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是明代四朝元老,还当过皇帝的讲读老师。杨慎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从小就熟读诗书。11岁就会写诗,当时就是大家公认的“小神童”,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23岁那年就考取了状元。他和当时的解缙、徐渭,被历史学家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而且杨慎居首位。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是这样一个大才子,也闹了一个大笑话,而且这个笑话一直延续了200多年。杨慎当年在编写一本《丹铅总录》的书籍时,其中有记录魏武帝曹操刑罚非常严苛,曾经征用一个叫孔明的人为官。杨慎在注释中,特意在孔明二字的前面加上了“诸葛”两个字。于是大家在读这本书时,都把这个“孔明”当成了诸葛亮。
杨慎当年是大才子,在学术界有一定的权威和影响力。所以后来大家都依照杨慎这个观点,认为这个孔明就是诸葛亮。一直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个叫孙志祖的举人,无意间读到杨慎的这部书,看到这个解释,心里就画魂了。心想,不对呀!当年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是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的。而且一出山就辅佐刘备,刘备死了又辅佐刘禅,一直到病死五丈原,他啥时候被曹操征用了,他可不是徐庶徐元直啊!会不会是前人搞错了。
这要是遇到别的文人,看到这里一定会认为,像杨慎这样的大学问家,怎么会搞错呢,一定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把这段情节给漏记了。要怎么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呢?这个孙志祖还挺较真,非得弄出个子午卯酉来。于是开始查阅大量的史料,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这个“孔明”,是颍川人,一个山野村夫,姓胡名“昭”,字孔明。当年听从曹操的召唤,跟随曹操了。因为这个孔明,跟诸葛亮相比,简直是萤火虫和电灯,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所以杨慎凭着直觉,才把他误认为是诸葛亮了。然而此孔明非彼孔明也。
明朝状元杨慎这个错误“注解”,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才被一个清朝的举人给更正过来了。毕竟诸葛亮的名气太大了,而胡昭的名气又太小了,所以才使明代第一才子,闹了这么一个大笑话。而后面的人,学识浅薄,就更难免以讹传讹了。由此可见,即使是某一方面的学术权威,也免不掉出差错的时候。诸葛亮那么能掐会算,还误用马谡,结果演了一出“失空斩”的大戏呢!
所以说,从古至今,治学必须要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不然就会误人子弟。而且越是名气大的人,造成的影响就越大。拿如今社会来说,越是公众人物,越是要谨言慎行。像前些年某姥爷在饭局上,嘴上没有把门的,结果在观众中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自己的饭碗也搞砸了。这些都是值得深思和借鉴的。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光阴荏苒,春风秋月。多少当年显赫一时的人物,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杨慎虽然不慎,在著书立说上留下了一个错误,也可以说是一个遗憾,好在被后人发现并更正了。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杨慎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在历史上,杨慎不仅是一位受后人尊敬的,敢于上书进谏的贤臣,而且更值得称颂的,还是他留给后人的这首《临江仙》。
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