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今天来聊聊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记》。
褚遂良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欧阳询,得温润清雅的风致。晚师王羲之,夺晋人笔意,又能掺入隶法,笔势飘然飞动,活泼可爱,有人称他书法有“兼人之才,而作字或不居一体”。古人在书法史上,对褚遂良的评价一直很高,甚至超过其他三家。张怀瓘《书断》盛赞其书说:“真书甚得其(右军)媚趣,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唐人书评》称:“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朱长文《续书断》说:“其书多法,或敩钟公之体,而古雅绝俗;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至章草之间,婉美华丽,皆妙品之尤也。”米芾《续书评》中也大加赞美:“如驾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又为褚临写的《兰亭序》喝彩:“虽临王书,全是褚法。其状若岩岩奇峰之峻,英英秾秀之华。翩翩自得,如飞举之仙。爽爽孤骞,类逸群之鹤。蕙若振和风之丽,雾露擢秋干之鲜。肃肃庆云之映霄,矫矫龙草之动彩。九奏万舞,鹓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宜其拜听章帝,留赏群贤也。”在米芾眼中,褚书已经登峰造极,气格或在羲之之上。这位精于鉴赏书艺超群的大书画家,素来性情高傲,古来许多名家都未曾放在眼里,却如此倾心地推崇褚遂良,可见褚遂良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
其名碑《雁塔圣教序记》,分序、记两部分。序为唐太宗李世民勅撰,序文二十一行,每行四十二字。记为唐高宗李治所撰,记文二十行,每行四十字。序与记均为褚遂良书丹,高宗永徽四年,由万文韶刻于石上。因碑石分左右嵌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亦称《慈恩寺圣教序记》。全碑洋洋千余字,无一字懈笔,是褚遂良晚年的楷书杰作。秦文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绮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万文韶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此碑明显地脱胎于隋《龙藏寺碑》,又溶入了自己的深刻理解。字的结体清爽疏朗,欹正多变,如莲花出水,玉兰临风,风姿绰约,温雅洁净至极。细看其用笔清瘦劲健,刚柔相济,有空灵气却不轻飘。时而中锋取劲,时而侧锋求妍,笔画方中带圆。其横画多作竖落笔,缓行而紧收,并融以分隶之法,如“三”、“真”、“奥”、“善”、“不”等字的长横中截细(甚至笔断意连)而向上弓起,使笔画波澜起伏充满力感。由于力聚毫芒,有的笔画虽细如铁线,并不觉得纤弱。
有的笔画末端不作回锋收笔,却用隶法顺势出锋翩然作波磔(如“乘幽控寂”的“寂”字、“所附者”的“所”字)。其竖画多作横落笔,或有空中折笔之痕,且于曲中求直,时而藏锋,时而露锋,精神洒落。其钩作回锋轻趯,锐利可触。
折笔处的圆笔轻提暗转,无鲜明的棱角,也增加了字体文雅的风致,各点画间呼应顾盼,偶带牵丝,出现行书笔意(如“分形分迹”的“分”字、“轻尘足岳”的“岳”字),使字态妖娆多姿。褚书结字颇具特点,或作相背之势,或作相向之势,开颜书之先声。
楷书“居静以治动”,平整易活脱难,所以苏轼有“真书难于飘扬”的慨叹。褚遂良的楷书近取欧、虞之长,上窥二王之妙,在遒婉超纵、清远萧散的意趣中独具逸气丰神,不仅为唐代书坛别开生面,而且对后世书风也产生很大影响。如果从颜真卿与徐浩分别从褚书中取得“筋”与“肉”来看,刘熙载称褚遂良为“唐之广大教化主”就不是过誉之词了。
评论区常有高人出没,一起来晒晒你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