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墓碑上的字遭凿改,尉迟敬德本名叫尉迟融?专家:曾经也叫尉迟恭

墓碑上的字遭凿改,尉迟敬德本名叫尉迟融?专家:曾经也叫尉迟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飞卿 访问量:4436 更新时间:2024/1/22 5:49:01

中国古代的名流贤达,一般都有名有字,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是也。

我们读《三国演义》,里面的众多人物也都有名有字,人人的名和字都交待得清清楚楚,绝不混淆。

但到了后世,有的人要么是名显,要么是字扬,后人往往只知其名,不知其字;又或只知其字,不知其名。

举两个例子。

比如名垂千古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大家甚至搞不清“世民”和“匡胤”是名还是字,如果是名,那他们的字又是什么;如果是字,则他们的名又是什么。

当然,知与不知,也并不影响后人对他们事迹和为人的解读,影响并不大。

但是,有一个人,因为他的墓碑现世,引发了人们对他的名的关注和争议。

这个人,就是大唐开国功臣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以字行世,在《旧唐书》里,只是直书“尉迟敬德”,未提其名。

到了欧阳修编《新唐书·尉迟敬德传》,里面赫然标载:“尉迟敬德名恭,以字行”。

即尉迟敬德的字为“敬德”,名为“恭”。

那么,此后诸书,包括戏曲、演义、小说,凡提到尉迟敬德,都说其名为尉迟恭,且千年以降,毫无争议。

1971年10月22日至1972年1月18日,考古工作者对尉迟敬德墓进行发掘。

补充一下,尉迟敬德死后获赐陪葬昭陵,墓址就在现在陕西咸阳礼泉烟霞新村。

据史料记载,初建成的尉迟敬德之墓规模宏大,封土堆就高达11米,墓前大石碑居中,两侧石羊石马森罗,墓地种植松柏,格外肃穆庄严。

但历经千年岁月,尉迟敬德墓已多有损坏。

于是,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昭陵考古专家就对尉迟敬德墓进行发掘,挖掘出了两块珍贵的墓志铭,分别是尉迟敬德和妻子苏氏的墓志铭

令人惊奇的是,尉迟敬德的墓志上刻着“公讳融字敬德,河南洛阳人也”的字样,即尉迟敬德的名应该叫“尉迟融”!

完蛋了,完蛋了。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盖棺定论”。

不用说,刻在墓志铭上的墓主的姓名、身世和生平事迹,应该是最准确的了。

显然,尉迟敬德的名就应该叫“尉迟融”而不叫“尉迟恭”。

大家都说,肯定是欧阳修在编《新唐书·尉迟敬德传》时,把尉迟敬德的名给弄错了,也因此导致后人把尉迟敬德的名给叫错了一千年。

张沛、樊光春等专家纷纷撰文表示,应当以墓志为准,把尉迟敬德的名改过来,不叫“尉迟恭”,而叫“尉迟融”!

于是,众多媒体蜂起,诸多标题为“大唐名将,一千年来,人都叫错了他的名字”网文争相亮相。

由此,尉迟敬德之名到底是“尉迟融”还是“尉迟恭”,就颇值得研究一番了。

诚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的,《新唐书》修撰时,唐实录、国史尚存,又值“太平已久,文事正兴,人间旧时记载多出于世,故《新唐书》采取转多……皆《旧唐书》所无者”。

即《新唐书》是在甄别大量史料后,对《旧唐书》不载敬德名讳的做法作了一次补充说明,补充其名为“恭”,应该说,“尉迟敬德名恭”是有确凿依据的。

事实也是如此。

尉迟敬德死于显庆三年,而立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的《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国忠武公之碑》(简称《尉迟敬德碑》)上面就记载有:“尉迟敬德名恭,字敬德。”

这个《尉迟敬德碑》为许敬宗所撰写,楷书,四十一行,行八十七字。

许敬宗曾和房玄龄一起修《国史》,曾应唐太宗之索,把《国史》改为《实录》,送呈唐太宗批改,因此被“封高阳县男,赐物八百段,权检校黄门侍郎”。

也就是说,许敬宗作为一个史官,给尉迟敬德写的颂德碑——《尉迟敬德碑》,肯定闪烁着实录精神。

最关键的是,《新唐书·许敬宗传》里说:“敬宗子娶尉迟敬德女孙,而女嫁钱九陇子。”

看到了吧?

许敬宗和尉迟敬德可是儿女亲家,就这一点来说,他断不会把亲家爷的名字给弄错!

另外对比一下出土的《尉迟敬德墓志铭》,该墓志铭不知为何人所撰,没有记录玄武门之变,反倒大谈一些尉迟敬德在投靠刘武周前曾参加过镇压翟松柏、刘宝强、王须拔、历山飞等起义军事迹。要知道,为隋朝镇压农民起义可不值得唐朝人歌颂,因此,人家许敬宗撰写的《尉迟敬德碑》就绝口不提这些东西;而墓志铭的撰写者大谈特谈此类事迹,一来显得书生气十足,二来缺乏政治觉悟、政治地位应该不高。

也就是说,《尉迟敬德碑》的记载其实比《尉迟敬德墓志铭》更具参考价值。

另外,苏州大学教授苏相禹先生通过研究发现,《尉迟敬德墓志铭》碑石上“公讳融字敬德,河南洛阳人也”中的“融字敬德”四个字是碑石被凿过后重刻上去的!——碑石上原本已经刻好了整篇碑文的,但出于某种原因,“融字敬德”四个字中某个字要修改,被凿掉了,由于波及到前后字,致使四字一起被凿掉,然后才重刻上去的。

这个主要被修改的字,应该就是“融”字。

那么,“融”字被修改前,应该是个“恭”字。

因此,有专家说:“尉迟融”和“尉迟恭”,都是尉迟敬德的名。其中的“尉迟恭”是曾用名,“尉迟融”是尉迟敬德晚年改用名。

话说回来,尉迟敬德到了晚年,年纪一大把了都,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改名为“尉迟融”呢?

原来,尉迟敬德晚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沉迷道教,并因信道教而改名。

尉迟敬德信道教渴求长生,而如《诗经·大雅·既醉》中的“照明有融,高朗令终”,即“融”字有长久之意,尉迟敬德因此喜而以之代替自己的名字“恭”。

那么,《尉迟敬德墓志铭》里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写上“公讳融字敬德”进行凿刻,而等凿刻“公讳恭字敬德”好后,才匆匆忙忙地进行修改呢?

曾经,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亮,因为以“有弓长之君当别都”的图谶来解读自己的姓名,结果落了个被问斩的下场。尉迟敬德的家人认为,如果尉迟敬德私下改名之事被朝廷知道,很可能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尉迟敬德的家人直到墓碑下葬前,才匆匆忙忙地把原先的“恭字敬德”改成了“融字敬德”,因为刻字不专业,所以刻出的字体与周围字不同。

一句话,“尉迟恭”和“尉迟融”,都是尉迟敬德的名,前者是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后者是晚年信奉道教之后的改名。

标签: 尉迟恭

更多文章

  • 他是唐朝的一代名将,也是李世民的堂弟,被尉迟恭殴打还替其求情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尉迟恭

    提起唐朝的李道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诬陷薛仁贵的王爷。当时看完薛仁贵的电视剧之后,把李道宗当成了一个十足的坏人。但是后来通过观看史料才知道,李道宗不仅不是奸臣,还是唐朝时期的一代名将。历史上真实的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年纪要比他小上几岁。虽然他有王爷的身份,但是李道宗可不像那些皇室贵族,他从小就爱

  • 隋唐十三杰,秦琼、尉迟恭并列十三

    历史人物编辑:六菠萝说历史标签:尉迟恭

    NO.13:秦琼、尉迟恭秦琼(571—638)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最初是隋朝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

  • 42岁李世民要把女儿嫁给55岁尉迟恭,被拒绝,专家:尉迟恭大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尉迟恭

    老人们常说一句话,看似不合理,实则是精心设计后的结果。贞观十四年,长安城就发生了一件极不合理的事情,引得了极大的争议。这一年,42岁的李世民要把亲生女儿嫁给55岁的尉迟恭。史书记载,李世民一生有23个女儿,至于是将哪一个下嫁尉迟恭,就不得而知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女儿一定比尉迟恭小很多。古代

  • 被封为“门神”的尉迟恭和秦琼,两人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尉迟恭

    隋朝末期,天下大乱,各路的英雄趁势而起,其中李渊率领的起义军直接推翻了隋朝的势力,建立了唐朝,这一段世人皆知的历史传送至今。在电视剧《隋唐演义》中,剧中有许多刻画的人物就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他们被描写的活灵活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著名的秦琼和尉迟恭更深受百姓们的爱戴,许多百姓将他们奉为“门神

  • 李世民贬尉迟恭去种地,尉迟恭杀了李世民送的马,李世民脸黑了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尉迟恭

    (本文和真实历史无关)玄武门之变是历史上一个很大的转折点,秦王李世民战胜了太子李建成,夺得了皇位。除了史料记载的玄武门之变外,民间对这段历史更是传的有声有色,太子李建成一直就想除掉李世民,可李世民身边有个寸步不离的黑脸保镖,尉迟恭!于是除掉尉迟恭成了李建成的大计。话说唐朝武德年间,有一次秦王李世民摆

  • 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女儿送给你吧,尉迟恭:不敢,我还想多活几年

    历史人物编辑:游万里历史标签:尉迟恭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华夏五千年里为数不多的“千古一帝”。我们常常把他和秦始皇、汉武帝等相提并论。虽然没有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可是,在历史上唐朝的天下实际上是靠李世民才打下来的。这离不开李世民的广阔的胸襟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的有识之士和战斗力爆表的武将前来辅佐。李世民在功成名就,做了皇帝后,

  • 秦琼统一天下后,为何莫名其妙病了?看看尉迟恭就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尉迟恭

    秦琼出身武将之家,身强说不上羸弱且有着一身惊人的好武艺。他能单枪匹马冲进敌军之中,取得敌军将领的首级,可谓是神勇无敌。可是在天下统一后,秦琼就莫名其妙的病了。同僚问秦琼得了什么病,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秦琼并没有生病,他只是想找个理由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在玄武门之事发生时,秦琼才会

  • 三救唐王,并列门神-尉迟恭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尉迟恭

    提起秦琼自然就离不开尉迟恭,虽然秦琼的早年和罗士信关系更为密切,可罗士信死后,秦琼更多时候和尉迟恭并列,尤其是晚年的唐太宗心神不宁,有人建议以猛将血煞之气镇守,百鬼不侵。于是秦琼和尉迟恭二人持兵器于宫门外护卫,也就是后世门神,有对联称赞曰“双锏打成唐世界,单鞭撑定李乾坤”。可惜后来的秦琼因为失血过多

  • 揭开李世民的另一面:尉迟恭多次救他性命,他又如何对待尉迟恭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尉迟恭

    尉迟恭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将领,在历史上也是鼎鼎有名的存在,不仅如此,尉迟恭还是门神,在春节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尉迟恭和秦琼的画像。关于尉迟恭的人生经历,也是充满了很多的挫折,最终成为了李世民的部下后,尉迟恭才有了真正的归属。在李世民的帐下,尉迟恭多次救下李世民的性命,而李世民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呢?让

  • 皇帝让大自己十几岁的尉迟恭迎娶公主,尉迟恭慌忙拒绝,免于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云听历史标签:尉迟恭

    身为帝王的那些上位者们无论是依靠着什么手段最终登顶,我们都不得不佩服他们所具有的非同常人的韬略以及慧眼识珠的能力。当年李世民究竟如何登上皇位我们不再谈论,但是作为皇帝的他的确是个不错的人,唐朝在他手中日渐步入正轨,百姓也逐渐了有了极为安定的生活。不过能够成为享誉已久的霸业帝王,单单具有温和是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