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崩长城这一故事,想必大多数人早已耳熟能详。
人们惊叹于孟姜女的坚韧和毅力,却很少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
用坚硬巨石堆砌而成的长城,怎么就被孟姜女给哭崩了呢?
要知道,光是一块普通的长城砖,就重达15公斤。
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说,没有神力的孟姜女是不可能凭借哭声就哭崩长城的。
倘若如此,为何历朝历代的人又乐此不疲地考证这一故事细节的真实性呢?
不难看出,在孟姜女哭崩长城这一故事之中,纠缠着科学与传说这对“冤家”。
回溯历史,找寻孟姜女哭长城之原型
引领着孟姜女故事研究方向的顾颉刚先生认为,孟姜女这一故事主人公可在历史中找到真实原型。
她便是《左传》中记载的齐国“杞梁之妻”。
根据史书描述,杞梁当时意外战死沙场,其棺柩由齐国士兵抬运回乡。
然而,罔顾礼法的齐侯却下令,下妾不允许前往郊外吊唁。
痛失丈夫的杞梁之妻严词拒绝了齐侯的无理要求。
她一大早便跑到郊外迎接丈夫的灵柩。
在这里,《左传》基于整顿礼制的目的,将杞梁之妻刻画成了一个恪守礼法的妇人。
堪为当时世人的道德楷模。
只是战国时期,孟子不满《左传》将杞梁之妻仅作为道德模范的做法,便为主人公添写了几分情绪。
于是,在《孟子·告子下》中,面对丈夫尸体的杞梁之妻,多了“恸哭”的情节。
嫌孟子改编得平淡无味的汉代刘向,在《列女传·贞顺篇》中“添油加醋”道:杞梁之妻枕着丈夫的尸体痛哭,哭了整整十天。
她的哭声不仅感动了过往的路人,还哭崩了面前的城墙。
可以看出,杞梁之妻故事流传至汉代,出现了最为重要的改编情节之一。
即,杞梁之妻为丈夫恸哭不已,以至于哭崩了城。
而这一改编情节的出现,也获得民众的无数好评。
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简直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直接证明。
当然,怀疑“哭崩了城”这一说法的人也接踵而来。
汉代思想家王充便认为,杞梁妻的哭声纵然可以感动人,但绝不可能感动城墙。
道理很简单,城墙只是物质,它无法拥有喜怒哀乐,自然就无法与人心、精神达成共鸣。
按当下的说法,王充这一见解毫无疑问洋溢着唯物主义的精神。
既然王充的说法如此有说服力,为何人们还是执着于“崩城”一说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人虽然拥有些许唯物主义的精神。
但属实不大多,无法做到举一反三。
举个例子,文学家曹植便认为,纵然城墙是物质,但或许它也能有情。
毕竟,自然界也是存在着有情的物质。
比如说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向日葵。
因此,尽管“哭崩城墙”这一情节不是完全的合理。
但又不妨碍人们继续相信它。
而这一信念的力量,最终在隋唐时代,汇成了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动人心魄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定位隋唐,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框架基本成熟
随着隋朝的建立与覆灭,初唐文人意识到历史似乎存在着循环。
为了警示当代,避免人们重蹈覆辙,初唐文人在《同贤记》中彻底重塑了杞梁之妻的故事。
在《同贤记》中,杞梁之妻不再用丈夫的名,拥有了自己的姓名——孟仲姿。
她与杞梁相遇,结为夫妇。
杞梁原本是为秦始皇筑长城的兵役,因不堪忍受繁重的苦役,便奔逃于孟超。
不幸的是,监工很快找到了杞梁,威逼其回到长城。
新婚夫妇不得已只能分离,却不曾料到,这一分别便是永别。
回到长城的杞梁,工作没多久便劳累而死。
其尸骨与筑墙的石头一道成为长城的基石。
孟仲姿意外得知此事,奔赴长城恸哭。
她的哭声感天动地,哭倒了长城。
而长城一倒,杞梁尸骨也就出现了。
孟仲姿便背着丈夫的尸骨返乡。
在这里,前代故事中的不知名城墙摇身一变,成为更为坚固、更具影响力的长城。
要知道,长城在古代,往往被视作为保卫疆土的重要防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
可孟姜女的哭声却可以把这道防线哭出一个缺口。
可见其丧夫之痛的程度到了极致和顶点。
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长城的看法。
即,长城虽然起到防范外敌入侵的作用,但它的一砖一瓦都凝结了老百姓的血与泪。
因此,相较于前代的改编,《同贤记》是将孟姜女作为底层人民的代表,重点描写底层人民对封建王朝繁重徭役和暴政的反抗。
可以说是近乎完美地传达出了时代的心声。
也正是因此,孟姜女这一形象不再拘于个体,成为劳苦百姓的代表。
她的哭声,也不再是个体无力、悲愤的哭声,而是整个底层人民最为整齐、奏出最高音的共鸣。
换言之,仅是孟姜女个人的哭声,的确不足以使得长城崩塌。
但倘若是整个底层人民的共鸣,那么按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长城也是极有可能崩塌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或许并不是真的相信孟姜女能哭倒长城。
他们相信的是所有人聚集在一起的力量。
这份信仰的力量足以使得坚固的长城轰然坍塌。
但它既可以压倒一切,也有可能成为瞬间的虚无。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信仰可能是虚无的存在。
因而,为了使这一故事看起来无懈可击、合情合理,人们开始寻找蛛丝马迹,以证明孟姜女的确能够哭倒长城。
强调真实,肯定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可能性
东晋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就曾记载了两则城墙无故坍塌的故事。
第一则故事发生在秦朝。
当时秦人在马邑筑城。
可不知怎么的,筑好的城墙竟然大段崩塌,只有那依着马匹走过痕迹的城墙才没有坍塌。
第二则故事发生在战国年间。
著名纵横家张仪受命在成都筑造城墙。
江面却突然浮现一头大乌龟。
只见大乌龟一路向城东南游去,游到目的地之后便暴毙而亡。
不解的张仪询问巫师。
巫师听闻,劝其沿着乌龟游泳的路线筑造城墙,否则城墙将会坍塌。
张仪一开始不信,非要照着自己的想法建造。
谁曾想城墙建成一次便坍塌一次。
无奈的张仪便依巫师所言,城墙果真不再坍塌。
因而人们坚信,既然各地的城墙都会无故坍塌,那么孟姜女的哭声,也有可能形成某种神迹。
那么,哭崩城墙不是不可能。
事实上,倘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也能解释城墙坍塌的原因。
众所周知,城墙的建设需要依照一定的建筑原理。
例如说,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建造城墙,也并不是所有的石块都能搭建成稳定的结构。
但由于不少帝王是心血来潮想要建城墙造,大部分竣工期限紧急。
前期的勘察工作不一定做得完善。
再加上建筑过程之中存在的偷工减料现象。
因而建筑不合规格的事也是常有发生。
倘若孟姜女哭诉的地方,恰好不适合建造城墙,那么的确可能给人造成城墙是其哭倒的印象。
更何况,孟姜女哭诉的方式的确有可能给城墙带来一定的压力。
一般来说,当人们悲痛到极点之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难以想象的力量。
换言之,如果孟姜女一边恸哭一边捶打城墙,她所迸发出的巨大力量是有可能撼动城墙的。
由于在历代流传的孟姜女故事版本中,鲜有对孟姜女哭诉的行为举止做具体描述。
这也就留给了人们充足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