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另类官二代苏威:堪称隋朝的亚当斯密,却接连被两代圣君弃用

另类官二代苏威:堪称隋朝的亚当斯密,却接连被两代圣君弃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彭鉴之 访问量:1940 更新时间:2023/12/18 14:31:52

隋笔-(七)苏威

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在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上可谓是金玉良言。因为在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年代,做高官的充要条件就是老爹是高官。这一制度,我们称其为士族门阀制度,它贯穿了从东汉中后期到隋朝的五百余年的中国历史。

士族门阀制度被今人几乎批得一无是处,因为它是赤裸裸的关系和裙带制度;发展到后期,身居高位者碌碌无为,有能力的人却上进无门。南朝之败亡,就与此有莫大的关联。

然而,这种制度也未必不会发掘出英才,比如西魏名臣苏绰父子,就是个中代表。

在《两晋南北朝人物志》里,我曾专门介绍过苏绰其人,以及他所设计的一系列对西魏-北周帝国影响深远的制度。而在他英年早逝以后,其爵位也就被其尚年幼的长子苏威继承。事实证明,苏威的能力和贡献,无愧于苏绰之子的身份。

尽管四岁就继承了父亲美阳郡公的爵位,年轻时的苏威却对权力之类的东西相当无感。当朝的大冢宰宇文护要把女儿嫁给他,他却宁愿跑到山中庙里也不愿意答应这门婚事;而当宇文邕除掉宇文护、再次请他出山时,苏威却又以自己有病为名,数次拒绝出山。

尽管一次次拒绝了北周朝廷的征召,苏威却对家人颇为仗义:他的一位堂妹夫得罪了突厥人,被人家堵上门来要人,打算把堂妹一家拖家带口带到北境去。苏威二话不说,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自己找到突厥使者,好说歹说,把堂妹全家给保了下来。

杨坚掌权以后,听高熲汇报了苏威的事迹后,亲自上门把苏威请过来聊天。俩人本来聊得挺好,聊的杨坚都想给苏威封个官做了,结果苏威一听说杨坚要代周自立,二话不说,又跑回家养病去了。

高熲要把苏威追回来,杨坚摆摆手:“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等着吧。”

不久以后,杨坚正式称帝,随即下诏给苏威,拜他为纳言,封爵邳国公。苏威又上表推辞,这回杨坚没跟他客气,直接把他“请”进了朝堂上来。

谁也没料到,正式开始理事的苏威,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爹当年定下的规矩给改了。

废掉自己父亲的为政举措,无论是为君亦或为臣都是大忌,需要冒相当大的舆论风险。而苏威之所以要把苏绰制定的政策进行完善甚至改易,并不是他有多别出心裁,而是他爹当年在世的时候就希望有人给改掉而已。

苏绰还在的时候,就一直对自己制定的过于严苛的财政政策感到不安,常常感叹道:“我所做的都只是权宜之计,绝非太平之策。不知道后世的君子们,谁能把它给改掉啊!”

而称帝以后的杨坚,也确实需要别人来重新制定适应新兴帝国的经济方案。由苏绰之子来更易乃父的方案,既保持了政策的一贯性,又实现了苏绰自己的遗志,岂不美哉?

果然,苏威认为从西魏延续下来的税法太过严苛,对百姓盘剥过重,奏请皇帝降低税率。随后,他又有感于周宣帝时过于铺张浪费的时风,请求杨坚将宫闱之中所有华而不实的装饰全部撤去,以为天下之表率。这些建议,都被杨坚非常高兴地采纳了。

苏威不仅是个搞经济的好手,还有法律方面的天分。他一生之中最大的贡献,就是作为主要编撰者之一,参与制定了影响了隋唐两代的法典——《开皇律》。

自西晋以来,历朝历代基本都在忙于打打杀杀,根本无暇顾及法律方面的建设,以至于三百年来,竟没有一本成熟的法典通行于世,江左六朝甚至一直在沿用晋武帝时制定的《泰始律》。统一天下以后,制定一套新的法律,就成了摆在隋朝君臣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年以后,《开皇律》终于编订。这套律令最伟大的成就就在于,它废除了五胡十六国以来,北方长期存在的各项酷刑,如磐刑、磔刑等,将死刑的执行确定方法确定为绞刑和斩刑两种。同时,它又明确了刑罚的五种基本形式,即笞、杖、徒、流、死,这一成果被日后历朝历代的法律所沿用,即使是日后的《大明律》、《大清律》,依然能找到《开皇律》的影子。

完成了《开皇律》修订工作的苏威,也站到了他人生的顶峰。他不仅官拜尚书右仆射、仅次于高熲,还在朝会上多次受到杨坚的赞扬。皇帝甚至公开表示,苏威之于自己和隋朝,堪比当年的商山四皓之于汉高祖和西汉。

一般来说,皇帝不遗余力地夸某个大臣的时候,这个人离落马就不远了,此为规律一;

隋初的大臣,尽管个个卓尔不群星光灿烂,但是能落个好下场的却不多,此为规律而。

结合规律一、二,可以得出结论——苏威要出事了。

果然,苏威很快就栽了跟头——尽管在金融和法律上他是能吏,却不代表在民生上他有多出类拔萃的能力。平陈以后,他被派往宣慰江南,结果在他的一番折腾下,南陈被搞得民变四起,几乎到了整个江南全部起来造反的地步,无奈之下,杨素才被派去救火。

而正当杨素在江南到处平叛的时候,苏威的儿子又给他惹麻烦了——这位公子在和国子监博士讨论乐理时,公然要求满堂大臣用脚投票,非要他们站个队表示支持谁。结果,支持那位德高望重的老博士的寥寥无几,站在苏公子身边的却几乎是满朝文武。

这位博士回家以后越想越气:“我立朝四十余年,今日竟被一个小儿如此轻慢!”愤懑之余,他联合其他数位重臣,弹劾苏威结党。

奇怪的是,杨坚居然立刻就有了批复——他让人把《宋书-谢晦传》拿来给苏威好好读一读(谢晦等人为宋武帝托孤大臣,在武帝死后辅佐少帝,却又在不久后废少帝立文帝。文帝执政稳定后,诛谢晦全族)。

苏威当然是熟读历史的,一看见“谢晦”二字,吓得面如土灰,纳头便拜。

然而杨坚只是冷冷地说了两个字:“晚了!”就让人安排苏威退休去了。

此后的苏威,数起数落:杨广登基,他跟着后面干;宇文化及弑君,他又辅佐宇文化及。等到李渊父子统一天下的时候,他又主动跑去见李家人,希望谋个一官半职。结果被李二一顿冷嘲热讽,羞得再也无颜求官:

公隋朝宰辅,政乱不能匡救,遂令品物涂炭,君弑国亡。见李密、世充皆拜伏舞蹈。今既老病,无劳相见。

苏威其人,为官清廉,克己奉公,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他为宦几十年,最大的问题,用杨坚的话来说,就是过于恋权,而且度量有限:

其性狠戾,不切世要,求名太甚,从己则悦,违之必怒,此其大病耳。

做个假设——倘若苏威没有被弹劾罢官,还接着做他的宰相,杨素也许就无法成为宰相,也许整个隋朝的历史就会因此而改写。只可惜,没有如果。

当然,无论是苏威还是杨素,都有排除异己的毛病,只不过杨素待得时间久,干掉的人多而已。而苏威本人,也曾将大隋王朝第一支笔排挤得险些无立锥之地。那么,这支优秀的笔杆子又是谁呢?他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咱们下回再说。

标签: 苏威

更多文章

  • 一代贤相褚遂良最终却在他乡郁郁而终,因为他做错了三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褚遂良

    导语: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而说到贞观之治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李世民和魏征这对君臣间的故事。不过除此之外,贞观之治的背后还有很多其他臣子的贡献,褚遂良便是其中之一。说到褚遂良,相信很多的人都很熟悉,毕竟他在书法上有着很高的造诣,我们现在也随处可见他的字帖。不过事实上除了书法家这个身份

  • 武则天一生心狠手辣,临终前却还记挂着褚遂良,专门下诏为他平反

    历史人物编辑:飞碟历史说标签:褚遂良

    唐朝女皇武则天当年立后的时候,朝中大把人反对。因为这个女人来路不正,且心思狠毒,野心勃勃。在唐高宗时期,好多大臣都是跟随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的开国大臣,对李唐江山忠心耿耿。武则天身份特殊,曾是太宗皇帝后宫的才人,差点就被殉葬了,自请去感业寺出家为尼,本来这事就过去了,她只是一粒卑微的尘埃,谁都不会记起

  • 穷书生得病将死,一陌生貌美女子把他救活后说:唐朝时你叫褚遂良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褚遂良

    一、历史上的褚遂良贞观时期,出现了许多名臣,褚遂良便是其中之一。褚遂良本来在李世民的死对头薛举手下当一小官:通事舍人,掌管个诏书啥的,毫不起眼。因为薛举实在太牛,此人号称隋末时期的“西楚霸王”。《旧唐书》载:(薛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公元618年,薛举在浅水

  • 武则天一生心狠手辣,临终前却还惦记褚遂良,专门下诏为他平反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褚遂良

    帝王之路,往往是无数鲜血铺就的。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即位,都要经历一番血雨腥风,更何况后宫之主执掌天下呢?从一个先皇的才女,再到最后登上帝位,成为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只有远超于常人的才能与气魄才能完成这一逆袭。然而这位心狠手辣的女皇武则天,却在人生最后的时光,为一个人平冤昭雪,这个人是谁你?就是她曾一路

  • 褚遂良、李百药和杜暹这些唐朝名臣,对唐朝产生了哪些正向引导?

    历史人物编辑:梦中C标签:褚遂良

    文|聪聪编辑|聪聪前言在唐朝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中,褚遂良、李百药和杜暹是三位杰出的代表,他们在唐朝的政治和文化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名臣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感人的故事。唐朝名臣褚遂良褚遂良,字孟兴,唐代开元年间进士,他是唐朝中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被誉为“开元之中,第一名臣”。褚遂良

  •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记》用笔清瘦劲健,诸家皆推崇,尤以米芾为甚

    历史人物编辑:味美乡里标签:褚遂良

    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今天来聊聊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记》。褚遂良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欧阳询,得温润清雅的风致。晚师王羲之,夺晋人笔意,又能掺入隶法,笔势飘然飞动,活泼可爱,有人称他书法有“兼人之才,而作字或不居一体”。古人在书法史上,对褚遂良的评价一直很高,甚至超过其他三家。张怀瓘《书断》盛

  • 褚遂良反对立武为后的背后是一声叹息

    历史人物编辑:司明岩标签:褚遂良

    古往今来,忠臣始终都为人们所景仰所称道。褚遂良为了李唐王朝的兴隆,在唐太宗时曾尽心尽力,接受太宗嘱托后又对高宗李治倾心相助,甚至达到了忘我、无我的地步,因不愿让高宗有可能担当杀死亲舅父和功臣的恶名,甘愿自己冒死相谏。这种无私的忠诚,让后人感叹不已。人们之所以赞美忠贞,正是因为忠贞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 褚体楷书难学?二十八幅动图,教你写好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褚遂良

    褚遂良的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拥有重要地位,褚遂良虽未被后世列入到“楷书四大家”之中,但其书的艺术水平与欣赏价值却足以与所谓的“楷书四大家”相媲美,其所独具的灵动飘逸之超群气质更是死守法度的欧、颜、柳楷书所不具备的。褚遂良的那些代表之作,被誉为是有志于写好楷书者所不可不学的经典法帖,从丰富笔法、感受楷书

  • 宰相褚遂良当众揭开李治的丑闻,李勣持诏闯入,逆转大唐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褚遂良

    李治逼顾命大臣“废后立武”,褚遂良口不择言,当面揭穿“武媚娘是先帝妃子”的丑闻。长孙无忌大骇,正要为他求情,不料殿门轰隆隆打开,一位全身披挂的大将手持利剑走了进来!两人大惊失色,定睛一看,来人竟是一直托病在家的李勣!李勣一步一步逼近两人,目不斜视,转身对着李治推金山倒玉柱般跪下,禀道:“陛下,老臣不

  • 敢于死谏的名相书法名家褚遂良

    历史人物编辑:劲爆文史标签:褚遂良

    褚遂良(596 - 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杭州)人 。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唐朝宰相、政治家、著名书法家,唐初四大家之一。褚遂良出身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名门贵族家庭。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在隋朝时,官至散骑常侍一职。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关系较厚。褚亮因与杨玄感(杨素的儿子)很有交情。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