成功,使得裴矩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

五、在杨广和李世民身边的判若两人

隋炀帝杨广后期,天下大乱,裴矩做为杨广的亲信随杨广游幸江都(今扬州)。

杨广并不知道,他的生命即将在这里结束。

可是,杨广身边的裴矩却很清楚杨广面临的状况,因此他开始明哲保身。

裴矩见到所有的官吏,无论大小,他都以礼相待,决不得罪任何人,他让任何和他打交道的人都感到高兴。

面对中原大乱,隋军节节败退,而隋炀帝身边最精锐的10万骁果军却在江都无所事事,而这些骁果军又都是关中中原子弟,因此人心浮动,都想打回老家去。

裴矩不仅没有劝杨广回军平叛,反而为了讨杨广的高兴,给杨广出了长期呆在江都的主意,给他的骁果军分配妻室,让他们安心留在江都。

结果,骁果军们在江都成家,都纷纷感谢裴矩。而尽管中原和关中已经乱做一团,可是杨广和他的精锐骁果军却在江都待了两年之久,

这两年,聪慧的裴矩再也没有做过任何有建树的事,对杨广唯有

“悦媚取容而已”。

裴矩的表现,乃是典型的佞臣。

后来宇文化及反叛,当杀气腾腾的叛军杀向杨广所在的皇宫时,遇到上早朝途中的裴矩,叛军们对这位给了自己家庭,平日对自己和颜悦色的官员非常有好感,因此说:“不关裴黄门的事”便纷纷绕过裴矩杀向皇宫。

裴矩平时的人缘帮助他躲过一劫。后宇文化及亲自到来,裴矩又立刻向宇文化及迎拜。

之后宇文化及杀了杨广,裴矩跟随宇文化及的部队一同北上。宇文化及拥立秦王杨俊的儿子杨浩为皇帝,让裴矩做了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蔡国公。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打败后,裴矩又担任了窦建德的尚书右仆射。窦建德被李渊所败,裴矩又投了李渊。

裴矩在李渊父子麾下,其表现和在隋炀帝杨广朝廷上完全不同。

李渊建立唐朝后,让裴矩担任民部尚书,80岁的裴矩精神十足,毫无衰老迹象,通晓古今,为李渊重用。

唐太宗李世民刚登基,首先做的就是整肃吏治,为此,他秘密派人给各官吏送财物以试探。有一个部门的门令史接受了一匹绢,唐太宗大怒,要杀这个门令史。

这时,在隋炀帝面前表现谄媚的佞臣裴矩突然成了铁骨铮铮的谏臣,竟然批评至高无上而且刚登基的太宗李世民:“此人受贿是应该杀,可是陛下用物品引导人犯罪,这就是陷害,这不是我朝倡导的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李世民相貌威武,有股不怒而威的气势,在他的面前,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从来都是战战兢兢,不敢反对,而且他刚杀了太子登基,身带杀气,更无人敢随便乱说话。裴矩偏偏来揭龙鳞,这大出李世民意料。

李世民不仅不怒反而闻之而喜,他不仅采纳了裴矩的建议,而且召集百官说:“裴矩敢不附和我,能向我面谏,这是忠臣,你们如果都能这样,何愁天下不治?”

此时的裴矩成为李世民身边敢言者第一人,也正是裴矩的敢言,才有了后来魏征的敢言。

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裴矩,是铁骨铮铮的忠臣。

六、君明臣直

对裴矩的前后变化,司马光有精确的评价: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不是他性情有变。如果君主不喜欢听反对意见,则忠臣会变成佞臣,如果君主乐意听真话,则佞臣就会成为忠臣。

总结起来是四个字:“

君明臣直

”。

标签: 裴矩

更多文章

  • 帝昏则佞、帝明则直,裴矩左右逢源,是邪王石之轩的历史原型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裴矩

    黄易书写《大唐双龙传》时,力图创造一位风采绝伦、亦正亦邪的人物,那就是邪王石之轩。早期黄易曾受金庸先生的影响很深,所以他也在隋唐时期,找到了石之轩的历史原型。而裴矩就是像是为石之轩准备的替身一样,完全符合黄易的要求!书中石之轩号称“邪王”是魔门八大高手之首,化名裴矩入朝为官,成为杨广的心腹,并经略西

  • 盘点历史上的4大悍将,吕布第二,史万岁第三,第一无可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史万岁

    中国历史上的勇猛的将军们,有非常多,而能够被我们称之为悍将,这样的名词的却其实还并不是太多,有这样的称呼,他们本身就必须要具有能够以一打多的能力,并且无论是脾气勇气都要非常的出众,所以说才能够被称之为悍将。而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为大家看看,我们在中国的历史上出了名的四位悍将都有谁呢?第一位就是楚汉争

  • 史万岁刚进朝堂,武士们乱刀砍向史万岁,隋文帝冷眼旁观:砍得好

    历史人物编辑:佐莯铲史标签:史万岁

    公元600年,征讨突厥凯旋而归的史万岁,却没有得到朝廷任何嘉奖。部下怨气冲天,史万岁动怒道:“我去找皇上要个说法去!”不料,刚踏进朝堂,武士们挥刀砍向史万岁,隋文帝冷眼旁观。史万岁是京兆杜陵人,父亲史静,任职北周沧州刺史,幼时的史万岁长得英俊威武,骑马射箭样样拿手,熟读兵书,更是对占卜颇为精通。公元

  • 从朝中大将到边疆守卒,史万岁为何遭遇人生动荡,又重回朝堂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史万岁

    徐钧有诗云:“征南轻仆孔明碑,想见生平暴可知。一死虽因奸计陷,亦由廷辩忿招疑。”这首诗歌所评价的便是周朝末年、隋朝初年的著名军事家,史万岁。史万岁自小就擅长骑马射箭,对于兵法谋略方面更是格外感兴趣,在稍微年长之后就跟随父亲一起加入到军队之中。周武帝统治时期曾经担任过一些重要官职,后来参与平定了尉迟迥

  • 隋朝第一猛将史万岁,为隋朝建功立业,为何被隋文帝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小妹讲史标签:史万岁

    史万岁为什么最后死了?我觉得里面有点厉害的因素。史万岁基本上是隋朝的第一将军,但由于他太勇敢,所以皇帝害怕军权集中,就想杀了他。史万岁,陕西西安人,北周常州知事史静之子。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他是隋朝开国四大名将之一。另外三人是杨素、韩擒虎、贺若弼,他们被称为隋朝第一猛将。据《隋书》记载,史万岁

  • 隋第一大将贺若弼曾被父亲“锥舌刺血”,为何还是死在多说话上?

    历史人物编辑:韦超标签:贺若弼

    北周将领贺若敦因为得罪了宇文护而被逼自杀,在临死的时候,对22岁的贺若弼说:“平定江南是我毕生的愿望,现在是实现不了了,你应该替我实现它。另外我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而招来杀身之祸,你一定要引以为戒。”说完还觉得不够,贺若敦又找来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了血,希望用这种肉体的疼痛让贺若弼记住多说话的危害

  • 祸从口出的隋朝将军贺若弼被扎舌头也没用

    历史人物编辑:时尚汽车界标签:贺若弼

    隋朝初年的著名将领贺若弼,复姓贺若,字辅伯,河南洛阳人。出身将门之后,他的父亲贺若敦是北周的金州总管,非常有才干,后来遭人嫉妒,受到诬陷,被判处了死刑。贺若敦临死之前,告诫儿子,在官场一定要谨言慎行,他对儿子说:“我曾发誓要灭掉陈朝,可惜今生无法实现了,希望你能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多嘴多舌,而受人

  • 隋朝大将贺若弼父亲因多嘴而死,结果多年后他重蹈覆辙,害死全家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长河的咸水鱼标签:贺若弼

    导语:正所谓祸从口出,很多时候人们都会因为自己的口无遮拦而惹来麻烦。在平时的生活中,这些麻烦或许只会让我们头疼一小会儿,可是对于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来说,说错话很有可能招来杀生之祸。隋朝名将贺若弼最终就栽在了自己的嘴上,而他这也是重蹈了父亲的覆辙。在过去很多开国的名将都难以得到善终,其中有一部分是皇上担

  • 史上九大最狂武将:“大嘴巴”贺若弼仅列第五!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贺若弼

    作为封建社会的大臣,理应谦虚谨慎,守之以愚;功高盖世,守之以让;勇武过人,守之以怯,这样才能平安一世。但历史上也有很多武将不懂得这个道理,以狂放不羁闻名于世,他们最终的结局如何?请看史上九大最狂武将:一、侯景说到历史上哪位将军最狂,宇宙大将军侯景说自己是第二,那么无人敢称第一。侯景是羯族人,相传他的

  • 孤儿贺若弼的冷暖人生:人能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学不到任何教训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贺若弼

    隋笔-(十四)贺若弼多年以后,贺若弼跪在刽子手面前,准会想起父亲贺若敦临死时用锥子刺破自己舌头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的贺若敦是北周的金州总管,能征惯战,骁勇无比。只因为得罪了当国的晋王宇文护,最后落得个被赐死的结局。临上路前,感叹于人生无常的贺若敦把儿子叫到面前,将自己一生的成败得失总结成了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