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小说原著《水浒传》的朋友,对“王禀”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此公在两部电视剧中没有登场,两部电视剧在南征方腊时也总是草草收场)
王禀身为朝廷大将,出现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的第一百十七回中,也是宋江率军和方腊鏖战乌龙岭的时候,王禀跟随枢密使童贯和赵谭一起,去宋江军中赍赏,得知宋江连日损兵折将,便带军充实宋江的兵力,补充消耗损失(实际上就是夺功,或是朝廷不放心宋江,怕其与方腊合作便派童贯率王赵二将监军)。
王禀的战绩怎样,是不是和朝廷大多数将领(如八都监之流)一样都是酒囊饭袋;或是跟御前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王文斌(跟王进和林冲根本没法比,天知道他是怎么当上武术教官的)一样红口白牙说大话,一经交手领便当?
在乌龙岭决战时,宋江率军在东边拖住方腊大帅石宝的主力,童枢密率领王禀、赵谭从岭西攻入,王禀和方腊的亲军副指挥使景德斗了十回合,一刀将景德斩于马下。而景德是什么实力呢?和“赛仁贵”郭盛交手不分胜负,而郭盛的实力强于大部分的十六小彪将,比孙立低和黄信、欧鹏、邓飞、神火圣水将持平。能在十合取胜。说明王禀的战力至少在八骠骑是中上水平,甚至有可能排在弱五虎的地位。(呼延灼六七合战败小霸王周通)
央视版《水浒传》阮小七戏耍穿龙袍
而在攻陷方腊的老巢帮源洞时,阮小七搜到方腊登基坐殿穿的龙袍梁梁冠,觉得好玩,便穿起来,骑马和军卒嬉戏。结果被王禀和赵谭看到,二人出口不逊,阮小七也不甘示弱,跟二人结下了梁子。后来阮小七被封为盖天军都统制。二人便构陷阮小七的罪状,将阮小七革了官职,贬为平民。
而历史中真实的王禀却是一名忠臣良将,经历跟小说中差不多,都是跟随童贯南征北战,南平方腊,屠杀义军,将遇难者遗体构成“京观”,以儆效尤。北伐辽国,面对辽国的残兵败将,却败于白沟。童贯幻想通过宋金海上之盟,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自己也能列土封疆,尽享荣华。但事与愿违,看到弱鸡一般的北宋军队,金军起了歹心,撕毁盟约,开始南侵。而童贯一路之上畏敌怕战,让行伍出身的王禀留守太原。
宋钦宗这个败家皇帝忽战忽和没主意,为了保全自己的帝位不惜答应金人,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和金人议和。而王禀得知后怒斥前来通知将太原让给金人的使者——宋钦宗派出的大臣路允迪。从此并州太原城在总管王禀的带领下,全城军民开始了长达250多天的艰苦抗金作战,城下是完颜宗翰(粘罕)率领的西路军。金军九次大规模攻城都被王禀打退。城内早已断粮,守军们将能吃的东西都吃了,甚至连弓上的牛筋和盔甲上的牛皮、战马及战马身上马鞍,草根树皮都被吃绝了,此时城中军民伤亡十之八九,但是仍然不见宋钦宗派援军和粮食前来。
由于西路金军打算从此地进入中原和东路金军合围东京、洛阳。所以金兵不断增援,太原北城不支终于被攻破。就是这样,太原城没有军民一人投降背叛金军的!王禀总管率领残存的军民和金兵展开了巷战,在战斗中王禀将军受伤数十处(跟周泰一样?是皮肉伤?还是铠甲防护好,请朋友们解释下),最后背着在太原祠庙中供奉的宋太祖赵光义的画像和儿子王荀投汾河自杀殉国,附近村民冒死将其遗体打捞安葬。而这个村子也因此得名为“王村”!
高宗南渡后,因为其殁于王事,追封王禀为安化郡王,谥忠壮。其孙承袭郡王,为海宁安化王氏始祖,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便是其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