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改变了南北朝格局的侯景被杀后,其妻做了一件事,残忍但大快人心

改变了南北朝格局的侯景被杀后,其妻做了一件事,残忍但大快人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家伦 访问量:2685 更新时间:2023/12/31 23:53:39

古人在形容对一个人恨到极致的时候,会用这样一句话:恨不能生啖其肉。当然这多半是一句气话,说出来只是发泄自己心底的气愤,但真正会吃了所恨之人肉的人是很少的,但并不是没有,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南梁的一位公主就在丈夫死后,吃了丈夫的一块肉。那么,公主为什么会如此的恨自己的丈夫呢?他又做了什么事呢?

这位公主就是南梁武帝萧衍的孙女、简文帝萧纲的女儿萧妙淽,即溧阳公主。而溧阳公主的丈夫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乱的制造者侯景。侯景在南北朝时期可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改变了整个南北朝的格局。

我们知道,隋朝的建立是杨坚篡夺了北周政权,在隋朝之前,北周、北齐和南陈是南北朝时期最后的南北三国鼎立局面,而在此之前,是另外的三国鼎立,即西魏、东魏和南梁。西魏和东魏脱胎于北魏,北魏末期高欢宇文泰争权,将北魏一分为二,高欢成为东魏的实际掌权者,而宇文泰成为西魏的实际掌权者,然后高欢后代篡权建立了北齐,宇文泰篡权建立了北周。

陈霸先能够建立南陈政权正是因为侯景。侯景起于怀朔镇,原本投靠了尔朱荣,后来又投靠了高欢,跟随在高欢身边,也成了拥兵甚重的一员大将,侯景很佩服高欢,还有一丝惧怕,而高欢比较倚重侯景,但同时也对侯景很不放心,这种不放心是基于高欢的子孙的,高欢自知有能力控制侯景,但他同时知道自己的后代无法压制住侯景。

果不其然,高欢去世后,侯景趁机叛变,他想取得宇文泰的信任,但是老奸巨猾的宇文泰并不信任侯景,侯景不得不找南梁武帝萧衍谈合作,八十多岁的萧衍多侯景并没有窥见侯景的狼子野心,或者会所梁武帝觉得侯景带给他的利益远大于可能会有的损害,所以他愉快的同意了侯景的投诚,于是南梁的祸事就不远了。

侯景带部投诚,高澄不仅杀死了侯景的妻儿,还出兵攻打侯景,在这一场战中,南梁大败,高澄却想和南梁谈判,梁武帝自然不想大动干戈,他准备和东魏讲和。

这让侯景很生气,侯景对梁武帝本来就不怎么满意。侯景此人不仅有豺狼的外貌,更有豺狼之心,甚至还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想在南梁求娶顶级世家大族之女为妻,但是梁武帝觉得不合适,拒绝了侯景,侯景心里有火,又看到梁武帝和高澄似有和解之意,遂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发动叛乱。

当初东、西魏和南梁三足鼎立,而东西魏是新建立的政权,南梁是老政权,世族林立,政权已经趋于腐朽,侯景这一起兵,很快就控制了南梁政权,将萧衍软禁起来直到饿死。

在萧衍饿死之前,侯景就已经扶立萧正德为皇帝,等萧衍被拿下,侯景又废了萧正德,转而扶立萧衍的儿子萧纲继位,即梁简文帝,这个时候,侯景盯上了萧纲的女儿溧阳公主,当时的溧阳公主还没有及笄,不过十三四岁的样子,而侯景和萧纲同岁,已经年近五十。

溧阳公主自然不愿意嫁给侯景,但她也只能向命运屈服,毕竟她的爷爷萧衍死在了侯景的手中,而父亲萧纲也只是侯景控制下的傀儡皇帝。溧阳公主再不愿意,也只能嫁给这个貌陋心狠的糟老头子,婚后的生活可想而知,而萧纲也只做了两年的皇帝,就被侯景囚禁起来让位于萧衍的曾孙萧栋。萧纲被囚禁起来不过两个月就死了。

萧栋的龙椅还没有坐热,侯景就迫不及待废了萧栋,然后自己登基,摇身一变,成了汉政权的皇帝。但侯景的所作所为,早已引起世人的不满,侯景之乱的后期,陈霸先和王僧辩出兵救援南梁都城,很快就将侯景逼入了绝境,然后侯景被自己的部下所杀。

侯景此人,生前不仅迫害南梁皇族,更是追杀南梁臣子和百姓,真正天怒人怨,所以在他死后,他的遗体遭到了最大程度的破坏。双手被砍下来送到了高澄手中,而头颅被送给了梁元帝萧绎,萧绎将它悬挂在江陵城门上三天,然后煮熟了喷上漆,放在了武库之中。

至于侯景的身体则交给了百姓,他们在侯景腹中撒上了五斗食盐,将其腌制,然后扔在了建康城中,百姓们争相跑来烹食其肉。肉吃完之后剩下的骨头,人们也没有浪费,将其焚烧成灰,然后掺在酒中喝掉。那作为侯景的妻子,溧阳公主又是什么表现呢?

《南史》记载:“百姓争取屠脍羹食皆尽,并溧阳主亦预食例。”而蔡东藩在《南北史演义》中直接说:“众将景阳物割下,界与公主,公主亦囫囵吞入,嚼尽无余。”

溧阳公主的表现不可谓不残忍,不可谓不冷血,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但是侯景弄死了她的爷爷。父亲以及很多皇亲,还将南梁弄的一团乱,而溧阳公主当初本就是被逼着嫁给了侯景,毫无感情可言,反而赔上了一生的幸福,如此深仇大恨,也难过溧阳公主会参与到分食侯景之肉的行动中。

溧阳公主如此做,自然是为了报仇,虽然残忍,但却大快人心,毕竟当时不仅溧阳公主对侯景恨之入骨,就是南梁的百姓对侯景都是恨得牙痒痒,侯景也算是自食其果。

标签: 侯景

更多文章

  • 南北朝侯景:打破历史僵局的,也可能只是“搅屎棍”般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洞悉娱乐圈标签:侯景

    说到历史上的搅屎棍,我首先想到三个人:项羽、侯景、阿道夫。回望历史,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在社会车轮滚滚向前的历史进程中,常常会遇到车子原地打转,走不动的时候,这时期可长可短,我们都谓之历史的僵局。这僵局恰似一摊死水,已经掀不起半点涟漪,当历史发展到这个时候,往往就会有一些个混不吝的战略冒失者

  • 侯景惨败洞庭湖:北方人终究打不过南方人的水军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侯景

    侯景发动叛乱后,攻克台城、生擒武帝、击败各地援兵,占领了江东半壁江山。纵观整个南朝,只剩荆州刺史、梁湘东王萧绎这个最强大的实力派。侯景挥师西进,连克江州、郢州,兵锋直指荆州。双方在巴陵进行了一场大战,而这场大战,将决定整个南朝的命运。一、两军对峙巴陵城得知叛军西进,湘东王萧绎令王僧辩统领巴州刺史淳于

  • 侯景乱世并非偶然,而是梁武帝做事太荒唐,亲手断送唐国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周一影视自媒体标签:侯景

    梁武帝出身于南朝王、谢、袁、萧四大望族之一的兰陵萧氏,在齐和帝中兴二年四月,萧衍起兵代齐为帝,以禅让的方式在建康即帝位,改国号为梁。梁武帝自己也认为前期的统治是“我家国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就这样看似繁荣的治世,却被侯景区区八百铁骑攻破建康。侯景之乱加速了萧梁政权的瓦解。萧梁政权的瓦解并不是一朝一夕

  • 侯景一个低级官吏发动的叛乱,无意间改变天下格局,促使隋朝诞生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侯景

    侯景在归降梁国之前,曾经跟随过尔朱荣、高欢,而就是这样一个降将,靠着八百残兵一路发展,最终举起大旗反梁,起初的形式对大梁十分有利,但大梁没有一位能人可以把握时机,让侯景一路兵临城下。侯景攻破大梁都城后,进宫见梁武帝时,有一段对话,搜史君觉得特别有意思。又问:"初度江有几人?"景曰:"千人。""围台城

  • 石勒率领羯族在北方肆意掠夺,侯景之乱后羯族逐渐消失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侯景

    五胡乱华,一段汉民族的血泪史,一场百余年的噩梦。自司马氏八王之乱后,中原王朝由于内耗而国力大减,军事能力也因此一落千丈。此时,胡人趁火打劫,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主的数个胡人部落入侵中原,北方汉人遭到了灭顶之灾。众多的胡人部族中,羯族人堪称是最残忍恐怖的一支。关于羯族人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

  • 宇宙大将军侯景,为何要背叛全地图玩家?梁武帝是否太过分了?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侯景

    论叛徒,宇宙大将军侯景必须要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毕竟这位老兄几乎把全地图的玩家都给背叛了,就差背叛自己了。早年侯景是北魏北方六镇之一怀朔镇的军士,自幼好勇斗狠,战斗力惊人。这要是在和平年代,这样的人都不能放出部队,可一旦到了乱世,这样的人极有可能成为枭雄。六镇起义以后,侯景便投靠了枭雄尔朱荣,在尔朱荣

  • 侯景结局有多惨?尸骨无存,5个儿子被活活煮死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侯景

    古人说得好,好人有好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古代的人物有很多,侯景就是古代十恶不作的人,那么侯景的结局如何呢?侯景被杀后,双手被截下,脑袋被送到江陵,尸体暴露街头。最终尸骨无存,被分食殆尽。也就是说,侯景的结局是尸骨无存的,根本没有善终。在古人看来,这种人就是结局凄惨。没有得到善终的人,也是古人不愿意

  • 为何说侯景的出现让王谢二望族成为了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食趣美食标签:侯景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王谢在士族门阀时代可谓是金字塔顶尖的存在,但月有阴晴圆缺,再旺盛的家族都有衰败的一天,对王谢而言侯景之乱是他们两家族噩梦般的存在,那么为何侯景会对王谢那么愤恨呢?侯景原本是东魏权臣高欢的手下,在高欢在世时侯景忠心的对待于他,但他不愿意受到高欢儿子高澄

  • 侯景之乱,烂泥扶不上墙的南朝士族集团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侯景

    公元548年在受到东魏打击后,侯景带八百残兵进入南梁。梁武帝萧衍收获一枚定时炸弹。侯景最初也想融入南方士族统治集团,他向梁武帝请求和高门大族的王、谢通婚,但是遭到拒绝。后南梁又想卖侯景换回被俘的宗室萧渊明,此事被侯景知晓后,侯景决心再次叛变。侯景将根据地寿阳打造成一个大军营,同时勾结临贺王萧正德。同

  • 侯景之乱:饿死著名皇帝,灿烂的江南文明接近崩塌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侯景

    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秦汉大一统之后,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末年,由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曾让中华民族回归短暂的统一。但两晋灭亡后,迎来了更加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公元534年,北魏一分为二,形成东魏和西魏,与此同时,南方的梁朝似乎更加繁荣,这三股势力曾一度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被人称为“后三国时代”。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