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萧何诛杀韩信后,刘邦赏他500卫兵,萧何却惊恐道:我家要灭族了

萧何诛杀韩信后,刘邦赏他500卫兵,萧何却惊恐道:我家要灭族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观心铭史 访问量:459 更新时间:2024/2/14 20:12:23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八个字便足以概括韩信的一生,当年萧何一眼便看中了韩信的才能,眼见韩信心灰意冷出逃竟如此张皇失措,以致于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好戏。

萧何是否在月夜之下追赶韩信,我们很难从斑斑驳驳的史册中窥探其真实性,但毫无疑问的是,萧何是韩信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知己。然而,萧何这个伯乐又充当了刘邦的刽子手。

公元前197年萧何在长乐宫中联手吕后,将韩信捆绑后杀死并且诛灭三族。韩信在临终前不由地惊呼:“只恨我自己没有听从蒯彻的意见,我今天死在这里难道真的是天意吗?”

韩信的悔恨与项羽的悔恨是何其相似?当年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以致于亚父范增连声怒骂:“竖子不足与谋!”但霸王项羽在兵败乌江之时,也只能感慨一句:“此乃天亡我楚,非战之罪也!”

韩信与项羽在临终之前是否想起了沛县小吏刘邦?这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认的是刘邦的心思远不止一介亭长那么简单。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刘邦功成名就之后,早就做好了迅速逃离的准备,他告诉萧何与韩信二人“兔死狗烹”的道理,但可惜的是,韩信没有听他的话,萧何一开始也没有听他的话。

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便是一厢情愿,你以为自己有情有义一定会感动别人,却不知道自己在别人的眼中不过只是一枚棋子罢了,萧何至始至终都不过是在自我感动。刘邦在萧何诛杀韩信之时故意外出避嫌,但明眼人一眼便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假使没有刘邦的示意,谁敢贸然地将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杀死呢?

萧何本以为自己揣测到了刘邦的心思,可以凭借韩信之死走上人生的巅峰,但很明显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一场杀身之祸很快就要来临。

刘邦在韩信被诛灭之后封赏了萧何,并且赏赐给相国500卫兵作为护卫,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萧何此时已经麻痹大意了。他设宴召集宾客,庆祝自己的“封邑进爵,圣眷日隆”。然而就在他做着美梦的时候,一个叫做召平的门客引起了他的震怒。

召平在诸多门客前来贺喜的当天,却穿着一身缟素哭哭啼啼地为萧何吊孝。本来喜气洋洋的相国府顿时变成了灵堂,萧何为此震怒不已:“我平日待你不薄,你这样做是在耍酒疯吗?”召平也不为自己辩解,只是悠悠然地说了一句:“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

摸不着头脑的萧何并未明白他的意思,只是一个劲地说自己兢兢业业无半点差错。

“圣上在外征战辛苦异常,相国从未上过战场却得到加封,难道您忘记了淮阴侯是如何死的吗?”经过召平的这一句提点,萧何也立刻明白了过来,一拍脑门道:“确实如君所言,我就要大难临头了!”

因此,萧何马上遣散了前来贺拜的门客,并且开始筹划保全自己的事情。在第二天便辞去了刘邦赏赐的封邑,并且拿出了自己的私人财产充入国库。

萧何本以为自己这样便能够得到保全,但殊不知帝王的心思是一般人难以揣摩的,更大的杀机还埋伏在后面,而萧何的兢兢业业正是他的致命弱点。

四处征战的刘邦实在是鞭长莫及,他不断地派遣使者打探朝中动态,尤其是监视萧何的一举一动。刘邦每每遇到使者前来,都要问:“萧相国现在在干嘛?”使者的回复总是:“相国将国家治理地井井有条,百姓都交口称赞。”刘邦听到这样的回答便默不作声,使者不明白他的意思便告诉了萧何,萧何也不明白刘邦为何闷闷不乐。

萧何也是过于耿直的一个人,他的一厢情愿使他忘记了主客之间的界限,以致于做出了喧宾夺主的事情。在外征战的刘邦听到萧何颇得民心,他如何能够放心得下?又如何能不闷闷不乐呢?

果然,使者的回复在相国府邸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断定:“相国要被灭族了!”这些话传到了萧何的耳中,他对此事十分不解,门客们便为他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萧相国您已经是位极人臣的存在了,皇上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赏赐来满足您了,而您在关中重地又是如此得民心,圣上是担心您会造反呐!”

这些门客们为萧何想出了一个谋略,那便是以“自污”的方式来打消刘邦的猜忌,如此才能够保全自己以及相国府内所有人的性命。

“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门客们劝萧何大肆购买田地并且纵欲享乐,以声色犬马的方式来降低自己在百姓中的影响力,这样便能够使得外出的刘邦对他放心。果不其然,萧何采纳了门客的意见之后整日饮酒作乐,他对于政务不再像从前那样过问,甚至故意错判误判一些事件,他的所作所为逐渐引起了当地百姓的不满。

刘邦在平定了英布叛乱之后返回长安,在路上便遇到了沿途告状的百姓,他们状告相国萧何强行购买田地房屋,并且饮酒作乐不理政务,刘邦听闻此事之后显得异常高兴。

他对百姓们说:“一个相国居然欺压百姓,简直是太不像话了!”随后将萧何羁押。

萧何虽然因此事而入狱,但在刘邦眼中已经不具备威胁的他最终得到了赦免,此后远离汉朝的政治中心得以保全。萧何、韩信、张良三人都是为刘邦的肱股之臣,但他们三个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先知先觉的张良全身而退,后知后觉的萧何得以苟活,但对此毫无知觉的韩信却身死人手,不可谓不悲哀。

帝王之术便是如此残酷且血腥,不论你在创业之初立下了多大的功劳,只要触碰到了君王的逆鳞便难逃一死,“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千年以来颠扑不灭的真理。

古人云,“权利之一时,智慧方永久”。智慧是我们为人处世、升官发财的必需品。有智慧的人可以扬名立万,甚至为家人铺好后路,无智慧的人则只能黯淡收场。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上有很多故事对于我们都有深刻的发。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可以多读一读史书,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故事。

曾国藩曾经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他能以中人之资,而成一代“圣贤”,就在于日夜勤学苦读。曾国藩的书桌上,就常年摆着一本奇书——《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人称“小《资治通鉴》”,作者冯梦龙先生从先秦到明代,记录着1238则名人智慧故事,取材于帝王将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专门分析他们的锦囊妙计。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看过此书的人说,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趋吉避凶。据记载,乾隆刚刚继位,曾七天足不出屋,原来在苦读《智囊》。

杜月笙也很喜欢《智囊》一书。一次,偶然得到此书,立刻如获至宝。因其不识字,就让人边读边讲解,经常听得如醉如痴,感慨说:“读懂这本书,才算读懂了社会。”

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可以读一读这本奇书,唯有智慧才是处身不败的第一要素。不过原版的乃是文言文叙述,理解难度较大。

因此,笔者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套,文、白对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横条,进行购买~

标签: 萧何

更多文章

  • 韩信想当齐王,刘邦不想答应,萧何说了8个字,刘邦吓得赶紧答应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萧何

    韩信很多人都知道,会用兵,被称为兵圣,是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带兵能做到攻必克战必胜这6个字,把汉军的战斗力提升了不少。众所周知,刘邦得了天下后,韩信被吕后设计杀害了,死的很惨。刘邦对韩信这样有能力的人,肯定是要防备的,那么刘邦第一次对韩信不满是什么时候呢,是在韩信封齐王的时候,下面听我慢慢道来。当年彭

  • 萧何的谋略不如刘邦的谋主张良,张良的地位不如萧何,有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萧何

    公元前201年,刘邦在击败了最大的对手项羽之后,建立汉王朝当起了皇帝,这个时候有一件大事要做,那就是给手下的猛将谋士论功行赏,在一众功臣里,刘邦上来就直接册封萧何为酂候,食邑万余。一看这样其他功臣就不服了,有人说自己有赫赫战功,为大汉建立抛头颅散热血,有人说萧何不过是个文官,没有什么战功,甚至在决策

  • 萧何为保命贪污,光着脚向刘邦请罪,600多年后子孙夺走刘家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萧何

    萧何为保命贪污,光着脚向刘邦请罪,600多年后,子孙夺走刘家江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成语,比喻事情的好坏或成败都是由同一个人造成的,而这句话也是来自于韩信一生的总结。韩信最初为刘邦效力是通过萧何介绍的,后来韩信之死也是萧何出谋划策,因此有了这个成语典故,其实有这样的结果,不是萧

  • 他是云台28将之首,刘秀把他当萧何,二人曾同床共寝,却一夜未眠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萧何

    东汉开国之间光武帝刘秀能从王莽篡汉的乱世中脱颖而出,除了刘秀的个人能力外,其麾下一干将领也是功不可没。为了表彰也为了安抚,汉明帝将跟着父亲刘秀打天下的将领,选出28位杰出代表依次排序,分别画以肖像,史称云台28将。这28人个个功勋卓著,而且没有一个是皇亲国戚,他们代表是军功,是东汉的荣耀。不过这28

  • 萧何为保命贪污,赤着脚向刘邦请罪?600多年后子孙夺走刘家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萧何

    常言道,权力是把双刃剑,它不仅能够带给人们无尽的享受,同时也会因为权力的排他性让自己处在风尖浪口。在历史上所有追求权力的人,难免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当他们身居高位的时候,野心也会随之滋生,面对皇位之上的存在,到底是选择永远臣服还是选择取而代之,这都是一个很让人揪心的问题。以汉刘邦为例,就多次经历这样的

  • 刘邦曾经三次怀疑萧何有不轨之心,萧何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萧何

    刘邦我们都知道,是大汉的开创者。同时,我们也知道若是没有萧何,肯定也没有刘邦的大汉江山。那么,刘邦和萧何的关系到底好不好呢?在说这一件事之前,我想说一个关于萧何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当了皇帝,萧何是丞相。按道理说萧何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了吧。可是,人们发现萧何有一个怪癖,这个怪癖就

  • 刘邦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何没有杀萧何?因为萧何连自己家人都卖了!

    历史人物编辑:大马猴历史标签:萧何

    刘邦能打败项羽,建立大汉帝国,主要的原因在于刘邦能善于用人也善于拉拢人。许许多多的谋臣武将舍生忘死地为刘邦卖命。大汉帝国建立初期,刘邦手底下的能人有很多,但之后,这些人都被刘邦以各种理由清除掉了,比如韩信,比如英布,还有彭越等等。然而有个人在刘邦还是亭长时候就追随刘邦,而且功劳很大,直到刘邦死去,他

  • 萧何诛杀韩信后,刘邦赏他500卫兵,萧何惊恐道:我要大祸临头

    历史人物编辑:韦超标签:萧何

    大家都知道韩信和萧何的故事,其中有一句成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就是说韩信的成败是和萧何有关。就好比在刘邦最需要人的时候,是萧何把怀才不遇的韩信推荐给刘邦,让韩信成为了大将军,有了用武之地的。韩信对萧何是抱有感激之情的!正是因为韩信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才让他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顶尖的军事天

  • 韩信亡于萧何之计后,萧何望着他的尸体,还是说出了心里话

    历史人物编辑:张秀权标签:萧何

    有一个成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中确切的意思,其实这牵涉到西汉开国初期的两个历史人物,韩信与萧何。对于韩信来说,他一生中的命运,成功固然是因为萧何,最后失败身死却也是因为萧何,冥冥中的种种巧合,实是令人不胜叹息。秦朝末年,秦始皇去世以后因为继位的秦二世过于昏庸,于是原本就已经极

  • 萧何前往秦丞相御史府是为何?萧何推荐韩信,为何韩信会跑了?

    历史人物编辑:姜腾标签:萧何

    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婴设计杀了丞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将士们都趁乱抢掠金银财物,连刘邦也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中去东张西望。当他看到秦宫中华丽的装饰,成堆的金银珠宝,还有一群群的美女,也不觉飘飘然起来,甚至贪恋秦宫的富贵而舍不得离开。 唯独萧何,进入咸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