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晚年并非是不出门,而是自己玩自己的,不与外界往来。《旧唐书》中记载:“(尉迟恭)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此前,尉迟恭虽也有很高地位,却也鲜少出征。
由此可见,早在贞观初年,尉迟恭便已经很低调了。除他以外,程知节(程咬金)、秦叔宝等老将都十分低调、他们不仅很少参与战事,也鲜少在朝堂上发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治国之策的明显变化
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的记载,不难发现:尉迟恭、程知节与秦叔宝等人,皆有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秦王府旧将”。
秦王是李世民登基之前的爵号,毫无疑问,尉迟恭、程知节等人的确是李世民的心腹武将。也正因如此,李世民在登基以后,这些人都得到了很高的待遇。
但也仅限于此。以尉迟恭为例,玄武门之变后,其食邑猛增到1300户,与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并列。得此殊荣的武将,唯有尉迟恭一人。
其他“秦王府旧将”虽然差了点,却也获得了丰厚赏赐,个个位列国公,好不风光。然而,他们当时还没意识到,这或许是李世民给予他们的一种补偿。
李世民登基后不久,便提出了以文治国的政治主张。
据《资治通鉴·唐纪九》记载:“上(李世民)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
乱世用武,治世行文。李世民虽然是马上皇帝,却在登基之后虚心纳谏,并迅速调整好心态,选择以文治手段处理朝政。如此一来,以军功起家的尉迟恭、秦叔宝等人,难免会遭遇冷落。
除此之外,李世民也不好再“任人唯亲”。虽说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这些“秦王府旧将”出力颇多;但对已成为皇帝的李世民来说,如何平稳四方局势、提拔不同派系的文臣武将入仕,才是重中之重。
这其中,关陇贵族集团要占据重要地位。隋唐二代皆定都长安,且实行了“关中本位”政策。李氏本就出身于关陇贵族,是以李世民想要坐稳皇位,自然要发挥本土优势。
与此同时,他还要吸收江南士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朝与北朝划江而治,江南地区也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隋炀帝几次下扬州,也是想取得江南士族的支持。尽管他失败了,但引以为鉴的李世民却仍要考虑江南士族的意见。
而随着关陇贵族与江南士族的入场,再加上李世民通过科举考试提拔的一些寒门人才,属于功勋集团的“秦王府旧将”,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小。到了此时,他们也明白了:此时的李世民,并不太需要那些老臣。
如果他们识趣,如秦叔宝、尉迟恭等人,保持低调,那看在过往功劳的份上,李世民依旧会给予他们颇高待遇。但如果不识趣,如侯君集、张亮等人,竟意图谋反,等待他们的,自然便是残酷镇压。
二、玄武门之变后的创伤
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不仅救过李世民性命,还带兵威逼李渊,令其退位。若李世民站在亲王的角度,尉迟恭的确当列为首功,这也是他日后封赏能堪比长孙无忌的主要原因。
但李世民若站在皇帝的角度,便不得不承认,尉迟恭虽然忠心可鉴,但他的行为却是不可取的。
因为尉迟恭越是高调,世人便越是会想到:他虽然战功赫赫,但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才得到李世民器重的。
说白了,这与李世民的私心有关。他自己是通过造反上位的,但当了皇帝后,他自然不希望后代子孙效仿他。于是,李世民曾不止一次强调“君臣之义”。
所谓“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李世民多次强调这个观念,便是在告诫朝臣与子孙后代,不要再想着叛变。
可“打脸”来得总是很快,魏王李泰逼得太子李承乾不得不谋反后,李世民杀心大起,不惜把侯君集等人处死,又借此狠狠警告了一番其他“秦王府旧将”。
秦叔宝、尉迟恭,皆在此列。
三、尉迟恭甘心“摆烂”
秦叔宝逢人就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这句话,就是说给李世民听的。秦叔宝自知“秦王府旧将”处境堪忧,遂有意强调自己立下的汗马功劳,终是得以幸存。
尉迟恭为人耿直,没有立即反应过来。李世民见他不开窍,便故意问他:“人或言卿反,何也?”尉迟恭却梗着脖子硬怼道:“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
好在,尉迟恭人虽耿直,却并不傻。在怼过李世民后,他又当众脱去衣服,露出上面的各种疤痕。李世民感到羞愧,垂泪道:“卿复服,朕不疑卿,故语卿,何更恨邪!”
这事虽看似有些“乌龙”,实则却是尉迟恭与李世民两人之间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李世民更信赖的侯君集,都能与李承乾一起造反,更别提其他人了。所以在这之后,他难免会对这些参与过玄武门之变的老部下们生出猜忌之心。
对此,尉迟恭心知肚明。他“解衣投地,出其瘢痍”的目的,只是为了向李世民表明自己的立场:他与侯君集不一样,自己是永远忠诚的。虽说李世民当即表达了对尉迟恭的“信任”,但后者也明白:
自己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身上带有“造反”标签,就算李世民能相信他,但保不齐有人会以此为借口,对他进行攻讦。因此,尉迟恭晚年只好尽量保持低调,不参与朝堂纷争,从而为尉迟家族留下了一条后路。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