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南阳孔明后裔”匾额,高挂在广西阳朔葡萄镇翠屏村的武侯祠门楣上,成为当地一道文化风景。
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十年,从17岁到27岁,“春秋十载,博览群书,故谓管乐,吟啸待出”……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多年后,当他的子孙在广西扎根时,他们称自己为“南阳孔明后裔”,亦如当年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阳朔诸葛氏是南阳孔明后裔
5月底,第二十四届全国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桂林阳朔召开,张晓刚等一行六人受邀参加。会议期间,南阳代表团向大会赠送了诸葛亮石刻画像拓片和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出版的专著。南阳代表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三国文化研究、诸葛亮文化旅游及其景区建设等多个方面,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与好评。
诸葛后裔追宗问族探访遗踪
这一匾额的悬挂,迅速在广西阳朔产生强烈反响,并引发阳朔诸葛后裔追宗问族、了解族史、探访遗踪的兴趣。
在广西临桂、阳朔、荔浦、富川等地的133个村庄里,生活着1.6万诸葛族人,他们都是诸葛亮的后代。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谁是诸葛亮后裔中第一个入迁广西的人?张晓刚说,在“南阳孔明后裔”匾额悬挂不久,阳朔诸葛亮研究会会长诸葛保满也撰写文章,对广西诸葛后裔的来龙去脉、晋都督祠的历史沿革进行介绍。
诸葛保满在文章中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与长孙诸葛尚为了蜀国安危双双战死疆场,唯有次孙诸葛京年龄尚小,没有跟随父兄出征杀敌,为诸葛亮留下了后代。诸葛京成年后,任广州刺史。历代版本的《广西诸葛氏族谱》记载诸葛齐嚣是诸葛京的曾孙,诸葛亮的第六代孙。民国二十六年版的《阳朔县志》中收录了元代文人费一枝所作的《晋都督祠碑》,碑文内容如下:阳朔白沙村诸葛氏之族,乃南阳孔明之后裔也。昔孔明忠事两朝,功盖三国,厥后子孙英杰继出,仕宦显达。至晋时,裔孙诸葛齐嚣,事晋帝本忠诚,帝梦葛藤绕殿,乃疑之。委任广东,乃致仕。游于广西,见白沙村地可建宅,乃居……
也就是说,诸葛齐嚣是诸葛亮第六代孙,晋朝人,任广州都督。辞官后,在今广西北部一带游览,见白沙村环境优雅,便在此定居。诸葛齐嚣是有资料记载最早移居阳朔者,也是第一个迁入广西的诸葛亮后裔。
诸葛后裔南阳情结见证历史
张晓刚介绍说,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刘备三顾茅庐故址,也是著名的《草庐对》的诞生地。南阳在汉代是大都市,号称“南都”,在当时是除首都外的第二大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极为昌盛。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十年,韬光养晦,早已把南阳当作第二故乡。他在《前出师表》中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其子孙,也极为认同南阳诸葛亮躬耕地。清康熙五十五年立于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现存《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亦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
广西诸葛后裔的南阳情结很浓,不但自称“南阳孔明后裔”,还称位于阳朔翠屏村的诸葛宗祠为“草庐”。《广西诸葛氏宗谱》收录了南阳学者王建中题写的“功成草庐对,名就出师表”书法作品,并将这一作品展示在阳朔诸葛宗祠中。
张晓刚说,由于种种原因,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南阳还是襄阳,一直争议不断。但争议归争议,不论是学界还是社会方方面面,“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一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广西诸葛后裔的南阳情结便可窥一斑。
无论怎样,“历史不是泥巴捏的。”
南阳报业传媒记者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