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形容一个医生医术高明,我们常常用“华佗在世”在形容,这是因为华佗不论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有较好口碑。
尤其在当时医疗手段匮乏的年代里,他大胆使用麻沸散给患者做手术,开创历史先河。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悬壶济世的“神医”被曹操怒斩,倾尽一生心血创作的《青囊书》未能传世,这也医学领域算是很大的遗憾。
后世对华佗的死愤愤不平,觉得他为关羽刮骨疗伤、替曹操治疗头痛病,最后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实属冤枉,但后汉书揭开了这段历史真相,证明曹操的做法是正确的,华佗死得不冤。
华佗是沛国谯郡人,与曹操属同乡,年龄比曹操大10岁,年轻时期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北上到徐州地区游学,因此,他是如何接触医学,史料中并未有详细记载。
在东汉末年时期,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是靠各级地方官员推荐,这种行为被称作"举孝廉",显然官宦之家的孩子成为重点推荐对象,华佗没背景的小人物想要飞黄腾达太难了。
可天无绝人之路,华佗在民间行医事迹一点点被传开,慕名前来求医的人非常多,沛国相陈珪推荐华佗为"孝廉",但不知为何被华佗婉拒了,彼时的华佗似乎只想做个山野闲人。
华佗的行医救人事迹在史料中比比皆是,还有诸多添加“神话”记载,这或许是和当时古人思想腐朽有关,
因对疾病知识了解甚少,所以治愈过程就被传得神乎其神,就这样,华佗的救人有方最终被曹操得知。
众所周知,曹操是一位生性多疑的人,由于心病积压太多和常年在外打仗的缘故,让他患有严重的头疼。
据悉,曹操有时头疼发作起来时还会迁怒于身边人,由于常年得不到缓解,曹操很是苦恼,直到有人向他举荐华佗,他起初是半信半疑,但得知俩人是同乡的缘故还是打算试一试。
一次,曹操头疼发作时,华佗被众人请来,一旁医生急得束手无策,但华佗却不紧不慢的拿出汤药和针灸,将曹操从头疼中拯救出来,特封华佗为侍医。
这从天而降的官职却让华佗心有不快,但没办法在曹操面前发作,毕竟谁会和自己小命开玩笑。
跟着曹操干了一段时间后,华佗觉得干不下去了,于是思考一番决定请假回家,理由是妻子生病,曹操答应了,但要求华佗快去快回。
然而,华佗并没有打算回来,曹操等了一年之久发现华佗不回来,就派人去看看,要是真的生病就送点礼物,没生病就把华佗抓回来。
在得知华佗不愿意给自己治病后大怒,感觉自己被戏耍了,于是将华佗斩杀。
据悉,当时荀彧给华佗求情都无济于事,正在气头上的曹操什么都听不进去,华佗死之前将《青囊书》交给士兵,但士兵怕被连累,最后被焚烧到火炉中了。
世人觉得曹操杀华佗太过武断,其实联合起曹操的多疑的性格,和华佗说过的话,答案想而易见。
当时曹操问华佗如何能治好,他说:喝下麻沸散,再用斧头劈开,取出里面的风涎才能治好。
虽说现在开颅手术很常见,但在古代完全是天方夜谭,在加上华佗回家就不回来,不免更让曹操确定他拿捏住了自己生命。
再结合后汉书有这么一段记载:说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这句话的意思是:然而我本来是个读书人,后来以从医为职业,心里常感到后悔。
种种迹象表明,曹操当时怒斩华佗做法是正确的,华佗死得不冤。
年轻时华佗虽然喜欢云游四方,但年龄大了追求的也不一样了,想要通过给曹操看病改变自己自己命运。
只是曹操并不是宠溺孩子的家长,两个人针锋相对,显然败下阵来的是无权无势的华佗。
华佗一辈子医人无数,但却没医好自己“心病”。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