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决不是仅靠一二位名将。
而是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的精兵,与久经考验、战斗指挥运用娴熟的基层军官与各级将领团体。
而汉军经历了反秦起义与楚汉大战
故而,没了韩信,但是只要汉军在,所以刘邦仍然能击败英布,平定叛乱!
况且,天下已安,人心思定,人民早已厌战。
此时英布发动叛乱,逆潮流而动,军心民心已失,败亡是注定的。
而刘邦指挥打仗的能力也并不弱。
只是之前的项羽有盖世之勇、锐不可当;韩信用兵、又如兵仙。二位神一样的人物,死死盖住了刘邦的风头。
使得世人产生了刘邦不会打仗的错觉,而开国大帝,又有哪一个是不会打仗的?
韩信说,刘邦能将十万大军,这或有些拍马屁的成分。
但是,除项羽与韩信外,秦末群雄,各自率领五万兵马对决,还真不一定有谁能赢得了白手起家、能令英雄慕名来投的刘邦!
由此,再看刘邦与英布的对决:
而事实上,刘邦亲率的汉军主力与英布叛军在蕲县遭遇时。
刘邦见叛军兵精,又气焰正盛,便先采取了坚壁不战之策。
而待叛军气沮时,便麾动大军立即出击,一役就大败了英布的叛军,
然后,汉军追击,屡战屡克,而英布军节节败退,竟连一次像样的胜仗也没有。
刘邦最擅长的,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能将将“,这也是韩信所评价的。
刘邦能知人善任,尤其善于听取意见,发挥众人之长。
这样的人,往往能最后取胜。
在大军即将出征平叛时,刘邦就接见了夏侯婴所推荐的门客,原楚国令尹,并向其问策。
刘邦问:英布的叛军下一步动向如何?
令尹为刘邦分析预测了叛军可能的上、中、下三策。然后断定,英布必取下策。
一:上策。
叛军若分兵东出攻取吴境、西进攻取楚境,主力直取齐鲁,并传檄燕、赵二国,固守占领区,抚其军民,
这样,山东之地或将脱离汉朝,再非大汉之所有了。
二:中策。
叛军仍分兵东出攻取吴境、西进攻取楚境,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关隘要道。
这样,汉军与叛军都将面临长期激烈争夺苦战,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三:下策。
叛军东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所掠的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享福。
如此,待汉军主力到达后,将能一役平叛,陛下就可以安枕无虑了。
由此,刘邦问:“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
令尹回答说:“必选下策。”
刘邦又问:“为何彼弃上、策不用,而选下策呢?”
令伊认为:
英布性格与行事,常常表现首鼠两端,私心极重,此人本是骊山的刑徒,经自已拼命做了今日万乘之主的诸侯王,这样的人,一般只为了自身的眼前富贵,而不会顾及天下百姓子民,也不会为自己子孙后代考虑,
所以,令尹断定:英布必然会选用下策!
而后来,英布叛军的行动,以及汉军平叛战役进程,果然如所料。
这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故而,实际上善用发掘并使用人才的刘邦,未战就已经先胜了。
英布拜见刘邦,刘邦故意以怠慢气英布的连环画绘图。