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一位大家很熟悉的人物:潘美。
可以说,潘美是一个被大家说烂了的人物(“翻案”典型)。我们也都知道,在小说《杨家将》中,潘仁美(原型潘美)嫉贤妒能,故意将老将杨继业置于险境,相继害死了杨继业与杨七郎,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奸臣、小人。
当然,我们说“演义”,有时候是根据史实加工,从而重新演绎的。潘美先生之所以被搞成“白脸”奸贼,也不是没有原因。
在雍熙北伐中,潘美作为西路军统帅,与大将杨业等攻入辽境,斩获颇多。然而随着东路曹彬所部大败于岐沟关,宋太宗急令西路军护送燕云四州归降百姓内迁。其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面对这种危急情况,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稳步撤退的计划,强激其出战辽军。杨业不得已,只得领军出征,他要求宋军在陈家谷口列兵设伏,待杨业转战至此,便可里应外合,以相救援。
潘美便与王侁领所部在谷口列阵,结果王侁贪功先走,不按计划行事。潘美无可奈何,只得随后跟进,沿着交河西南方向行进二十里。等到听闻杨业兵败时,“即麾兵却走”。杨业转战至陈家谷口,眼见四处无一援兵,只得领亲兵死战,最终受伤被俘,绝食三日,死于辽营中。
关于这场战役,王侁是一个重要的责任人,这是无疑的,正是他的强迫与贪功、擅离直接导致了杨业所部的全军覆没。但把注意力转到主帅潘美身上,又能说他是无辜的吗?
在杨、王二人争论时,史料没有记载潘美的任何表态,我们大可认为,潘美默认了王侁迎战的提议。
而在同意杨业设伏陈家谷口的计划后,潘美既不能制住王侁的先行离开,自己又离开了谷口。在听闻杨业部兵败噩耗后,又直接撤离。这样说来,潘美又算不算杨业所部覆没的从犯呢?
当然,我们也要明白潘美作为统帅的无奈,他所要拿的,是一个稳妥的计策,一个让部下尽量少做不必要牺牲的决定。对于潘美在云应之战中的表现,王夫之认为这是他为免得胜受猜忌的“避功”表现。
清代宗室爱新觉罗·昭琏也是持此种立场,他说:宋人伐辽之役,人皆怪曹(彬)、潘(美)二公,当时宿将,何以偾军至此,不知二人固有所避忌也。太宗性猜忌,高梁之役,自有弃军之耻,曹、潘咸太祖时旧臣,若使进克幽州,必招太宗之忌,鸟尽弓藏之感,良有以也。二将颇识其意,故济阳之师已至涿鹿,乃反退雄州就食,虽粗知兵者所不肯为。而彬顾不知耶,适为偾军之计耳。潘美亦然。
说潘美有不好说出口的苦衷,的确有几分道理。但正如民国历史作家蔡东藩所批评的,“(潘)美乃不信其言,反误信一忮刻之王侁,卒至(杨业)孤军应敌,力竭身亡,(王)侁之罪固不容诛,(潘)美之罪亦岂可逭?后人悯业嫉美,至生出种种讹传,目潘美为大奸,虽属言之过甚,然究非尽出无稽,以视曹彬之不伐不矜,相去尤远甚焉。”
所以,我们在为潘美“平反”时,既要看到他的无奈,也要正视他的错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