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175年的时候,鹅湖寺这个地方就展开了一场有关于学术的辩论。辩论的双方分别是朱熹和陆九渊。而他们两个人能够在这个地方展开辩论,是因为吕祖谦邀请了他们,这是这一番激烈的辩论之后,让后人评定为是一场学术方面的公案。
但是对于这一个公案,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评定,后人给出来的说法也完全不同,有学者认为他们只是在辩论一些哲学的东西,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辩论完全不简单,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只是发表自己的相关见解,让自己的思想能够得以散发出余热,到最后没有分出胜负,并且他们双方还成为了挚友。
可实际上,这仅仅是辩论的表象而已,在这背后所涉及到的就是儒家学说和道统。他们双方持有的观点不同,自然而然会产生思想方面的摩擦和火花。同时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场辩论之后,虽然赢了当下的人是朱熹,但是赢了未来的人却是陆九渊。
一、争论的直接根源
1、道统的传承
曾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并且这一句话让很多人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其实这一句话的背后所透露出来的哲理,就是有关于道统的传承。但这并非仅仅是继承而已,在这继承的过程中不仅要清楚和明确的知道,道统究竟是什么?
同时也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把理解的道统弘扬光大传承下去。之所以说任重而道远,就是在儒家学者看来,为了能够传承道统,就把这一事情当做毕生的执念。
特别是经历了秦汉之后,伴随着汉武帝的上台所提出来的方针和政策,儒家学说就得到了极度的弘扬。最强有力的说明就是“罢除百家,独尊儒术”。
尽管在在朝廷以及统治者的局面来看,儒家学说的确是一个倡导思想,无形之中也让儒家学说以及儒者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在这一时期,不管是儒家学说的经文还是古籍,都得到了拔高。
此时有关于儒学道统的继承,也迎来了大幅度的发展,这一时期有关于经学的传承,呈现出了一家独大的态势。但是在时间的推移,来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国家的发展越发的动荡不安了,就在这短短的数百年时间里面,儒家的地位遭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和挑战。
一时之间兴起了很多的文化,比如说佛学,又比如说玄学。尽管内部的道统性仍旧还在不断的发挥着余热,但是儒家的正统地位却再也没有人去巩固了,也没有得到了王朝统治者的认可。
迎来再一次发展的机会,那就是来到了隋唐时期,结束了分裂割据的状况之后,儒学再一次获得了正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迷和消失之后,儒生们对于这一次所兴起来的经学是特别珍惜的,在这个时候获得了正统地位之后,他们都拼尽全力的让道童能够得以传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韩愈。
他在当时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做《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而之所以会写下这一首诗,就是为了能够反对唐宪宗去迎接佛骨到皇宫之后供养起来。就是这一首诗被唐宪宗看到之后,韩愈就被贬到了偏远的地区。
虽然韩愈的身体及心理遭到了巨大的打压,但是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维护儒家的传统道义,能够让儒家的道统继续被传承下去,不被活血以及其他的经血所打压。
2、双方争辩的论点
晚唐时期很多的帝王,他们对于佛教都是极其信任的,在当时虽然儒家学说以及带来的影响都已经成为了根深蒂固甚至是深入骨髓。这一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是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够撼动的,然而在时间的推移下,儒学也产生了内部的分歧。
就拿经学来说,发展似乎都已经到了天花板,而另一方面需要把佛学和玄学所带来的影响逐渐清除。为了能够清除其他因素的打击,儒家学者们在当时就希望能够从思想这个层面进行突破,寻找到一个突破口之后,能够让儒家学说的理论更加的完善一些。但是在打造完善学说的过程中,却不能够偏离原本的儒家学说,并且还要把佛学和玄学进行压制。
就像到了宋朝时期,文本在一遍一遍的被研究,儒生们就是通过这些文本去寻找新的发展的方向,从而能够让儒家的道统得以传承和弘扬,紧接着经学就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而这也就成为了他们双方争论的论点,那就是理学和心学。
二、理学和心学的对立
1、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虽然在当时都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甚至还有点落后,但是他们所带来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就像程氏兄弟所创造出来的理学到了朱熹这一时代的时候,都已经形成了极其完备的一套体系。
不仅把儒学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融合在了一起,同时还和个人的观念相匹配,在逐渐的润色中形成了一个能够让众人认可的系统。
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统治者的施政以及统治者的个人行动也起到了直接性的引导作用。在他们看来,世间万物的起源就在于这个“理”。如果有所违背,自然是行不通的,也正因如此,人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必须要遵从于礼法。
2、陆王心学
宋朝时期,儒家学子在后续还衍生出的另一个流派,也就是陆王心学禄所指的就是陆九龄以及陆九渊,而王所代表的就是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在这一场鹅湖之会中,他们双方就展开了一场辩论。
一方是朱熹的理学,另一方面是陆九渊的心学。虽然展开了一场辩论,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他们都是和儒家的道统观念密不可分,就是为了能够在明白道义的过程中去传承和发扬道义。不管怎么样据理力争,都是为了能够让儒学得以延续。
3、双方的对立点
在程朱理学的认可者和推崇者的心中,他们认为“理”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永恒存在着的东西,不仅包括着万事万物,也包括着所有人都应该去遵守的相应规则,是完全不能够逾越的,更不能够去删改的东西。
可是在陆氏兄弟看来,心学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同时这也可以支撑着一个人去改变自己,通过独立思考,紧接着让道德来驾驭自己,从而驱使着自己去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和王朝发展的事情。这也就意味着心学是由人去创造出来的,并非是一个恒古不变的数值,这相对来说就是一种开放的态势。
对于鹅湖寺所展开的这一场争辩,《陆九渊集》里面就有相当明确的记载,不仅谈论了他们争论的一个焦点,并且还谈论了双方的对立点。朱熹在当时极其强调的一个点就是格物致知。
也就意味着只有多读书才能够逐渐的观察到事物的本质情况,而作为我们个人而言,就应该多去观察,多去发现金,接着再把发现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才能够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有了正确的结论之后,所传承和弘扬的道统才越发的具有根据性。
但是陆氏兄弟,在他们看来,所有的格物致知,都是由人来弘扬或者是理解的。如果不能够明确自己的本心,哪怕把道统传承了也是一纸空谈,所以对于读书和格物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养心神和尊德性。
4、激烈争论后的结果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之后,他们没有因为这一场争论产生了分歧而成为仇家,反而还成为了一生的挚友。对于当时的气氛而言是比较友好的,但是胜负双方都是心怀磊落的人。毕竟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能够让儒学得到更好的传承。
朱熹所信奉的理学在当时都已经拥有了相应的体系,称得上是有了雏形,但是陆氏兄弟所推崇的心学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萌芽阶段而已。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理学在当时都已经把心学战胜了。虽然在时间线上来看这是不公平的,然而在当时的处境要想发展成熟,起码也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结语:
鹅湖之会对于后世的影响是特别深远的,虽然朱熹的理学在当时赢得了心学,但是经历了300年的沉淀,王阳明最终让新学得以完善并且发扬光大,一瞬间就扭转了之前的局面。实际上不管是理学还是心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需要我们用辩证的角度去审视的,虽然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观点,但是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理解,甚至是发扬光大。
就像一种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些有悖于时代的观点,对于我们继承人而言就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传统文化,在正确之道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宋史》
《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