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贫富皆往治,报不报弗较也”,这是时人对滑伯仁的崇高医德的赞美。他是一位针灸大家,当经络之学被忽视之时,他力挽狂澜,使针灸又得盛于元代,并为后世针灸医家的规范,这便是滑氏的一大功劳。
滑伯仁像
一次,程铭先生患腿病,一位医生在为他针灸治疗时,不慎将银针折断,情势急迫,于是请来当时有名的针灸学家滑伯仁来解救。滑伯仁气喘吁吁地赶到程家,看到程铭在床上痛苦呻吟,右腿弓曲不敢动弹。医生神色不安,焦急万分,用手紧紧捏住尚留在皮外的一点点银针断头,生怕银针进入病人体内,产生生命危险。程家一家老小,此时也急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
针灸
滑伯仁来到病人床前,冷静地先告诫大家不要慌乱,并请围着的人全部出去,然后便开始镇定自若地排险。他不是使用随意按摩的方法,而是沉吟了片刻。因为他深深懂得,针刺治病取穴一般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头部的病却取足部的穴位,左侧的病却取右侧的穴位,内脏的病却取四肢的穴位。
针灸
现在,他决定采取同样的计策来排除眼前病人的险情。考虑到断针是在程铭先生的足少阴经脉的穴位一阳陵泉穴,滑伯仁便沿着这条经络循行着,在离阳陵泉穴很远的风市穴扎下一根又长又粗的银针,并用力捻动起来。病人忍受不住这个强烈的刺激,痛得大叫,汗流如注。这时风市穴旁的肌肉猛烈地抽搐着,而阳陵泉穴部位的肌肉却逐渐松弛下来。滑伯仁瞅见时机已到,忙向医生丢了个快拔断针的眼色。医生心领神会,果断地将断针头十分顺利地拔出。接着,滑伯仁也在病人稍缓之时,拔出粗的银针。
针灸
眼见一场关系到病人生死的事故,转瞬化险为夷,大家不但心悦诚服,而且不约而同地向滑伯仁投来了敬佩的目光。
针灸
中医之博大精深,需要更多的像滑伯仁如此的医者才能发扬光大。此时我也只能感叹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