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60岁就活埋怎么回事?和秦朝徐福有关,宋朝包拯也“参与其中”!

60岁就活埋怎么回事?和秦朝徐福有关,宋朝包拯也“参与其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黄毅 访问量:1722 更新时间:2024/2/29 18:34:28

说到60岁活埋的事情,很多人都说是元朝干的。顺便又提到汉人的初夜权、一把刀等等之类的故事。但是其实错怪他们了,因为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60岁老人也一样

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活埋方士之后,仍然感觉到不放心。认为老人通古晓今,而且有的人比较怀念旧朝。所以他就下了一道指令,六十还甲。

一时间弄得全国上下哀声怨道,甚至有了造反的趋势。但是翻遍史书,史书上基本都没有相关的记载。所以说关于这种传说可能做不得真。

但是还有另外几个传说,据说当时有一个小国给嬴政进献了一只动物。并且告诉秦始皇,如果有人能够认出来什么动物,以后定然永远俯首称臣。

但是朝堂上面的大臣,没有人认得出来。使臣说我给你们一天的时间,你们认出来,我之前的话仍然算数。而在朝堂之上,福也没有认出来,等到回家给父亲送饭的时候。

就把这件事情随口告诉了父亲,父亲告诉他这动物的名字叫做西鼠。并且叮嘱他第2天上朝的时候,你抱上一只猫,这样它就不敢造次了。

等到第2天上朝的时候,徐福果然抱来了一只猫,西鼠看到猫之后立刻吓得四处逃窜,很快便没了踪影。使者也知道是有人认出来了,所以立刻俯首称臣。

嬴政纳闷的问徐福你是怎么认出来的,徐福就告诉他,自己问的是年迈的父亲,他见多识广。嬴政认为留着老人确实还有点作用,于是便把之前的命令废除掉了。

朝六十岁活埋——为要骂包拯

其实不仅是秦朝有这样的传说,宋朝也不例外,传说当年在宋朝的时候,也流行60岁活埋的说法。而包拯的父亲正好到了60岁,但是作为孝子的包拯不愿意活埋自己的父亲。

所以就趁着别人不注意,偷偷的把他埋在了地窖当中。每天到了饭点的时候,包拯都会过去偷偷的送饭。但是有一次送完饭之后包拯却哭哭啼啼,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包拯说:“我以后可能不能再给父亲送饭了。”父亲继续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只见包拯回答道:“有一只妖怪大闹京城,皇帝让我三天之内立刻破案,否则就要杀了我的头。如今三天期限快要到了,我还没有任何头绪。”

父亲告诉他这件事情简单:“在海岛上有一户人家养了两只猫。虽然别看老鼠体型这么大,但是只要是老鼠都怕猫。你只要能够把这只猫借过来,定能侦破此案。”

于是包拯回到朝廷当中就告诉皇帝,希望能够宽限几天。当时皇帝想把他直接杀了,但是想到如果包拯都死了,可能真的没有人破案了,于是便延缓了两天。

但是在借猫的时候却为难了,因为主人告诉他:“家里面的两只猫虽然可以捉妖,但是必须长到6斤以上中,其中有一只还不到6斤。你还是先回去,等到它6斤再来吧。”

但是包拯哪能等的下去,于是偷偷的给这两只猫喂了一斤半的鱼干。然后告诉主人:“你是不是称错了?再称一下。”果然称重之后发现两只猫确实都超过了6斤。

等到了第2天上早朝的时候,包拯把两只猫藏在袖子里面。皇帝刚刚坐进金銮殿,两只猫突然窜了出来,直扑两个大臣。原来这两个大臣都是妖精变的。两只猫只需三五下便把两只老鼠咬死了。

皇帝看了之后大喜,立刻奖赏包拯。然而包拯立刻跪在地上认罪说:“自己有欺君之罪。这个主意是自己父亲出的。”皇帝听到这里却大为高兴,看来老人还是有作用的,于是大笔一挥把之前的命令废除。

并且要求包拯这两只猫就不用送回去了,留在京城里面以防万一。但是包拯有点为难了,毕竟和主人说好的。然而皇帝的命令大于天,所以还是把它留下来了。

然而两只猫却不高兴了,因为在海岛上每天过的开开心心,还能有鱼吃。现在来到了都城当中,每天都有捉不完的老鼠。所以现在猫打呼噜的声音,似乎就有着这样的声响:许送,许送,包公爷杂种。

元朝砖打墓,外国弃老山!

对于我们开头所说的流传最广的元朝,他们的60岁活埋老人其实是叫砖打墓。什么是砖打墓?就是用砖垒成一个墓穴,把老人埋进去。

每天到饭点去送饭,每送一次饭就添一块砖,什么时候把这个墓穴填满了,就不用再送饭了,老人也会饿死在里面。

其实除了这个说法之外,还有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初夜权,就是元朝时期的汉人在娶老婆的时候,必须要把妻子先交给蒙古人来享受。

因此在老婆生孩子的时候,通会把第一个孩子摔死的,因为这个孩子很有可能是蒙古人的。

夺妻之恨杀父之仇,元朝可谓是占了两件,所以等到元朝末年的时候,天下大乱,各地英雄揭竿起义。

另外如果有喜欢世界史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另外一种奇怪的情况。不仅是中国有着活埋老人的传说,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诸如日本、欧洲、非洲等地都有这种类似说法。

元朝时期的砖打墓,对应着国外的弃老山、弃老国。而且还有一些佛经当中,也记述了类似的故事。另外还有《弃老山》的电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

标签: 徐福

更多文章

  • 徐福东渡找到“长生药”为何又不敢回国?是想留给自己吗?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徐福

    秦统一六国,一统天下,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当时的秦始皇坐拥天下,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可以说是好不快活。然而再快活人的日子还是有限的,于是秦始皇开始打起了“长生”的主义。所有人炼丹的炼丹,找仙药的找仙药,都妄图某天自己能够发现了不老药,从而讨得秦始皇的欢心。秦朝方士徐福东渡为嬴政寻找“

  • 郑和为什么不学徐福在别的国家当国王?原因竟是因为伙食不好

    历史人物编辑:王嘉兴标签:徐福

    我们都知道明朝朱棣时代的最大一次出洋行动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一生中七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力和顺便寻找一下前任皇帝。因为朱棣知道自己的皇位的来源不稳,所以十分担心自己的侄子哪天回来把自己反了。当时建文帝死没死都是一个谜,所以说这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就和当年秦始皇让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的难度一样。

  • 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派徐福出海?为什么还要带去500童男童女呢?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黄瓜标签:徐福

    请问这个世界上骗秦始皇最坏的人是谁?秦始皇肯定说是徐福。这个徐福原本是炼丹师。秦始皇当上皇帝之后,非常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死去,失去现在的一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炼丹师们就来找秦始皇,说他们可以自己炼制丹药,吃了自己炼制的丹药,就可以长生不老。甚至有人说可以见见神仙,可以向神仙索取一些,让秦始皇服下长

  • 徐福消失之谜:他最后真的成仙了!历史:早有定论

    历史人物编辑:芳芳电影标签:徐福

    导读: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都追寻过长生不老的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他曾经派遣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去东海之外的仙山求药,但结果徐福却一去不回,从此杳无音讯。那么徐福到底去了哪里呢,他究竟有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呢?秦朝时神秘消失的奇人——徐福徐福出生在战国末年的琅琊地区,

  • 日本的祖先究竟来自哪里?一日本百岁亲王称自己是徐福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洱海小鱼干标签:徐福

    其实,追根到底,日本的原著居民并不是如今所说的大和民族,而是阿依努人,这些人在大和民族出现后,受到了严重的歧视和压迫。到了日本的弥生时代,原本没有水稻种植的日本出现了水稻,而在此时候: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秦汉时期,国内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人口迁徙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此时的中国水稻种植已经非常的成熟,除

  • 徐福明明找到了不死药,为什么不敢给秦始皇?你可能不信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徐福

    大家好,这里是百家号,青春没有历史,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书写;说起童年记忆和少年生命轨迹,矫情得要命;说起生命历练,苍白得可怕,没有重量,显得轻飘飘;那些有关爱情的往事如今看来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成了天空的点缀。连说句来不及,都显得假模假式。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

  • 华夏遣日第一人是谁?不是徐福,也不是鉴真和尚

    历史人物编辑:司明岩标签:徐福

    提起中国人遣日的使者,一般人首先想到的会是唐朝时六次东渡的鉴真和尚,还有会想到徐福东渡日本,带去三千童男童女,最后成为日本人的祖先。徐福及童男童女成为日本祖先的这个传说自然是无稽之谈,而且史书也并没有记载过徐福究竟是否真的到过日本本土,这仅仅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包括现在日本现存的所谓有关徐福的遗迹传说

  • 千年古书偶然现世,里面说徐福建立了和合国,司马迁不敢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点点乱标签:徐福

    关于徐福的下落,可谓众说纷纭:比如宋人的《太平广记》记载,隋唐时候还有客旅在海外的仙岛遇到了已经成仙的徐福,此外也有学者怀疑:依照秦汉时候的航海技术,徐福未必能完成东渡日本的壮举,徐福一行很可能遭遇海难,而主流观念则认为:徐福是到了日本。尤其是西汉学者司马迁言之凿凿认为:徐福在海外得到了一大片土地,

  • 徐福、卢生多次出海寻仙求药,到底为秦始皇找到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草人标签:徐福

    秦始皇派遣徐福、卢生多次出海寻仙求药,到底找到了什么?到了统治后期,秦始皇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权势的贪恋,开始相信世上有长生不死之术。他在渤海沿岸巡游时见到了海市蜃楼,便坚定的认为那是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被黑色冥海所包围的神仙居所。据说那里有白颜色的飞禽走兽,金银所筑的宫殿,最重要的是那里有“不死

  • 历史上突然消失的五个人:老子,徐福,杨贵妃,西施,建文帝

    历史人物编辑:张勇说历史标签:徐福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不仅仅描述了帝王争夺天下得残酷历史,也描述了许多伟大得政治家,思想家的精彩人生,就好像是那些原本温柔的女子也为自己得在历史长河下留下了深刻的意义。但是在历史长河中有这样得五个人,他们在人们的额印象中并不陌生,然而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得印象,但是最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